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70篇
儿科学   105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55篇
口腔科学   77篇
临床医学   169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85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151篇
外科学   285篇
综合类   145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6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安全剂量下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2008年3月应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42例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3个月~51岁。血管瘤18例,静脉血管畸形20例,血管瘤合并血管畸形4例。注射液按照平阳霉素8mg+2%利多卡因2ml+生理盐水2ml+地塞米松2.5mg配制。术前测算瘤体面积,按照平阳霉素0.5mg/cm2多点注射,浅表皮肤及口腔黏膜可酌情减量至0.3mg/cm^2。一次注射未完全消失者可10天~3周或更长时间后重复注射。每次平阳霉素注射量不超过8mg,分次注射总量一般不超过70mg。结果治疗后1年,55个病灶治愈和显效率为85.5%(47/55),好转12.7%(7/55),总有效率为98.2%(54/55)。结论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血管瘤和小面积、低血流量静脉血管畸形疗效高,疗程短,患者痛苦小,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时,0.5mg/cm^2是治疗血管瘤和小面积血管畸形的安全剂量。  相似文献   
62.
肝血管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治疗上以手术为主的多种方法并存。由于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较少,目前肝血管瘤手术指征、时机和术式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论。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主要介绍肝血管瘤的诊断、治疗现状和进展,旨在为肝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在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经手术切除的104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A组),78例行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B组)。比较并分析两种方法对术中情况、术后肝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10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阻断时间、血氧饱和度以及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组术中外周动脉血压及术中脉搏变化明显大于A组(均P<0.01)。术后肝功能指标如ALT,AST,ALB,TBIL等改变,B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采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能有效地减轻肝血流阻断对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4.
赵亚楠  罗东  杨珊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6):1703-1705
目的:评价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婴儿体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不同部位的婴儿血管瘤注射聚桂醇注射液,通过3~7个月的观察,判断其疗效。结果:65例患儿,其中治愈15例,部分治愈45例,改善5例,有效率92.3%。结论:聚桂醇治疗婴儿血管瘤无需住院,安全、有效、方便,治疗后无明显瘢痕,符合美容要求。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治疗肝左外叶血管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9例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血管瘤直径7.1~9.3 cm,其中血管瘤完全位于肝实质内6例,部分突出于肝表面3例。结果 9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200~600 ml,术后1例出现少量腹水,1例出现腹腔包裹性积液,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经选择的病例中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治疗肝左外叶血管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6.
瘤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脉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平阳霉素治疗脉管瘤的结果和经验.方法 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血管瘤、淋巴管瘤116例,其中毛细血管瘤13例,海绵状血管瘤86例,混合性血管瘤3例,毛细淋巴管瘤5例,囊性淋巴管瘤9例.116例中男59例,女57例,年龄6个月~75岁.116例患者共有脉管瘤159处,多发性血管瘤27例,占23.3%.头颈部病变149处,占全部病变的93.7%(149/159).结果 平阳霉素治疗脉管瘤治愈率87.1%(101/116),好转率8.6%(10/116),副作用有发烧、局部肿胀、黏膜溃疡、局部组织坏死、肌肉萎缩和过敏反应.结论 平阳霉素治疗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淋巴管瘤疗效高,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单次激发FSE序列对肝血管瘤与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短TE(80~90 ms)和长TE(600~700 ms)单次激发FSE序列,对45例患者(肝囊肿病灶30个,肝血管瘤病灶33个)进行MR平扫,对比分析2种病变的信号特征.结果:在短TE时,肝囊肿和血管瘤都显示为边界清楚的明显高信号病灶;在长TE时,囊肿显示为明显高信号,而血管瘤则有较明显信号衰减呈中等信号强度.在长TE时肝血管瘤和囊肿的对比躁声比(CNR)分别为3.65±3.25和56.6±26.4,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而且囊肿与血管瘤的CNR值没有重叠,应用此标准所有63个病灶都得出正确诊断.结论:采用短TE和长TE的单次激发FSE序列,可用来鉴别肝囊肿和肝血管瘤.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儿童软组织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16层螺旋CT对23例具有软组织血管性病变的儿童患者进行扫描,并对原始资料进行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分析病变的各种CT表现.CT分型标准:观察原始图像及各种后处理图像,只要发现纡曲、粗大的供血动脉或/和引流静脉即定为Ⅱ型,反之则定为Ⅰ型.结果:平扫病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较周围肌肉密度稍低,其中6例可见钙化.增强后19例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明显强化,其强化程度与周围血管相似,其中6例见粗大、纡曲血管影,6例呈渐进性强化;另外4例轻度强化.行VR、MIP、MPR重组,11例可见粗大、纡曲的供血动脉或/和引流静脉,即Ⅱ型.另12例未见粗大、纡曲的供血动脉或/和引流静脉,为Ⅰ型.结论:16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后处理强大等优势,不仅可对儿童软组织血管性病变做出定位、定性诊断,而且可以初步分类诊断,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及MR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特征,分析其MRI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共53例,其中脑内型40例,脑外型13例,全部病例均行MRI检查.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大多表现为爆米花样或桑椹状的混杂信号灶,周边围以低信号环;脑外型T1WI表现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不同类型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不同的病理学特点,导致其MRI表现的不同,其手术方案及预后亦有很大差异.利用MRI检查术前可做出准确诊断,从而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70.
We report a case of non-immune fetal hydrops diagnosed at 32 weeks of pregnancy that ended in foetal death. Following the autopsy an unknown malformation syndrome was found together with a liver tumour that invaded the chest cavity. We analyse the possible causal association of both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