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53篇
  免费   3117篇
  国内免费   1153篇
耳鼻咽喉   134篇
儿科学   435篇
妇产科学   290篇
基础医学   2508篇
口腔科学   861篇
临床医学   4175篇
内科学   6982篇
皮肤病学   138篇
神经病学   3426篇
特种医学   19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692篇
综合类   5329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783篇
眼科学   7472篇
药学   1955篇
  13篇
中国医学   1037篇
肿瘤学   507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719篇
  2022年   1259篇
  2021年   1723篇
  2020年   1556篇
  2019年   1374篇
  2018年   1365篇
  2017年   1381篇
  2016年   1351篇
  2015年   1374篇
  2014年   2357篇
  2013年   2484篇
  2012年   2087篇
  2011年   2277篇
  2010年   2050篇
  2009年   1885篇
  2008年   1960篇
  2007年   1903篇
  2006年   1840篇
  2005年   1524篇
  2004年   1298篇
  2003年   1148篇
  2002年   899篇
  2001年   767篇
  2000年   649篇
  1999年   556篇
  1998年   553篇
  1997年   506篇
  1996年   346篇
  1995年   350篇
  1994年   307篇
  1993年   286篇
  1992年   257篇
  1991年   205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187篇
  1988年   163篇
  1987年   143篇
  1986年   139篇
  1985年   213篇
  1984年   183篇
  1983年   123篇
  1982年   158篇
  1981年   155篇
  1980年   109篇
  1979年   65篇
  1978年   74篇
  1977年   34篇
  1976年   34篇
  197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992.
肿瘤相关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且肿瘤相关机制和多种传统机制共同参与脑梗死的发 生。在肿瘤相关性卒中病因中,肿瘤的直接作用、凝血功能异常、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感染和 内皮损伤等机制都与肿瘤直接相关;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侵入性治疗等针对肿瘤的治疗也可 通过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引起脑梗死的发生。不同病理生理学机制相互交叉,共同导致了脑梗死 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离断大鼠迷走神经肝支对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其与mTOR表达水平的关系,为糖脂代谢神经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建立离断迷走神经肝支大鼠模型作为实验组,另设迷走神经肝支探查的假手术组和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术后每两周检测大鼠血糖、血脂、胰岛素和皮质醇水平、肝和骨骼肌组织的糖原含量以及mTOR的表达水平。 结果 实验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术后2周胰岛素水平升高、肝糖原含量增多、血糖水平降低(P<0.05);术后6周,肝、骨骼肌组织mTOR表达增多、肝糖原及骨骼肌糖原含量降低、血糖水平增高、甘油三酯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P<0.05)。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各项指标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离断大鼠迷走神经肝支可导致糖脂代谢以及糖原含量异常,其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水平变化以及肝、骨骼肌mTOR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分析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预防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9例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9)。对照组采用SEP的疗法,观察组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SEP监测的疗法。在治疗期间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住院期间疼痛、肿胀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和住院时间、生活质量量表-74(GQOL-74)以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形成、疼痛和肿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的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与GQOL-74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血浆粘度、全血低剪切粘度、高剪切粘度和红细胞聚集均下降,但是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GQOL-74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SEP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手术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的高凝状态和预防下肢DVT形成。此外,它还能有效缓解下肢疼痛和肿胀,提高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氧化应激所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变性在AM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利用无创、无需标签、高灵敏度的拉曼光谱探究川芎嗪对氧化损伤的人RPE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进行拉曼光谱采集之前,将除对照组外的其余两组RPE细胞(ARPE-19)用200 μmol/mL H2O2预孵育,24 h后在保护组细胞中加入200 μmol/mL川芎嗪。所有干预结束后,用MultiskanGO (Thermo, USA)微板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的含量,用InVia微拉曼系统对3组细胞进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活性氧检测显示川芎嗪对H2O2诱导的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拉曼光谱结果显示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主要体现在氨基酸类分子上,而川芎嗪的加入不仅逆转了归属于脂质的谱带810 cm-1和840 cm-1峰强度比值的变化趋势,还使H2O2干预后显著提高的归属于各氨基酸谱带的峰强度值有所下降。与之前激光光镊拉曼光谱结果不同,活性氧自由基没有触发酰胺的脱酰胺反应,反而是川芎嗪的干预使得归属于酰胺的拉曼光谱强度发生改变。结论:通过对人RPE细胞拉曼光谱变化的分析,揭示过氧化氢和抗氧化剂川芎嗪潜在的作用靶点,为更好地探究RPE细胞氧化应激的损伤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6.
