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40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9篇 |
内科学 | 86篇 |
皮肤病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2篇 |
外科学 | 12篇 |
综合类 | 22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8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评估沙利度胺与干扰素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维持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研究接受维持治疗的MM患者57例的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0S),并与56例无维持治疗患者比较.结果 沙利度胺或干扰素维持治疗均能延长MM患者的PFS率(沙利度胺1、2、3年PFS率为97.4%、82.1%、71.8%比71.4%、44.6%、23.2%;干扰素1、2、3年PFS率为94.4%、83.3%、83.3%比71.4%、44.6%、23.2%)和2、3、4年OS率(沙利度胺为94.9%、92.3%、89.7%比69.6%、42.9%、33.9%;干扰素为94.4%、88.9%、88.9%比69.6%、42.9%、33.9%).沙利度胺可延长IgG型及IgA型的PFS及OS,干扰素可延长IgA型及轻链型的PFS及OS.疗效≥部分缓解(PR)者通过维持治疗可使PFS及OS延长.接受不同诱导和巩固方案患者通过维持治疗均能延长PFS及OS.结论 沙利度胺在维持治疗中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价廉,推荐沙利度胺作为非轻链型患者的维持治疗.轻链型则建议使用干扰素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深入研究维甲酸诱导基因G(RIG-G)表达中干扰素α(IFN-α)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两条信号途径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运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和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STAT)1缺失的人纤维肉瘤细胞系U3A细胞,检测ATRA作用于NB4细胞后,细胞内STAT2的磷酸化水平,并测定NB4细胞培养液上清及转染了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的U3A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IFN-α水平,以及培养液上清对STAT2的磷酸化和RIG-G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结果 ATRA处理72 h后,NB4细胞内的STAT2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IFN-α浓度均明显升高[ IFN-α:( 7.6±0.3)pg/ml比(1.5±0.5)pg/ml,P<0.05].该培养液上清能够诱导STAT2发生磷酸化,并上调RIG-G的蛋白水平.U3A细胞转染IRF-1后,培养液上清中的IFN-α浓度也明显提高[(8.8±1.4) pg/ml比(3.4±0.4)pg/ml,P<0.05].结论 RIG-G基因的表达与ATRA和IFN-α这两条信号途径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ATRA可以通过上调IRF-1的蛋白水平促进细胞分泌IFN-α,所分泌的IFN-α能诱导STAT2发生磷酸化,并进一步增强细胞内RIG-G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83.
《疾病控制杂志》2014,18(7)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期外周血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滴度的变化,并探讨其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的价值.方法 对72例选择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随访48周,在治疗0、12、24、48周收集患者的血清,定量检测HBsAg、HBeAg、HBV DNA、ALT水平.结果 基线ALT、HBeAg水平与治疗应答相关.治疗12、24周时HBsAg<4.33、4.07(lg IU/ml),下降率>65%、47%,治疗12、24周时HBeAg<2.38、0.87(lg S/CO),下降率>71%、95%预测治疗48时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敏感性、特异性高(均有P<0.05).结论 IFN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时,动态监测HBsAg、HBeAg的水平变化能作为预测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干扰素α1b(赛若金)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单号入观察组42例,双号入对照组44例,观察组给予雾化吸入干扰素α1b20μg,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雾化吸入利巴韦林50mg,每天2次;疗程均7d。观察两组患儿喘憋缓解及肺部哕音消失时间、发热消退时间、住院病程长短及有效率。结果一观察组喘憋缓解时间(t=1.756,P〈0.05)、肺部哕音消失时间(t=2.413,P〈0.01)、住院时间(t=2.547,P〈0.01)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37/42),高于对照组的47.7%(21/44)(χ2=15.59,P〈0.01);两组治疗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3TC)抗HBV的启动效应。方法:将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4组(A~D),每组10例。A组为原干扰素初治无效组(完成疗程,≥45针),而此次治疗前HBeAgCOI≥20的提示HBVC高复制状态者,以3TC伍用IFNα治疗;C组为初次抗病毒治疗的HBeAg,COI≥20的慢乙肝患者,单以3TC治疗;B、D组分别为A、C组的配对对照组。以HBeAg、HBV DNA的双阴转率与ALT复常率作为完全应答的疗效评估指标。结果:A组的即、近及一年持续的完全应答率分别为60%、50%与40%,疗效明显(P〈0.05);而C组则为30%、30%与20%,未能提供满意疗效(P〉0.05)。结论:对IFNα初治无效的HBV高复制的慢乙肝患者,3TC伍用IFNα治疗有效,并提示3TC有明显的抗HBV效应。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1、3在干扰素α治疗前、后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血清HBV水平相关性.方法 选择50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予以普通干扰素α治疗,根据治疗24周时的生化学、病毒学应答进行分组.对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的50例慢乙肝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OCS-1、3的mRNA水平;并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 治疗24周,ALT复常组SOCS-1表达较治疗前升高[(0.718±0.031)、(0.258 ±0.014)] (P <0.05),SOCS-3表达较治疗前下降[(0.658±0.032)、(0.707±0.088)](P<0.05),而ALT未复常组SOCS-1、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学应答组SOCS-1较治疗前升高[(0.661 ±0.018)、(0.258±0.014)] (P<0.05),SOCS-3表达较治疗前下降[(0.644±0.023)、(0.715±0.048)](P<0.05),而病毒学未应答组的SOCS-1、3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治疗后单个核细胞SOCS-1 mRNA表达上调,SOCS-3 mRNA下调,可能参与了干扰素抗乙肝病毒过程.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 探讨咪喹莫特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ELISA检测经咪喹莫特灌胃(30mg/kg)后不同时间点的BALB/c小鼠血清干扰素α(IFN-α)、白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浓度的变化。ELISA检测喂食咪喹莫特的BALB/c小鼠脾细胞在与0.25μg/mL刀豆素A共孵育时分泌IFN-γ、IL-4的能力。结果 咪喹莫特体内诱导BALB/c小鼠生成IFN-α、IL-12,在诱导后2h达高峰;咪喹莫特体内无诱导BALB/c小鼠生成IFN-γ、IL-4的作用;接受咪喹莫特灌胃的BALB/c小鼠脾细胞体外受ConA诱导时,分泌IFN-γ和IL-12的能力增强。结论 咪喹莫特诱导BALB/c小鼠分泌IFN-α、IL-12等前炎症因子,并由此促进机体获得性免疫。 相似文献
89.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3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探讨干扰素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干扰素α-2b治疗43例小儿CHB患者,并以32例患儿做为对照。结果治疗组病毒复制标志的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ALT复常率近期显著高子对照组,远期则无明显差别。治疗前ALT高值、血清HBV-DNA低水平及非母婴传播为干扰素治疗的有利因素。干扰素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可用于小儿CHB的治疗,疗效的高低取决于适当病例的选择。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α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诱发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2医院青少年肝病科住院,干扰素α为基础抗病毒治疗并随访的慢性乙型肝炎儿童406例,每24周检查甲状腺功能五项,对随访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本组患儿25.86%出现甲状腺功能紊乱,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17.98%),6.16%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72%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幼儿组(13岁)患儿未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3岁)患儿未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7岁(7.55%)及87岁(7.55%)及816岁(9.26%)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幼儿组(1.4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中女性(11.1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4.15%)。(2)68%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42.86%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儿有临床表现;治疗前过氧化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升高的患儿均进展为甲状腺功能疾病。(3)Logistic结果显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与女性及治疗前治疗中出现TPOAb、Tg Ab升高相关。结论α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诱发甲状腺功能紊乱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与女性及治疗前治疗中出现TPOAb、Tg Ab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