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6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81.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甲状腺疾病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10例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每3个月检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结果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后,6.7%(14/210)出现甲状腺疾病,其中5.2% (11/210)甲状腺功能亢进,1.4%(3/210)甲状腺功能减退.女性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比例分别为11.8% (6/51)和3.9% (2/51),高于男性的3.1% (5/159)和0.6% (1/15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治疗前TPOAb阳性及治疗中TgAb阳性患者出现甲状腺疾病比例增高,与未出现甲状腺疾病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引起甲状腺疾病.女性、TPOAb及TgAb阳性患者发生甲状腺疾病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慢乙肝干扰素α(IFNα)治疗前后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变化及其与病毒学、生化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集30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IFNα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C和pDC的频数及CD86表达水平.根据IFNα治疗后生化学指标和病毒学指标变化,把患者分为ALT复常组、ALT未复常组及病毒学应答组、病毒学无应答组,分析IFNα治疗前后不同组DC变化.结果 (1)IFNα治疗12周时ALT复常组pDC频率(0.25%±0.14%)较基线(0.18%±0.09%)升高(P =0.023),ALT未复常组mDC频率(0.58%±0.34%)及表面CD86阳性率(61.80%±22.52%)则较基线(分别为0.88%±0.51%,79.92%±25.94%)下降(P =0.025;P=0.036).(2)IFNα治疗12周时病毒学应答组pDC表面CD86阳性率(46.86±12.22%)较基线(29.42±15.16%)升高(P =0.002),病毒学无应答组的mDC频率(0.51%±0.22%)及表面CD86阳性率(59.63%±22.94%)则较基线(分别为0.94%±0.58%,80.11%±29.34%)下降(P =0.006;P =0.049).结论 慢乙肝干扰素α治疗后,生化和病毒应答与pDC频率和功能增强相关,而mDC频率及功能的降低与IFN治疗后无生化和病毒应答相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评价进行研究。方法通过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rHSA/IFNα2a)对HepG22.2.15分泌乙型肝炎病毒(HBV)细胞作用产生的抗病毒进行体外药效学评价;以给药后的食蟹猴体内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作为干扰素药效学标志基因表达考察药效动力学指标;药代动力学观察了不同剂量的125I-rHSA/IFNα2a单次皮下注射给予小鼠、大鼠后,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排泄情况及rHSA/IFNα2a单次和多次皮下注射给予食蟹猴后其体内的代谢情况;安全性评价中,安全药理学研究观察了rHSA/IFNα2a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及对狗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毒理学研究观察了rHSA/IFNα2a单次注射给予小鼠(皮下和静脉)、食蟹猴(皮下)的毒性反应,及反复皮下注射给予大鼠和食蟹猴的毒性反应,食蟹猴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中还伴行了毒代动力学的研究。妊娠Wistar大鼠皮下注射给予rHSA/IFNα2a对孕鼠生殖能力及胎仔的影响。结果试验药物rHSA/IFNα2a和阳性对照品(PEG-rhIFNα2a)的最大无毒剂量为3.13×103IU/ml,当以低于最大无毒剂量的rHSA/IFNα2a和阳性对照品处理HepG22.2.15细胞,显示细胞分泌HBV病毒的能力受到抑制。细胞上清液中的HBV核酸量随时间而减少,HBV的s抗原和e抗原表达也同步受到抑制,与PEG-rhIFNα2a对HBV病毒分泌的相对抑制率检测结果相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静脉rHSA/IFNα2a给药组和对照组的t1/2分别为(88.88±9.65)h和(35.81±4.91)h;食蟹猴皮下注射末端半衰期较长为61.20~83.57h。安全药理学研究表明单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在100、300、600μg/kg剂量范围内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影响,与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在50、200μg/kg剂量范围内对狗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rHSA/IFNα2a单次皮下和静脉给予小鼠的最大耐受量≥50mg/kg,单次皮下注射给予食蟹猴的耐受剂量≥10mg/kg。以100、300和1000μg/kg剂量反复皮下注射rHSA/IFNα2a给予大鼠,以50、150和500μg/kg反复皮下注射给予食蟹猴,每周给药1次,连续13周,基本安全剂量分别为1000μg/kg和500μg/kg,注射局部仅见可逆的轻度刺激性反应;多次给药后,动物体内产生抗rHSA/IFNα2a和IFNα2a的抗体,且抗体具有中和rHSA/IFNα2a活性的作用,且停药4周后,抗体滴度明显降低。多次给药后由于中和抗体的产生,血浆中的抗原量低于检测限。单次给药食蟹猴各代谢动力学参数呈现线性动力学特征。当给药剂量高达1000μg/kg时未见孕鼠母体毒性和胎仔毒性,提示rHSA/IFNα2a无致畸作用。结论获得的大量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试验数据显示rHSA/IFNα2a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成药性和长效性,研究结果可供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4.
85.
黑素瘤是一种难治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增高速度超过其他肿瘤.临床研究显示,干扰素α(IFNα)作为高危黑素瘤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药物能有效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但是大剂量IFNα治疗可引起明显不良反应.此文介绍了IFNα辅助治疗黑素瘤患者的临床试验,并讨论了减轻IFNα不良反应的药物和方法,诸如聚乙二醇IFNα和联合治疗等.
Abstract:
Melanoma is one of the most treatment-refractory malignancies, and the incidence of melanoma is increasing faster than any other cancer. 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terferon α (IFNα)adjuvant treatment of high-risk resected melanom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relapse-free survival, but high-dose IFNα can induce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s. In this article, the clinical trials of IFNα adjuvant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melanoma are reviewed and the drugs and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adverse reactions of IFNα, such as PEG-IFNα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干扰素(IFN-α 2b)对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化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做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IFN-α 2b、作用不同时间,设立对照组,用MTT法检测IFN-α 2b对细胞的毒性作用,PCR-ELISA法测定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并对两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IFN-α 2b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逐渐下降,在药物浓度大于5×104 IU/L及作用时间达到24 h后,其活性出现大幅度下降,随后出现细胞抑制率的明显升高,与端粒酶活性的下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结论:IFN-α 2b可作为一种端粒酶抑制剂,有效降低体外培养的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造成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87.
经常发现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者血清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non-organ-specific autoantibodies,NOSA)和抗甲状腺自身抗体(anti-thyroid autoantibodies ATAB)阳性,伴有以自身免疫耐受性丧失为特征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将重点介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8.
 各种临床观察肯定了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其可明显延长白血病的慢性期及患者生存时间。树突状细胞(DC)作为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有效递呈白血病抗原,逆转机体对白血病抗原的耐受,启动特异抗白血病的T细胞应答。IFN-α用于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来源的DC,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用IFN-α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分化成为具有较强功能的"临床型"DC被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89.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我国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和年青人。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相关已有30余年,但 HBV-GN 的治疗至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重点介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0.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3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探讨干扰素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干扰素α-2b治疗43例小儿CHB患者,并以32例患儿做为对照。结果治疗组病毒复制标志的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ALT复常率近期显著高子对照组,远期则无明显差别。治疗前ALT高值、血清HBV-DNA低水平及非母婴传播为干扰素治疗的有利因素。干扰素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可用于小儿CHB的治疗,疗效的高低取决于适当病例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