Anomalous connection of the inferior caval vein to the left atrium is exceedingly rare, and has even been considered by some authors an anatomic and embryologic impossibilit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xistence of this rare malformation, diagnosed on prenatal echo, and confirmed on post-mortem examination in a 24 WG fetus, in association with a common arterial trunk.  相似文献   
997.
998.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累及的结构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为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CVST累及的结构,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52例CVST中,最常受累的静脉结构为横窦(57.2%),其次为上矢状窦(51.9%)、乙状窦(48%)、颈内静脉(12.5%),超过50%的CVST累及多个静脉窦,皮质静脉及深静脉血栓少见;上矢状窦血栓以中段血栓最为常见。39.5%的患者存在脑实质损害,最为常见的是脑水肿或脑肿胀,其次是静脉性脑梗死、颅内出血等;CVST最为常见的CT影像学特征依次是高密度三角征、条带征,而高密度点征、火焰征少见;MRI的特征性表现为静脉血管腔血液流空效应消失;DSA表现为静脉窦腔狭窄、显影变淡或完全不显影,侧支静脉异常扩张。结论CVST主要累及横窦及上矢状窦中段,常同时阻塞多个静脉窦;常见的直接影像学特征有条带征、三角征及血管充盈缺损;间接影像征象有脑水肿、脑出血、静脉性脑梗死等。了解脑静脉及静脉窦的结构及CVST影像学特征对CVS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根据颈内动脉残端形态预估慢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原位开通的效果。 方法 回顾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15年3月-2018年10月完成的连续慢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 塞原位开通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一般资料、术前术中影像资料、随访资料,根据术前DSA颈内动脉 闭塞近端残端形态将患者分为有残端组(有明显锥形残端)、无残端组(无残端、线样残端、浅钝残 端),比较两组的开通技术成功率(颈内动脉正向血流恢复)、围手术期并发症(所有神经系统并发 症和严重的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影像随访结果(再闭塞率)。 结果 共纳入48例患者,其中有残端组22例、无残端组26例。总体开通技术成功率为85.4%(41/48), 有残端组为72.7%(16/22),低于无残端组的96.2%(25/26)(P =0.022);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8.3% (4/48),有残端组为13.6%(3/22),无残端组为3.8%(1/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1)。共 25例采取复合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式开通,其中,有残端组11例,颈动 脉切开后所有病例管腔内以血栓为主;无残端组14例,颈动脉切开后13例(92.9%)管腔内以斑块为 主。再通成功的41例患者均进行了彩超、CTA或DSA复查,中位随访时间6(4~10)个月,再闭塞5例(5/41, 12.2%),有残端组再闭塞率[25.0%(4/16)]明显高于无残端组[4.0%(1/25)](P =0.045)。 结论 有明显锥形残端者颈内动脉闭塞起始段管腔内可能是以血栓为主,无残端、线样残端、浅 钝残端的病例管腔内可能是以斑块为主,前者开通成功率低、预期手术风险及再闭塞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00.
李怡  何文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1):1183-1188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不仅可以量 化颈动脉狭窄程度,还可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三维超声可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的体积,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及分布区域,剪切波弹性成像可测定斑块组 织的硬度,反映斑块不同部位的组织成分。颈动脉超声技术的发展使其在缺血性卒中诊疗领域中的 应用更加广泛,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管壁的评价更加精确,有助于临床判断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并 进行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