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89篇
  免费   522篇
  国内免费   631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482篇
妇产科学   53篇
基础医学   59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699篇
内科学   1859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260篇
外科学   1486篇
综合类   1118篇
预防医学   68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43篇
  4篇
中国医学   324篇
肿瘤学   25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343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554篇
  2013年   490篇
  2012年   474篇
  2011年   543篇
  2010年   457篇
  2009年   451篇
  2008年   462篇
  2007年   440篇
  2006年   394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19篇
  1977年   15篇
  1976年   19篇
  197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1.
目的:观察胰腺癌病人肠道通透性与机体组成的改变,并初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以前瞻、随机和对照的方法,选取确诊胰腺癌首次入院的病人及健康志愿者各15例,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测定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机体组成成分,并对试验组的肠道通透性L/M比值与血清TNF-α水平、机体组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试验组尿L/M比值为0.331±0.343显著高于对照组0.129±0.136(P《0.05);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试验组肌肉群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蛋白质重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脂肪、水分、无机盐重量略轻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试验组尿L/M比值与血清TNF-α水平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尿L/M比值与蛋白质、脂肪呈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与水分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而试验组血清TNF-α浓度与蛋白质、脂肪呈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与水分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胰腺癌病人肠道的通透性增加,机体组成有显著改变,两者间密切相关.这可能与血清TNF-α水平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2.
为筛选出操作方法简便,结果稳定可控的大鼠创伤性肠粘连模型,观察中药复方黄厚排气颗粒对其粘连程度的影响,选用SD大鼠,手术造成肠粘连模型,用中药复方2.5、5.0、10.0g/kg连续治疗7d后观察肠粘连程度。结果表明,以盲肠型动物模型的制备较为理想,手术易于操作,结果稳定可控。用中药复方治疗后模型动物的肠粘连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提示黄厚排气颗粒对术后肠粘连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 :研究小肠间质瘤 (smallbowelstromaltumors,SBST)Ki6 7和p5 3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 ,探讨两者在肿瘤良恶性划分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CD117阳性的SBST 33例进行光镜观察 ,用EnVisionTM+二步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 7和 p5 3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形态学进行比较。 结果 :33例SBST患者 ,男 2 0例 ,女13例 ,年龄 2 1~ 71岁 ,发生于十二指肠 5例 ,空肠 2 2例 ,回肠 6例。肿瘤最大径的范围在 1.5~ 2 0cm之间。在光镜下出现肿瘤内坏死的有 11例。肿瘤核分裂象计数每 5 0个高倍镜视野 0个有 6例 ,1~ 2个 5例 ,≥ 3个的有 2 2例。 33例中良性 4例 ,交界性 4例 ,恶性 2 5例。随访时间为 3~ 180个月 (平均 73.3个月 ) ,结果为良性组 4例均无瘤生存 ;交界性组 2例无瘤生存 ,1例失访 ,1例在无瘤生存 18个月后失访 ;恶性组无瘤生存有 7例 ,带瘤生存者及死亡有 16例 ,2例失访。Ki6 7染色阴性 2例 ,均为良性 ;其余 31例阳性中 ,增殖指数 (阳性细胞数 )大于 5 %的有恶性 16例 (94 .1% ) ,交界性 1例。在免疫组化p5 3染色中 ,恶性组 2 5例均呈阳性表达 (平均阳性细胞数 4 2 .9% ) ,其中 12例阳性细胞数大于 5 0 %。当Ki6 7和 p5 3均为阴性或两者阳性细胞数分别是 <1%和 <10 %时 ,肿瘤呈良性经过 ,预后  相似文献   
24.
不同病因腹泻病儿肠道主要菌群变化的研究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8例不同病因腹泻儿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的变化进行研究。对照组25例。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有显著下降(P<0.01和P<0.05),大肠杆菌下降不明显(P<0.05)。非感染性腹泻组较感染性腹泻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下降更显著(P<0.01和P<0.05),大肠杆菌下降不显著(P<0.05)。感染性腹泻组中,双歧杆菌在轮状病毒肠炎组中较急性菌痢下降更显著(P<0.05),而其它两种菌下降程度相差不明显(两者P<0.05)  相似文献   
25.
