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53篇
  免费   5595篇
  国内免费   3981篇
耳鼻咽喉   438篇
儿科学   1310篇
妇产科学   531篇
基础医学   5118篇
口腔科学   1596篇
临床医学   8793篇
内科学   16914篇
皮肤病学   1281篇
神经病学   1833篇
特种医学   4264篇
外科学   10148篇
综合类   10873篇
现状与发展   10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6723篇
眼科学   915篇
药学   5373篇
  38篇
中国医学   2903篇
肿瘤学   2764篇
  2024年   146篇
  2023年   1225篇
  2022年   2400篇
  2021年   3205篇
  2020年   2946篇
  2019年   2330篇
  2018年   2279篇
  2017年   2122篇
  2016年   2585篇
  2015年   2561篇
  2014年   4977篇
  2013年   4777篇
  2012年   4554篇
  2011年   4793篇
  2010年   4161篇
  2009年   4087篇
  2008年   4051篇
  2007年   3994篇
  2006年   3642篇
  2005年   3134篇
  2004年   2322篇
  2003年   2073篇
  2002年   1808篇
  2001年   1667篇
  2000年   1369篇
  1999年   1066篇
  1998年   995篇
  1997年   855篇
  1996年   666篇
  1995年   713篇
  1994年   646篇
  1993年   446篇
  1992年   445篇
  1991年   372篇
  1990年   304篇
  1989年   304篇
  1988年   279篇
  1987年   227篇
  1986年   191篇
  1985年   180篇
  1984年   131篇
  1983年   79篇
  1982年   101篇
  1981年   89篇
  1980年   73篇
  1979年   74篇
  1978年   71篇
  1977年   62篇
  1976年   58篇
  1974年   4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肝移植术后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TDM)的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肝移植术后是否发生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36例)和非糖尿病组(62例)。以术前和术后可能的9个危险因素作为分析指标,进行这些指标的单因素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有无肝硬化及肝硬化的程度、术前糖耐量情况、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及其血药浓度、激素的使用时间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术前肝硬化患者PTD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肝硬化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PTDM的发生率高于代偿期。术前糖耐量异常的患者PTD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者。激素半年内撤离的患者PTD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半年内未撤离者。而两组患者的年龄、HBV的感染情况、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及其血药浓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肝硬化、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糖耐量异常,长期使用激素是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探讨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评估方法及其与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218例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在移植肝恢复血液灌注后1h采取外周静脉血,测定丙氨酸转氨酶浓度(定义为基础肝功能),同时采用组织气体分析仪测定肝组织的氧分压,并取肝组织活检,计算水变性及坏死细胞百分比,分别对上述3项指标进行评分,再根据各指标得分之和将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划分为5级(0~Ⅳ级),统计围手术期(术后2周内)、术后近期(术后2周至1个月)、术后中远期(1个月以上)的患者死亡率。结果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0级者157例(A组),死亡7例(4.5%),71.4%(5/7)死于术后3-6个月;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Ⅰ级者25例(B组),死亡5例(20.0%),80.0%(4/5)死于术后2周至3个月;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Ⅱ级者23例(C组),死亡5例(21.7%),80.0%(4/5)死于术后2周至3个月;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Ⅲ级者8例(D组),死亡7例(87.5%),85.7%(6/7)死于术后1个月内;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Ⅳ级者5例(E组),全部死亡,80.0%(4/5)死于术后1个月内。A组各期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C组(P〈0.05)和D组、E组(P〈0.01);B组、C组间各期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各期死亡率均低于D组、E组(P〈0.05)。结论基础肝功能、组织氧分压以及水变性和坏死细胞百分比三项指标可基本反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评级达Ⅲ~Ⅳ级者术后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肝移植并发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肝移植术后发生并发症者的磁共振检查影像资料。结果1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发热以及尿黄等症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胆红素升高.经B型超声波检查不能明确原因,采用磁共振(MRI、MRA和MRCP)检查,明确肝动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动脉闭塞2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及血栓形成各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4例,其中1例伴胆汁瘤形成;肝门水平非吻合口狭窄6例;肝坏死2例;肝包膜下血肿及右肾上腺出血各1例;均显示不等量的右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肝门部水肿。结论磁共振一次检查可显示肝内外的多种结构,能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提供丰富的肝脏、血管、胆道以及肝外结构的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85.
