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6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664篇
基础医学   16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09篇
内科学   86篇
皮肤病学   57篇
神经病学   141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152篇
综合类   772篇
预防医学   578篇
药学   504篇
  7篇
中国医学   18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409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286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 探讨宫腔Foley水囊填塞结合宫颈环扎术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42例产后出血经常规处理无效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18)和对照组(n=24),研究组应用水囊填塞结合宫颈环扎治疗,对照组应用水囊填塞联合阴道纱布填塞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和术后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水囊填塞结合宫颈环扎术在治疗产后出血时能更好地防止水囊脱落.  相似文献   
132.
杨津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8):188-190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行剖宫产术后发生大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7月~2010年3月行剖宫产术后发生子宫大出血的24例患者,经产科常规方法不能有效控制子宫出血,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栓塞子宫动脉止血.结果 22例患者经超选择性插管栓塞子宫动脉后均能有效止血,同时保留了子宫及生理功能,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2例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栓塞后3h内再次发生大出血,1例经再次超选择血管内栓塞后成功止血,1例直接切除子宫.结论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术是治疗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其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止血迅速可靠的特点,能够在挽救产妇生命的同时保留子宫及其生理生育功能,其安全性和疗效均较高,若血管内介入术后不能有效止血,可再次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或者切除子宫.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初产妇13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产后36 h、6周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36 h、6周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治疗产后宫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2012年9月1日~2013年8月31日分娩的1691例产妇采用耳穴压豆治疗产后宫缩痛.结果 显效1501例,占88.8%;有效185例,占10.9%;无效5例,占0.30%;总有效率为99.70%.结论 耳穴压豆效果显著,治疗过程安全,收费低廉,深受产妇及家属好评,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对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大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2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大出血的产妇,按住院单双号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予肌肉注射缩宫素20 u,并静脉滴注宫缩素20 u;观察组给予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400μg。对比两组产妇用药后2、24 h的出血量、血压变化情况和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下降幅度。结果观察组出血量得到有效控制,血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米索前列醇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大出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6.
目的研究分析近四年在我院分娩的孕产妇,探讨Bakri球囊填塞术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分娩的27 357名孕产妇病历,以20102012年三年间在我院分娩的孕产妇为对照组,2013年分娩的孕产妇为研究组。结果 2013年研究组中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16.56、3.26,p值分别为0.000、0.029),(均p<0.005);2013年研究组中Bakri球囊填塞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65,p=0.000)。结论 Bakri球囊填塞术可降低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率;阴道塞纱/宫腔塞纱术可降低产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探讨硬膜分娩镇痛对分娩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施行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镇痛组,随机抽取同期、条件相似的未实施分娩镇痛者50例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产程、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1)两组孕妇疼痛感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产程、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镇痛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不延长产程、不增加产后出血量、不影响新生儿评分,是安全有效的。同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起到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8.
目的:了解河南省信阳市不同户籍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现状,对比分析本市户籍与外市户籍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随机抽样选择400例产妇,其中本市户籍产妇220例,外市户籍产妇18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孕产期调查表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在产后42 d进行问卷调查和评定,EPDS总分≥13分者初步诊断为产后抑郁症,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户籍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013年信阳市产后抑郁症患病率为8%。外市户籍产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产妇(P0.05)。本市户籍产妇产后抑郁症与产妇的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有关(P0.05),与年龄、职业、分娩方式、丈夫及家人对婴儿性别在意程度、住院付费方式无关;外市户籍产妇产后抑郁症与产妇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P0.05),与家庭月收入、职业、分娩方式、丈夫及家人对婴儿性别在意程度、住院付费方式无关。本市户籍产妇随着文化程度及家庭月收入的降低,产后抑郁症患病率呈增高趋势;外市户籍产妇随着年龄及文化程度的降低,产后抑郁症患病率呈增高趋势。结论:社会心理因素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高危因素,流动产妇对于这一因素较长期居住产妇更为敏感,其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应得到妇幼保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PHUS)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6例PHUS患者的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孕龄≥33孕周。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溶血性尿毒症相关指标、超声检查及外周血涂片等检查结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本研究6例患者均为妊娠合并重度先兆子痫,经解痉、降压治疗并促胎肺成熟后,行剖宫产术分娩,并获活产新生儿者。6例患者均于剖宫产术后1~2d无诱因出现进行性少尿及无尿,合并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急剧下降等,经过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病情稳定,好转出院。对其随访1年,其中3例(50.0%)患者失访,1例(16.7%)患者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结论先兆子痫是PHUS的重要诱因之一,应加强先兆子痫孕妇产后的肾功能监测,早期诊断PHUS,及时进行专科治疗,这对降低产妇死亡率和保障母亲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0.

Objective

This trial was designed to compare levonorgestrel intrauterine device (LNG-IUD) use at 1 year after delivery between women randomized to postplacental insertion at the time of cesarean delivery and delayed insertion 4–8 weeks after delivery.

Study design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conducted at two urban medical centers. Eligible pregnant women with planned cesarean deliveries were randomized to immediate postplacental insertion during cesarean or delayed insertion after 4–8 weeks. We used 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 for the primary outcome of LNG-IUD use 12 months after delivery.

Results

Forty-two women were randomized, 20 into the postplacental group and 22 in the delayed group. Although confirmed use of the LNG-IUD 12 months after delivery was higher in the postplacental group (60.0% vs. 40.9%, p=.35), this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Expulsion was significantly more common in the postplacental group (20.0% vs. 0%, p=.0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tes in baseline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follow-up and expulsion. The trial did not answer the intended question as it was halted early due to slow enrollment.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how higher expulsion after postplacental insertion compared to delayed insertion but suggest similar IUD use at 12 months. Moreover, it provides valuable lessons regard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ostplacental LNG-IUD placement due to the challenges of estimating effect size and the nature of the population who might benefit from immediate insertion.

Implications

Postplacental insertion of an IUD may improve use of highly effective contraception during the postpartum period. While our results suggest higher expulsion after postplacental insertion compared to delayed insertion and similar IUD use at 12 months, our trial was insufficient to definitively test our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