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患者肠道菌群状态(肠道微生态)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称取60例患者治疗前后新鲜粪便0.5g,选择肠道菌群中具代表性的4种需氧菌和6种厌氧菌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从培养出的菌落中挑选相同的菌株进行治疗前后药敏试验。结果 (1)治疗后肠道菌群中肠杆菌、葡萄球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梭菌、乳杆菌、真杆菌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治疗后肠道菌群中大肠埃希氏菌、消化链球菌、赛氏葡萄球菌、普氏梭杆菌、肺炎致病性链球菌群、产气真杆菌等对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特美丁、头孢噻肟钠等药耐药率明显增加,且存在多重耐药(P<0.05);(3)治疗后超广谱β—内酰氨酶阳性的消化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普氏梭杆菌、肺炎致病性链球菌群、赛氏葡萄球菌等较治疗前分别增加26.2%、33.3%、28.6%、35.3%、28.6%。结论 三联抗Hp治疗后肠道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的增加、传播与扩散对广大人群存在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处理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02年月1月收治的32例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确诊19例(59.4%),漏诊13例(40.6%);治愈29例(90.6%),死亡3例(9.4%);发生并发症9例(28.1%)。十二指肠瘘是主要的并发症。结论 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重要措施。早期手术,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和术后肠外营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7.
Summary The content of these papers has been heavily weighted towards reconstructions performed utilizing segments of stomach. This was not done to place a value judgment on this type of reconstruction, rather it helps establish an awareness of: (1) potentially serious metabolic and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not previously reported in children and (2) particularly frequent symptomatic disturbances collectively included in the hematuria-dysuria syndrome. Recognition of problems specifically associated with a certain type of intestinal segment, as well as complications generally accompanying any form of intestinal reconstruction, will hopefully provide pediatric urologists and nephrologists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s that must be addressed in using these newer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focus attention on the specific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intestinal segments into the urinary tract. Although long-term follow-up information still remains sparse, it appears that regular surveillance programs are required and both pediatric nephrologists and urologists need to be part of these programs.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979年以来采用EPCV治疗的176例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评价疗效,评价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溃疡复发率、胃排空功能、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和营养状态及Visick分级。结果全组患者有153例(86.9%)获得5年随访。无手术死亡者。进食后上腹发生间断性胀痛13例(8.5%),有时返酸12例(7.8%),经服用吗叮啉可缓解。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行粘连松解术4例(2.6%),溃疡复发4例(2.6%),均发生在术后2-3年内。浅表性胃炎21例(13.7%),十二指肠球部变形31例(20.3%),胃窦蠕动功能较好,胃排空功能正常。全组无贫血发生,体重增加者116例(75.8%)。Visick改良分级,146例为Ⅰ级和Ⅱ级,优良率占95.4%,Ⅲ级3例(2.0%),Ⅳ级4例(2.6%)。结论EPCV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较少、溃疡复发率低、患者术后远期营养状况良好、生活质量较高的优良疗效,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首选的安全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PCR检测大鼠外周血及腹水中细菌DNA对空肠-空肠、回肠-回肠吻合口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健康Wistar雌性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空肠-空肠吻合组;C组为空肠吻合口瘘组;D组为回肠-回肠吻合组;E组为回肠吻合口瘘组。采集手术前后外周血及术后腹水,抽提DNA, 比较lacZ基因和16SrRNA基因的PCR阳性率,并观察各组的病理学情况。结果:(1)C,E组术后外周血lacZ基因PCR阳性率与B,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C,E组术后外周血16SrRNA基因PCR阳性率显著高于B,D组(P<0.05)。(2)C,E组腹水lacZ基因和16SrRNA基因PCR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D组(P<0.05)。(3)C,E组腹水lacZ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外周血(P<0.05);C,E组腹水16SrRNA基因阳性率与外周血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PCR检测术后外周血16SrRNA基因对空、回肠吻合口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2)检测术后腹水lacZ基因和16SrRNA基因对空肠-空肠、回肠-回肠吻合口瘘的早期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关闭术的手术时机及技巧。方法对1983年~2006年间78例行结肠造口关闭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8.5h,平均2.4h。并发症发生率为10.25%。结论造口关闭术手术时机应个体化,术前准备充分,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