目的建立原发性肝癌三维大分割适形放疗Lyman NTCP模型的参数和探讨放射性肝病的影响因素。方法109例患者进行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其中93例患者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级,16例为B级。患者每星期治疗3次,每次间隔48h,(4.8±0.5)Gy/次,平均剂量(53.5±5.5)Gy。用最大拟然比方法分别得到Child-A和Child-B患者Lyman模型中的NTCP参数。结果共有17例发生放射性肝病,发生在Child-A组8例,Child-B组9例。多因数分析表明,肝硬化分级程度是与放射性肝病相关的独立因素(P=0.000)。所有患者的NTCP参数为n=1.1,m=0.35,TD_(50) (1)=38.5Gy;Child-A级为n=1.1,m=0.28,TD_(50)(1)=40.5Gy;Child-B级为n=0.7,m=0.43,TD_(50)(1)=23Gy。结论肝硬化分级是预测放射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子。Child-B患者进行适形放疗易引起放射性肝病。  相似文献   
8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内毒素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factor—binding protein,IGFBPs)及其超家族功能的研究是国际上的热点。有研究表明IGFBPs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而临床检测和动物实验表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有研究显示内毒素可诱导循环中某些IGFBPs和其肝脏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7.
晚期肝硬化肝脏MR灌注成像的灌注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使用动态增强MR成像技术获得的肝灌注系数(HPI),评价其在反映肝移植前晚期肝硬化患者肝脏血供特点中的价值。方法:使用1.5T MR扫描仪对100例正常肝脏组和57例晚期肝硬化患者移植前的受体肝脏进行快速团注对比剂(Gd-DTPA)后的斜冠状断面单层2D SPGR序列的MR灌注成像检查,比较对照组和肝硬化组门静脉和肝实质的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TIC)特点及峰值时间。根据腹腔干水平腹主动脉和门静脉主干的TIC为参照设置时间参数,计算受检者肝脏实质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正增强系数(PEI)。设定肝灌注系数(HPI)=动脉期PEI/(动脉期PEI 门脉期PEI)×100%。对两组受检者HPI进行统计分析,根据HPI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curve,ROCcurve)选择诊断肝硬化的HPI参考标准。结果:对照组及肝硬化组门静脉曲线峰值时间分别为(38.66±4.14)s和(55.51±5.31)s,P<0.01;肝实质TIC峰值时间分别为(56.24±4.47)s和(81.39±7.02)s,P<0.01;对照组及肝硬化组肝实质的HPI分别为(18.9±3.5)%和(26.4±5.5)%,P<0.01;应用HPI>21.6%为诊断肝硬化的标准,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85%,阳性预测值为77%,阴性预测值为91%,诊断符合率为85%。结论:MR灌注成像技术可以在活体状态下无创分析肝内血供,此技术可用于评估晚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前肝脏内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88.
MR T2加权成像显示胆囊壁增厚点状高信号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胆囊腺肌瘤病、慢性胆囊炎和管壁增厚型胆囊腺癌在MRL加权成像(T2WI)显示病变胆囊壁点状高信号的特征。方法38例患者(胆囊腺肌瘤病16例,慢性胆囊炎13例,管壁增厚型胆囊腺癌9例),每例均进行了MR常规T1WI、常规T2WI和3mm薄层T2WI及MR胰胆管成像(MRCP)。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胆囊切除手术。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共同分析不同序列MRI,观察胆囊壁增厚及T2WI显示病变胆囊壁点状高信号的不同表现,将观察结果与病理组织学检查所见对照。结果所有患者的胆囊壁均明显增厚,厚度范围5~15mm,平均9mm。T2WI显示病变胆囊壁存在各种各样的点状高信号,在胆囊腺肌瘤病,点状高信号分布于整个增厚的胆囊壁,且数量较多(5~15个/cm^2),较大(直径2~7mm),边界清楚,呈现中等至明显高信号;在慢性胆囊炎,点状高信号主要位于增厚胆囊壁的黏膜侧,数量较少(3~5个/cm^2),较小(直径2~4mm),边界清楚,呈中等至明显高信号;在管壁增厚型胆囊腺癌,点状高信号边界欠清,呈现稍高信号,其数量和大小差异较大,分布范围取决于癌组织浸润胆囊壁的深度。结论胆囊腺肌瘤病、慢性胆囊炎和管壁增厚型胆囊腺癌在T2WI呈现的点状高信号有一定差别,正确识别这些点状高信号的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良恶性胆囊壁增厚。  相似文献   
89.
针刺伤在采血工作中经常发生,其危害大,后果严重,一般情况下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倍增的趋势。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是导致血站采血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作者从实际工作出发,收集相关资料,系统的阐述了针刺伤的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等,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0.
快速供肝切取与修整的外科技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总结肝脏移植供肝的快速切取和修整经验。方法分析2004年共186例快速供肝的切取和修整的资料。快速切取技术采用原位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灌注附加下腔静脉引流,快速切取供肝,4℃UW液中保存和修整肝脏。结果供肝热缺血时间为3~10min,平均4.5min;冷缺血时间平均为3-16h,平均7h。供肝的修整时间为26~90min,平均46min。供肝修整时发现肝动脉解剖变异20例。结论快速供肝切取法要求术者技术娴熟、动作迅速和准确,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供肝热缺血时间。快速切取法能保证供肝的质量和确保供肝切取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