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9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47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385篇
口腔科学   68篇
临床医学   313篇
内科学   142篇
皮肤病学   36篇
神经病学   238篇
特种医学   111篇
外科学   692篇
综合类   422篇
预防医学   96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311篇
中国医学   261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6篇
  196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1月60例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分别采用带锁髓内钉、动力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架固定,比较三种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三组比较中,切口长度以外固定架最短,其他两组相差无异,术中输血量和引流量以动力加压钢板最多,手术时间以外固定架固定最短;术后的近远期效果以带锁髓内钉固定最明显,动力加压钢板固定居中,外固定架固定最差。带锁髓内钉固定和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大鼠缺血肢体血管新生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对Wistar大鼠予单侧后肢股动脉切断,制造肢体急性缺血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培哚普利治疗组。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缺血肢体血管新生情况。RT-PCR测定后肢肌肉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表达,并测定结构型NOS(cNOS)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培哚普利治疗组缺血肢体的微血管密度、eNOS、VEGF和bFGF的mRNA表达及cNOS活性均明显升高。两组非缺血侧后肢肌肉中上述指标水平相似。结论:培哚普利对大鼠缺血肢体的血管再生有明显促进作用,并增加eNOS、VEGF和bFGF的表达及cNOS活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配合电动起立床治疗。各组分别在康复开始前1天和康复第30天进行2次评价。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评定。 ADL采用巴氏指数评分法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后得到显著改善,其FM和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更加有效,能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4.
保留骨骺的保肢手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介绍儿童及青少年保留骨骺的保肢手术方法,并讨论肿瘤复发率、转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与关节功能。方法1995年12月至2003年1月,对33例儿童及青少年肢体原发性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进行保留骨骺的保肢手术,年龄8-16岁,平均12.2岁。股骨下端24例,胫骨上端9例;骨肉瘤23例,尤文肉瘤6例,软骨肉瘤2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2例。Enneking外科分期:ⅠA期2例,ⅠB期2例,ⅡA期17例,ⅡB期12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术前2-4个周期、术后6个周期的化疗。采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骨缺损,并用松质骨拉力螺钉将其与骨骺进行固定。结果29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7.6个月。3例复发,分别于术后1年在骨骺处复发、术后15个月和30个月在原肿瘤位置的股动、静脉周围复发,复发率为10.3%。对复发病例行截肢术。共9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57.9%。4例患者发生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2%。依据Enneking术后功能评价标准,优11例,良13例,可3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82.8%。结论四肢恶性骨肿瘤保留骨骺的保肢手术可以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肢体功能,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有效化疗的前提下,实施该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7例四肢不同部位的新鲜骨折均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后评价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8~24个月,平均14.5个月。愈合44例,延迟愈合1例,1例接骨板断裂,1例螺钉松动拔出,总愈合率达到93.62%。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观察吡柔比星动脉灌注化疗治疗非转移性四肢骨肉瘤的疗效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68例非转移性四肢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术前仅观察组行合吡柔比星动脉灌注化疗,两组均应用保肢手术-术后静脉滴注化疗的治疗方案.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水平.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18%和70.5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肢体功能评定优良率为76.47%,高于对照组的52.94%,且Enneking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生存时间和第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局部复发率、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CD4+、CD4+/CD8+细胞显著增加,CD8+细胞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含吡柔比星动脉灌注化疗可显著提高非转移性四肢骨肉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并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索其最佳给药时间。方法制备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4h),将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A组为假手术组(n=10);B组为缺血前给药组(n=10);C组为缺血前给药对照组(n=10);D组为再灌注前给药组(n=10);E组为再灌注前给药对照组(n=10)。观察不同组间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两对照组血清q-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血清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D组比较,B组血清中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血必净可提高血清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对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在缺血前给予血必净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8.
软胶囊崩解迟缓现象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储存条件以及软胶囊处方对明胶胶片稳定性的影响,探讨软胶囊崩解迟缓的原因。方法:制备明胶胶片模拟软胶囊囊壳,采用溶胀动力学法测定明胶胶片平衡溶胀量(Seq),同时测定软胶囊内容物溶媒PEG400中甲醛含量。以上述结果为指标,考察不同储存条件与胶囊处方对明胶胶片交联程度的影响。结果:空白明胶胶片在40℃条件下Seq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EG400中甲醛含量增加。含有甘油、山梨醇、二氧化钛等辅料的胶片浸泡在PEG400中后Seq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EG400中甲醛含量量著增加。加速条件下含有抗氧剂的胶片Seq与PEG400中甲醛含量变化不大。结论:在考察的储存条件中,温度对软胶囊稳定性影响较大。含有一些常用辅料的明胶胶片易受PEG400中外源性醛类杂质的影响,Seq降低。低沮保存、纯化辅料以及添加抗氧剂有助于缓解软胶囊崩解迟缓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9.
110.
A method combining murine ear swelling and lymph node cell proliferation was evaluated as a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delayed-contact sensitization. The method involves one and/or four occluded, abdominal induction applications; use of pertussis toxin as an adjuvant; topical challenge to the ear; baseline and postchallenge ear measurements; and measurement of 125I incorporation in axillary lymph nodes after injection of 5-[125I]iodo-2'-deoxyuridine ([125I]UdR). The inclusion of vehicle-induced/test chemical-challenged control groups permits objective recognition of positive responses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model—intended for use in screening for the sensitization potential of topical therapeutics—was evaluated with the known sensitizers tetracaine, naloxone, and oxazolone and with the irritant sodium dodecyl sulfate. Axillary lymph node cell proliferation measured by 125I incorporation was a more sensitive measurement of contact sensitization than ear swelling. It was essential to perform both one and four inductions because tetracaine gave the greatest lymph node response after one induction, whereas naloxone produced a sensitization response only after four inductions. Ear swelling response to tetracaine increased after four inductions; however, ear swelling response was not observed after either one or four inductions of naloxone. After one or four inductions of the strong sensitizer, oxazolone, lymph node and ear swelling responses were observed. As expected, no significant ear swelling or lymph node response to sodium dodecyl sulfate was observed after one or four inductions. This method allow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contact sensitization by two separate measurements, thereby increasing the potential of identifying sensitizers missed by other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