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5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585篇
内科学   5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72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273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8篇
  4篇
中国医学   33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比较常规治疗、心理治疗、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心理治疗合并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这4种不同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常规治疗组(A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组(B组)、心理治疗组(C组)和心理治疗并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组(D组),分别于治疗前、后用Zung量表(SDS)进行抑郁程度评定和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进行肌力评定。结果 在治疗8周后,各种抗抑郁治疗对抑郁有明显的改善,其中以D组最为明显;但各组肌力改善均直至第12周才有统计学意义,且亦以D组最为显著。结论 心理治疗并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康复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2.
周维金  郭孝群 《中国康复》1994,9(3):122-123
应用肌电反馈与肌电触发的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腕指伸肌功能障碍60例,30次为1疗程,总有效率83.4%,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的提高了瘫痪肢体的康复程度,差异极显著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偏瘫步态膝关节角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定量分析偏瘫患者步行周期中膝关节的异常,从而为康复训练提供依据。方法:采集30例偏瘫患者和年龄、身高、体重匹配的30例正常人的行走影像,应用美国peak运动解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结果:偏瘫患者患侧和健侧膝关节初始着地时刻(4.49±6.16,14.02±8.49)、站立相最大伸展角度(-0.89±3.86,3.18±5.47)、摆动相最大屈曲角度(23.11±10.54,30.28±10.52)、矢状面膝关节角度范围(27.94±8.06,28.94±10.10)均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分析偏瘫患者膝关节角度,可以帮助确定偏瘫步态基本特征,为分析步态异常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步态矫正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对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镜像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伸膝位踝背伸角度及胫前肌均方根(RMS)值,Fugl-Meyer量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10 m步行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伸膝位踝背伸角度与胫前肌RMS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Berg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10 m步行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个体化的桥式运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对80例发病2-12周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常规运动治疗组(A组)和个体化桥式运动强化训练组(B组),两组的常规内科治疗相同,分别于入组时、治疗8周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B组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个体化桥式运动强化训练较常规运动治疗能更显著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阅读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阅读疗法。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6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s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s,MUIS-A)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scale,SCSQ)对2组进行评估。结果2组HAMD-17、MUIS-A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时间、组间、交互效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得分在时间、组间、交互效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阅读疗法能够减轻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的抑郁及疾病不确定感,并提高其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偏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作用及效果,为降低致残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7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38例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Fugl-Meyer评定运动功能恢复的能力、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变化,并比较2组数据的改变。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运功功能、生活能力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三种量表评分的变化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巴氏指数治疗组由34.86±11.87升高到57.98±11.54,对照组由33.68±10.33升高到52.14±12.75,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有助于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步态及移动能力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连续纳入研究的90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伴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入互动式头针组(30例,头针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传统头针组(30例,头针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和对照组(30例,仅康复训练),连续治疗3个月。采用5 m折返行走试验评估治疗后的步态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移动能力改善对整体康复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5 m折返行走时间和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值均0.01)。互动式头针组治疗前后5 m折返行走时间的差值显著大于传统头针组(P0.05)和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的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亦高于传统头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动式头针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步态的改善,从而提高其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社区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与其社会支持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深圳市坪山新区的164例社区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64例中72例脑卒中患者伴有卒中后疲劳(占43.9%);卒中后疲劳患者比非疲劳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疲劳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签约家庭医生的脑卒中患者疲劳发生率较未签约者低(P0.01),且其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水平较未签约者高(P0.01)。结论社区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与社会支持状况密切相关,家庭医生制服务能够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进而降低卒中疲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患者小脑形态结构改变并分析其与抑郁状态的关系。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为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卒中后无抑郁组(CONT组)及对照组(NORM组)。利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包括磁共振常规序列及弥散张量成像)对60例研究对象的小脑各部分体积的改变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进行检测,并且对每1例研究对象均进行HAMD量表评定,最后对小脑的结构改变与抑郁量表评分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SD组患者小脑后叶下部的体积和小脑中、下脚的FA值较CONT组及NORM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CONT组与健康对照组小脑各部分的体积和FA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SD组患者小脑后叶下部的体积减小与HAMD评分成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96,P0.05;同样,PSD组患者小脑中、下脚FA值的降低与HAMD评分均成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和-0.916,均P0.05。结论 PSD患者小脑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且这种改变与抑郁状态呈显著相关性,进而从临床上初步证实了小脑可能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