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304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54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74篇
  1篇
中国医学   2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朱琏指针点按疗法配合自我管理模式对中风偏瘫患者应对疾病和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卒中单元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朱琏指针点按疗法联合自我管理模式。连续干预4周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MAS、MBI和MCM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朱琏指针点按疗法联合自我管理模式运用于中风偏瘫患者,有利于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自我管理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帮助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护理,改善机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合格受试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试验组(A组,30例)采用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治疗;对照组(B组,30例)采用运动灸治疗;对照组(C组,30例)采用反射抑制模式治疗。观察指标为改良Ashworth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 3组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期间,组间ND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各关节均有所改善,但是A组肘关节、膝关节改善均优于B组和C组。各组急性期总有效例数最高,其次为恢复期,后遗症期;A组急性期总有效例数远高于B组、C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例数差别不大。结论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对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单一疗法,而且对急性期患者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of adapting whole body vibration (WBV) in the hemiplegic legs of post-stroke patien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anti-spastic effec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otor function and walking ability. Twenty-five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lower-limb spasticity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Each subject sat with hip joint angles to approximately 90° of flexion, and with knee joint angles to 0° of extension. WBV was applied at 30 Hz (4–8 mm amplitude) for 5 min on hamstrings, gastrocnemius and soleus muscles.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ctive and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A-ROM, P-ROM) for ankle dorsiflexion and straight leg raising increased, and walking speed and cadence both improved during the 5-min intervention. Our proposed therapeutic approach could therefore be a novel neuro-rehabilitation strategy among patients with various severiti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主动性康复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45例卒中后7-45d的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病例号单双顺序分为康复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传统物理疗法、作业治疗和理疗等治疗;另外,康复组接受早期上肢主动性康复训练和应用腕关节背伸矫形支具,对照组仍进行传统康复训练。两组训练时间为30min/次,2次/d,5d/周,治疗时间均为4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个月时进行偏瘫上肢功能评分(manual function examination,MFS)和运动评定量表评分(the 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康复治疗4个月后,第3、6、12个月进行随访,评价MFS和MAS。对出院后继续自我练习2个月的患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治疗后4个月,康复组MFS、MAS评分较治疗前分别增加10.8±1.1和5.3±1.5,对照组增加4.4±0.4和1.9±0.8,两组增加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康复组第3、6、12个月MFS、MAS随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头部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康复组患者患侧第一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均有高信号显示;对照组患侧和健侧第一运动区有高信号显示,而患侧辅助运动区无高信号显示。结论早期主动性康复训练对提高上肢功能的恢复和降低上肢致残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站立桌辅助站立位下作业治疗对偏瘫上肢功能活动、偏瘫侧肢体躯干肌肉肌电活动的影响。 方法 纳入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训练组采用站立桌辅助站立体位进行上肢作业治疗训练,对照组则取坐位行上肢作业治疗。分别于患者初评时(治疗前)及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活动、偏瘫侧肢体躯干肌肉表面肌电活动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治疗前,对照组和训练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分别为(19.27±6.24)和(19.23±6.2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2组FMA评分[对照组(20.87±9.36)和(25.47±6.33)分;训练组(24.37±6.31)和(29.43±6.42)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训练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训练组患者FMA评分的改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腹直肌、竖脊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之间的表面肌电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和训练组的股二头肌、腓肠肌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肌群的表面肌电数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除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数值较组内治疗前差异不明显(P>0.05)外,其余各肌群的表面肌电数值以及训练组所测上述各肌群的表面肌电数值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数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所测所有肌肉的表面肌电数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坐位下相比,站立状态下的上肢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腹直肌及竖脊肌肌肉活动,明显促进偏瘫上肢的运动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在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头针治疗和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分开进行),观察组行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功能性步行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项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在早期偏瘫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130例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5例,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和踏车训练组(65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增加上、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治疗4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提高(P均=0.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踏车训练组治疗后上、下肢运功功能评分[上肢:(32.44±7.81)分比(38.26±8.72)分,下肢:(18.33±5.18)分比(22.78±4.93)分]及ADL评分[(52.26±7.63)分比(59.72±8.84)分]提高更显著(P均=0.001);生活质量评分除了疼痛(BP)和功能(PF)两个维度外(P均>0.05),其他维度均表现为踏车训练组分值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0.01)。结论:上、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能显著提高早期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更快地促进其生活自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0):175-178
目的探讨移动护士工作站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质量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 年1~12 月期间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将前半年的4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后半年的4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及传统良肢位摆放宣教,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移动护士工作站进行良肢位摆放宣教。比较两组的Fugl-Meyer 评分、ADL 评分、QOL-100 评分及CNS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良肢位质量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的Fugl-Meyer 评分出院时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移动护士工作站后观察组与对照组ADL 评分、QOL-100 评分及CN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行良肢位摆放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移动护士工作站开展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良肢位肢体质量,同时能够预防发生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备极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Objective: Intrathecal baclofen (ITB) has been shown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severe spasticity of spinal or cerebral origin. Although most patients respond well to an ITB trial, there are often difficulties in achieving and/or maintaining such effectiveness with ITB pump treatment. There are few published guidelines for dosing efficacy and no studies looking at th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ITB on spasticity management.

Methods: Case series of 3 adults with severe spasticity treated with ITB pump: a 44-year-old man with C7 tetraplegia using a 40-mL Medtronic SynchroMed II pump with 500-μg/mL concentration; a 35-year-old woman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ith right spastic hemiplegia using a 18-mL Medtronic SynchroMed EL pump with 2,000-μg/mL concentration; and a 43-year-old woman with spastic diplegic cerebral palsy using a 40-mL Medtronic SynchroMed II pump with 2,000-μg/mL concentration.

Results: After reducing ITB concentrations in the pump, either as part of a standard protocol for dye study to assess the integrity of pump and catheter system or secondary to plateau in therapeutic efficacy, patients experienced temporar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pasticity based on range of motion, Modified Ashworth scores, and verbal feedback.

Conclusions: De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ITB seems to affect spasticity control.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needed for those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spasticity to optimize efficacy of ITB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