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304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54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74篇
  1篇
中国医学   2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运用循证护理理念,探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策略。方法采用单盲法将5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分为循证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循证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法(MRP)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观察两组病人的康复训练效果。结果经过4周的康复训练后。无论是循证组还是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病人的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但循证组更加明显,循证组功能独立性检测(FIM)量表积分、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积分及平衡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或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可促进急性期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2.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后,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规律。方法 按分层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纳入到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仅予以一般的常规内科治疗,分别于入选时,病后1个月末、3个月末和6个月末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评测。结果 对照组2例死亡,康复组没有死亡病例。康复组患者康复治疗后各阶段生存质量量表中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自身生存质量的总的主观感觉、自身健康状况的总的主观感受和综合自评分等项目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存质量的各项评分有着明显的改善(除外社会关系项目)。发病后前3个月生存质量改善最为明显,后3个月生存质量改善速度明显减慢、幅度明显减小。结论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早期患者生存质量改善较为快速明显,后期生存质量改善速度明显减慢。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本文探讨了偏瘫患者在恢复期行患肢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训练的效果 ,以及下肢功能评定与步态分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5 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 30例 )和对照组 ( 2 0例 ) ,二组患者康复训练相同 ,观察组患者在恢复期增加患肢股四头肌、绳肌肌力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 Meyer法、Barthel指数法及足印法对二组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步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 .0 1)、运动功能与活动能力显著提高 (P <0 .0 1)。步态的对称性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显著相关 (r =-0 .79,-0 .71、P <0 .0 1) ,与活动能力无关 (r =-0 .2 1,P >0 .0 5 ) ;步速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活动能力均显著相关 (r =0 .80、0 .78、0 .76 ,P <0 .0 1)。结论 偏瘫患者在恢复期行患肢膝屈伸肌群肌力训练有助于运动功能提高、步态改善 ;通过足印法步态分析可初步了解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4.
OBJECTIVE: To test the efficacy of 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 (FES)-assisted exercise therapy (FES-ET) on a workstation in the subacute phase of recovery from a stroke. DESIGN: Single-blind, randomly controlled comparison of high- and low-intensity treatment. SETTING: Laboratory in a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PARTICIPANTS: Nineteen stroke survivors (10 men, 9 women; mean age +/- standard deviation, 60.6+/-5.8y), with upper-extremity hemiplegia (mean poststroke time, 48+/-17d). The main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stroke occurred within 3 months of onset of trial and resulted in severe upper-limb dysfunction, and FES produced adequate hand opening. INTERVENTION: An FES stimulator and an exercise workstation with instrumented objects were used by 2 groups to perform specific motor tasks with their affected upper extremity. Ten subjects in the high-intensity FES-ET group received FES-ET for 1 hour a day on 15 to 20 consecutive workdays. Nine subjects in the low-intensity FES-ET group received 15 minutes of sensory electric stimulation 4 days a week and on the fifth day they received 1 hour of FES-ET. MAIN OUTCOME MEASURES: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included the 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WMFT).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the Motor Activity Log (MAL), the upper-extremity portion of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and the combined kinematic score (CKS) derived from workstation measurements. The WMFT, MAL, and FMA were used to assess function in the absence of FES whereas CKS was used to evaluate function assisted by FES. RESULTS: Improvements in the WMFT and CK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high-intensity group (post-treatment effect size, .95) than the low-intensity group (post-treatment effect size, 1.3). The differences in MAL and FMA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Subjects performing high-intensity FES-ET show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improvements on the WMFT than those performing low-intensity FES-ET. However, this was not reflected in subjects' self-assessments (MAL) or in their FMA scores, so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 is open to debate. The CKS data suggest that high-intensity FES-ET may be advantageous in neuroprosthetic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胶原酶尾状核注射法制备动物模型。观察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检测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组的偏瘫症状明显减轻,脑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54.80±6.72)nmol/g比(70.22+8.24)nmol/g](P<0.01),而SOD活性显著提高[(2.32±0.09)kNU/g比(1.29±0.07)kNU/g](P<0.01)。结论:葛根素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葛根素具有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加强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增强机体抗脂质过氧化损伤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76.
目的通过对比实验来探讨渐进抗阻结合肌电反馈电刺激训练法对偏瘫后肌力恢复的影响,以期为偏瘫后肌力恢复训练的结合疗法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将20名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分为两组(结合组和非结合组,每组10例),分别进行单一肌力训练(渐进抗阻训练法)和结合肌力训练法(渐进抗阻和肌电反馈电刺激训练法结合),进行3个疗程(2周一个疗程)训练后,对患者的肌力进行测量与评估。结果实验前两组患者肌力和做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两训练组肌力和做功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结合组肌力和做功提高幅度明显高于非结合组(P〈0.01)。结论渐进抗阻练习结合肌电反馈电刺激训练法是一种有效的偏瘫患者肌力恢复的结合疗法。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康复的作用。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分期整体针刺疗法"中痉挛期的针刺方法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月末采用改良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肌痉挛,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进入分离运动期(BrunnstromⅣ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现代康复技术相比,现代康复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实施早期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干预后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Fugl-Meyer(FMA)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FM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方法 对6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发病1周内)康复训练,建立协调的运动模式.结果 67例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通过偏瘫肢体康复运动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加强心理支持,能促进患者肌力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口服肌肉松弛剂巴氯芬片;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患肢体的针药结合法,疗程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改良Ashworth评定结果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痉挛程度均有减轻,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患者Fugl-Mager(FMA)和Bar-thel(MBI)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