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6篇 |
免费 | 154篇 |
国内免费 | 11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9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50篇 |
临床医学 | 588篇 |
内科学 | 55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272篇 |
特种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27篇 |
综合类 | 273篇 |
预防医学 | 44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88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3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90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29篇 |
2012年 | 132篇 |
2011年 | 106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抑制炎症反应的相关机制。方法将92例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1:1:1随机分3组,共剔除2例,最终每组30例。埋康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穴位埋线;针康组采用康复训练加针刺治疗;康复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FMA)上肢运动能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血清TNF-α、IL-6炎性因子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ugl-Meyer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NF-α、IL-6炎性因子水平降低(P<0.05);3组中埋康组疗效最优;且3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改善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肩痛及运动功能,降低机体炎症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舌三针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神经机制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舌三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精神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表面肌电图各项指标[平均振幅值(AEMG)、持续时间(t)]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空吞咽时及吞咽5 mL水时sEMG各项指标(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和t)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空吞咽时及吞咽5 mL水时sEMG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误吸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6.1%和17.7%,对照组分别为36.2%和32.8%,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三针配合康复训练及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83.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脑卒中风险最大的国家。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之一。PSD不仅延长患者功能康复时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显著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负面引导等不良影响。虽然目前证实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解剖、炎症因子、遗传基因、神经营养因子、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社会心理等与PSD密切相关,但对PSD的具体病因机制尚无统一定论,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84.
目的:本次研究分析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神经内科护理对患者预后效果的观察。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莒南县中医医院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研究时间从2018年3月-2019年3月,按照护理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组患者采用神经内科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分析得知,试验组患者出院后肢体功能评分明显较高,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标准(P<0.05);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分析得知,试验组患者出院后ADL评分明显较高,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标准(P<0.05);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分析得知,试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两组对比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神经内科护理,能对患者肢体功能与神经功能进行明显改善,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I组、II组、III组,I组采用康复训练配合常规治疗,II组采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III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第1、3、5个月的FCA综合功能、BRU分期、FMA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第1、3、5个月,I、II组的FCA综合功能、BRU分期、FMA评分均高于III组(P〈0.05)。结论:对于提高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康复训练配合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配合针灸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针刺背腧穴配合泻肝补肾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配伍背腧穴和泻肝补肾类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方案基础上,配伍背腧穴和泻肝补肾类中药比单纯采用常规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7.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dorsal, volar and no splints in reducing hypertonicity in the wrist flexors of spastic hemiplegic subjects. The measures include: (i)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ii) angle of point of stretch reflex; (iii) resistance to passive wrist extension; and (iv) force of spontaneous wrist flex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hypertonicity following both dorsal and volar splint application on the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and resistance to passive extension measures (P < .05), a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hypertonicity as measured by spontaneous flexion following two hours of dorsal splint wearing (P < .05). No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hypertonicity were noted on the angle of point of stretch reflex measure, and on the force of spontaneous flexion measure.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定运用肌内效贴技术结合针刀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中医康复科和神经内科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运用肌内效贴技术及针刀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肩痛VAS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并分析其疗效。结果:治疗2周、4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AM评分、C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组治疗后的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肌内效贴结合针刀治疗卒中后肩痛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脑电仿生电刺激和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E)、Brunnstrom分期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FMA-UE、Brunnstrom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米氮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卒中后抑郁症诊断的脑卒中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米氮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对照组48例单采用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选时及病程1、3、6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B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BI、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AMD、BI评分于治疗3、6个月后显著改善(P〈0.05)。结论米氮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显著临床疗效。患者抑郁症状改善的同时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