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43篇
耳鼻咽喉   46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609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84篇
内科学   240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249篇
综合类   201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71篇
  1篇
中国医学   90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196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糖皮质激素诱导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血管改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Zhou Q  Li Q  Yang L  Liu F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3):212-215,I013
目的 探讨在糖皮质激素诱导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与髓腔内脂肪填塞的关系。 方法  12~ 18个月龄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 5 2只 ,按 2 5mg·kg-1·d-1注射地塞米松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 ,通过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墨汁灌注切片光镜观察及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用药中和停药后股骨头病理和血管形态的变化。 结果 用药 2周出现股骨头髓腔内脂肪填塞 ,窦状隙血管因脂肪细胞压迫变细 ,血管铸型、墨汁灌注切片显示了血管表面压迹。病变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窦状隙血管逐渐失去其结构特征。图像分析示股骨头内血管面积进行性下降 ,8周约为对照组的1/ 4。停药 6周负重区髓腔内仍存在明显脂肪化 ,血管纤细、稀少。实验 4周 ,股骨头内出现典型骨坏死灶。随时间的延长 ,坏死灶增大、股骨头坏死程度加重。 结论 髓腔内脂肪填塞是导致糖皮质激素诱导性股骨头坏死中缺血损害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 ,尤其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外源性精氨酸对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所致急性肝损伤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数据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N组);精氨酸灌胃组(L-arg组);精氨酸灌胃+急性肝损伤组(L-arg+TAA组);急性肝损伤组(TAA组)。采用普利生全自动旋转式血液黏度计和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全血黏度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同时测肝组织匀浆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栓素B2(TXB2)的含量,做Weigert改良革兰法特殊染色,光镜观察血管内微血栓并计数分析。结果L-arg组与其他3组相比,全血黏度、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及微血栓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 L-arg+TAA组与TAA组相比前组上述指标也明显降低(P<0.05)。L-arg组肝匀浆MDA、TXB2含量低于L-arg+TAA组,L-arg+TAA组低于TAA组,而SOD均为前组高于后组。结论给予外源性精氨酸后,SOD增加,MDA、TXB2降低,微血栓数减少,全血黏度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改善了肝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状况。  相似文献   
63.
实验结果表明,前列康宝具有明显的抗前列腺增生,抗炎及改善微循环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肿瘤血管参数改变在鼻咽癌远处转移中的意义及其评价预后的作用;并由此探讨抗血管生成治疗预防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方法选择52例初治转移鼻咽癌,与另52例初治无转移且长期无瘤生存的鼻咽癌在性别、年龄(相差不大于5岁)、T分期和N分期方面进行一对一配对,取其肿瘤组织进行微血管的免疫组化染色和计算机图象分析,配对比较4个参数:微血管计数、微血管相对面积、平均血管面积和平均血管周长。并分析这些参数在各型转移鼻咽癌中的差异。结果转移鼻咽癌的微血管计数与微血管相对面积均显著高于非转移组,而转移鼻咽癌的平均血管面积和平均血管周长均显著小于非转移鼻咽癌。上述4个参数在单纯型转移和复合型转移之间,以及单纯骨转移、肝转移、和肺转移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肿瘤血管参数的改变与鼻咽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预后因素进一步研究,并为预防远处转移的临床综合治疗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中药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4年10月心内科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痛心绞痛,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的变化。结果: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比较治疗前后有效率为77%,心电图有效率为60%,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微循环定量指标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具有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是治疗冠心痛、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6.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对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全血低切相对粘度与正常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提示治疗过程中,可采用抗凝、活血化淤方法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粘度;并将血液流变学指标作为监测病程、判断预后、指导用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7.
夏至草提取物对急性血瘀大鼠淋巴微循环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观察夏至草提取物(HLE)对急性血瘀大鼠淋巴微循环的作用.方法:(Dextran)以10ml/kg经静脉注射,1 min注完,诱导大鼠急性血瘀症模型,6 min后治疗组按1.0g/kg(含生药)从颈静脉注射HLE,对照组颈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通过显微电视录像观察肠系膜微淋巴管(ML)收缩性的变化.结果:夏至草提取物使ML自主收缩频率、收缩活性指数(Index Ⅰ)、总收缩活性指数(IndexⅡ)、淋巴动力学指数(LD-Index)和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夏至草提取物对急性血瘀大鼠淋巴微循环障碍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8.
69.
Summary Although careful measurement of the size of capillary loops is mandatory in the evaluation of diabetic microangiopathy, no current technique allows rapid and careful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capillaroscopic findings. In an attempt to solve this problem, assembling readily available instruments, the authors have set up an original apparatus for computed videomicroscopy. The apparatus ensures detailed morphological assessment of single loops at high magnification. Each single frame stored on videocassettes can be digitalized for morphometric analysis, saved on floppy disk or printed by means of a graphic printer.  相似文献   
70.
糖尿病肾病与微循环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对77例Ⅱ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刊物了观察,并与76例无DN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Ⅱ型糖尿病并发DN组患者微血管流态和袢 周状态均有显著显著异常,与无DN组比较,DN患者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并有明显的血细胞聚集和衬周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