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19篇
  免费   1100篇
  国内免费   1695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219篇
妇产科学   187篇
基础医学   2518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1569篇
内科学   7919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48篇
特种医学   149篇
外科学   726篇
综合类   2777篇
预防医学   3694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313篇
  11篇
中国医学   285篇
肿瘤学   404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375篇
  2021年   541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471篇
  2018年   472篇
  2017年   406篇
  2016年   642篇
  2015年   821篇
  2014年   1348篇
  2013年   1272篇
  2012年   1368篇
  2011年   1588篇
  2010年   1297篇
  2009年   1264篇
  2008年   1093篇
  2007年   1280篇
  2006年   1114篇
  2005年   1022篇
  2004年   701篇
  2003年   605篇
  2002年   558篇
  2001年   490篇
  2000年   418篇
  1999年   407篇
  1998年   312篇
  1997年   286篇
  1996年   166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97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5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目的 对六草二苓汤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进行对比临床研究,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六草二苓汤的治疗组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72例,并与使用肝泰乐、益肝灵、甘草甜素片的67例对照组作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在治疗后显效率、显效者复发率二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治疗后肝功能复常天数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六草二苓汤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较快地消除主要症状体征、消退黄疸、恢复肝功能、减少复发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检测法(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指标(HBV-M)及AFP。结果:10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88例(88%),阴性12例(12%),HBV-M阳性者AFP水平高于阴性者147 ng/mL,二者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的比例明显高于HBV-DNA阴性者(31.6%)(P<0.01)。PHC患者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sAg、HBeAb、HBcAb阳性和HBV-DNA阳性最多,为56例(63.6%),其次为HBsAg、HBeAg、HBcAb和HBV-DNA阳性,为9例(10.2%)。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复制相关。  相似文献   
53.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乙肝病毒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血清细胞因子(TGF-β,TNF-α,IL-6,IL-8),乙肝病毒(HBV)对肝纤维化(HA,PCⅢ,C-Ⅳ,LN)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ELISA和RIA方法检测171例慢性乙肝患血清TGF-β,TNF-α,IL-6,IL-8,HLA,PCǚ,C-Ⅳ,LN的水平,HBV-DNA定量检测采用PCR方法。结果:慢性乙肝患血清TGF-β,TNF-α,IL-6,IL-8,HA,PCⅢ,C-Ⅳ,LN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且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须血清TGF-β1水平与血清HA,PCⅢ,C-Ⅳ,LN水平具有直线相关关系。HBV-DNA阳性组(Ⅱ组)均高于HBV-DNA阴性组(I组),且在慢性中,重度肝炎间差异显(P<0.05)。结论:血清TGF-β,TNF-α,IL-6,IL-8参与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及肝纤维化的形成,且与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4.
55.
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乙肝病毒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应用价值。 方法 从 2 92 0份用ELISA检测乙肝 5项的体检血清标本中 ,抽取 2 88份HBsAg阳性标本及 10 0份全阴标本 ,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FQ—PCR)HBV—DNA定量分析。 结果 经FQ—PCR检测 ,80份HBsAg、HBeAg、HBcAb都阳性的标本 ,HBV—DNA阳性率为 10 0 % ( 80 /80 ) ,平均HBV—DNA拷贝数为 2 2× 10 8cp/ml ;164份HBsAg、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 ,HBV—DNA阳性率为79 3 % ( 13 0 /164 ) ,平均HBV—DNA拷贝数为 1 5× 10 6cp/ml;12份HBsAg单项阳性的标本 ,HBV—DNA的阳性率为83 3 % ( 10 /12 ) ,平均HBV—DNA拷贝数为 1 6× 10 5cp/ml;10 0份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都阴性的标本 ,HBV—DNA的阳性率为 2 % ( 2 /10 0 ) ,平均HBV—DNA拷贝数为 4 5× 10 5cp/ml。 结论 FQ—PCR可以检测HBV的感染和复制情况 ,对准确报告HBV感染 ,指导其选择治疗方案和观察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建立简便、灵敏的HBV DNA序列中BCP双突变点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终点终止法和偏振光检测技术进行点突变的检测.首先对HBV C区基因进行PCR扩增,然后用特异探针与扩增产物中待测核苷酸的下游序列杂交,使探针的3’端可以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依据其互补链上的待测核苷酸连接上一个标有特定荧光素的ddNTP,然后检测该3’端带有荧光素的探针,根据检测到的荧光素种类和偏振光的强度可以判定待测点是何种核苷酸.结果:该方法可以检测出HBV基因序列中BCP双突变核苷酸类型以及检测1个拷贝的模板,并且可以从BCP野性株DNA序列中检出5%BCP双突变DNA序列.结论:该技术可以检测血清中HBV DNA C区BCP双突变.  相似文献   
57.
AIM: To evaluate the in vitro anti-HBV activity of recombinant human IFN-γ,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lamivudine. METHODS: A recombinant baculovirus-HBV/HepG2 culture system was developed which could support productive HBV infection in vitro. Expression of HBsAg and HBeAg in infected HepG2 culture medium was detected by commercial enzyme immunoassays. HBV DNA replication intermediates were detected in infected cells by Southern hybridization and viral DNA load was determined by dot hybridization. RESULTS: IFN-γat 0.1 to 5μg/L efficiently down regulated HBsAg expression in transduced HepG2 cells. At 5μg/L, IFN-γalso suppressed HBV DNA replication in these cells. While treatment with a combination of lamivudine and IFN-γshowed no additive effect, sequential treatment first with lamivudine and then IFN-γwas found to be promising. In this culture system the best HBV suppression was observed with a pulse of 2μmol/L lamivudine for two days, followed by 1μg/L IFN-γfor another four days. Compared to treatment with lamivudine alone, the sequential use of 0.2μmol/L lamivudine for two days, followed by 5μg/L IFN-γfor six days showed a 72% reduction in HBV cccDNA pool. CONCLUSION: This in vitro study warrants further evalua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IFN-γand lamivudine, especially in IFN-αnon-responder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A reduced duration of lamivudine treatment would also restrict the emergence of drug-resistant HBV mutants.  相似文献   
58.
对血清抗-HCV阳性的65名个体供血者进行血清HCV-RNA检测,并作HCV基因分型,结果发现其中60例为HCV-RNA阳性,且均为HCV-Ⅱ型,提示本组个体供血者中以HCV-Ⅱ型为感染优势株。通过对HCV5'-非编码区基因PCR为基础的核酸内切酶分型法和HCV核心区基因PCR直接分型法的比较发现,前者在敏感性及经济、简便等方面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59.
运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了5例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阳性患者的肝癌、癌旁组织和周围血清中HCV—RNA正链和负链,其中男4例,女1例。结果,正链检测:血清及癌旁组织全部阳性,癌组织中3例阳性。负链检测:血清中均阴性,癌组织3例阳性,癌旁组织5例均阳性。本组5例患者肝脏HCV—RNA负链阳性,推测HCV以HCV—RNA负链作为模板在感染的肝脏组织中复制,HCV持续存在于肝脏组织中对肝癌的发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例临床诊断为丙型肝炎患者,研究其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CVRNA的存在及复制。9例患者血清标本抗-HCV及HCVRNA均为阳性,采用高敏感的逆转录一套式PCR法测定其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CV正、负链RNA,结果9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7例HCV正链RNA阳性,3例HCV负链RNA阳性,证实部分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存在HCV的复制,表明肝细胞并非为HCV感染与复制的唯一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