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304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54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74篇
  1篇
中国医学   2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对中风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中医院康复科收治住院的98例中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值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和治疗组50例(穴位埋线配合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DS)、Berg平衡功能进行评定量表(BBS)、巴氏(Barthe)指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2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有效50例,无效0例,治疗总有效率100.0%(50/50);对照组有效4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6%(43/4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2.163,P<0.05)。(2)2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N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18.39、16.22,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BB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增高(t=145.00、54.25,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BB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增高(t=126.00、27.13,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NDS评分均较照组降低(t=-5.299,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BBS评分均较照组评分增高(t=2.805、13.203,均P<0.05)。 结论埋线疗法结合针刺、康复训练对中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有良好治疗作用,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的质量,此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纳入标准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患侧下肢踝跖屈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最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CSI评分、FMA、MWS分别为(10.58±2.50)分、(19.01±4.67)分、(35.93±6.78) m/min,试验组CSI、FMA、MWS分别为(8.41±2.29)分、(23.41±5.45)分、(41.52±8.16) m/min.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踝跖屈肌痉挛明显缓解(t=3.506、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最大步行速度明显提高(t=3.358、t=2.886、P〈0.05).结论 经皮电神经刺激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跖屈肌痉挛,提高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3.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偏瘫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24例(采用运动疗法)。疗程结束后,以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变化为客观评定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SEP的N2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都能提高患侧SEP的N20波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间SEP的N20波幅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比单纯运动疗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34.
早期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头针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按照单盲、随机对照原则,选择135例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头针康复组(45例),康复组(45例),头针组(45例)。分别采用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单纯现代康复治疗和单纯头针治疗。治疗6个星期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6个星期后,三组患者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与治疗前自身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康复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对比,头针康复组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针康复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康复组和头针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及早介入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二者合用,协同提高疗效,可作为脑卒中早期康复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自制环套式学步带在颅脑外伤致偏瘫患者早期行走训练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将100例脑外伤致下肢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完全一样的基础上实验组应用环套式学步带,分别在2周、1个月、3个月评定效果.结果 实验组站立平衡功能Ⅱ级和Ⅲ级者占50%,运动功能Brunnstrom(Br)Ⅳ级以上者占74%,步行速度显著提高者占84%,踝、膝关节自主活动显著改善者占8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自制环套式学步带能促进颅脑外伤致偏瘫患者自我认知能力恢复;对保持关节功能和行走能力恢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参与的医护到家平台在颅脑损伤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在医院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相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多学科参与的医护到家平台院外管理,采用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问卷(HPLP)对患者健康生活方式进行评价,采用步行功能量表(Holden)、Brunel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改良Barthel指数(wr-MBI)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压力应对、营养、健康责任、运动、人际间影响以及自我实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Holden、BBS、FIM、wr-MBI以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采用基于多学科参与的医护到家平台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方式,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照组则增加传统磨砂板训练。2组患者磨砂板训练均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运动部分(FMA-UE)、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的Ashworth分级评价量表(MAS)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和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张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UE、MBI、VAS评分分别为(26.27±7.51)分、(78.13±11.62)分和(0.67±0.4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MAS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疼痛程度,其疗效优于传统磨砂板训练。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踝关节智能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平衡、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9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临床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每日增加20 min的踝关节智能牵伸训练,对照组则将常规康复治疗时间延长20 ...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水枕在偏瘫患者压疮预防中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5~10月入科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皮肤受压处使用普通软枕,观察组患者用水枕替代普通软枕,两组患者均使用气垫床,并定时协助翻身。观察两组患者受压处皮肤受损情况及受压后皮肤能否完全恢复。结果观察组患者仅有I期压疮2例,对照组患者发生I期压疮25例,Ⅱ期压疮2例。观察组患者皮肤受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水枕在预防偏瘫压疮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效果明显,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疗程结束后随访至12周。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Barthel指数(MBI)及生存质量评分(SS-QOL)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 MBI及SS-QOL评分的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 MBI及SS-QOL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12周时,2组患者的FMA、 MBI及SS-QOL评分也均较基线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作用效果持续,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