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06篇 |
免费 | 202篇 |
国内免费 | 12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8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421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545篇 |
内科学 | 897篇 |
皮肤病学 | 21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6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2篇 |
外科学 | 67篇 |
综合类 | 1014篇 |
预防医学 | 786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312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106篇 |
肿瘤学 | 4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73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81篇 |
2015年 | 89篇 |
2014年 | 141篇 |
2013年 | 149篇 |
2012年 | 175篇 |
2011年 | 192篇 |
2010年 | 163篇 |
2009年 | 199篇 |
2008年 | 204篇 |
2007年 | 213篇 |
2006年 | 291篇 |
2005年 | 286篇 |
2004年 | 240篇 |
2003年 | 161篇 |
2002年 | 196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186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119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85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分析济宁市2017—2020年度乙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变异情况及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集2017—2020年度济宁市哨点医院和流感暴发疫情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病毒分离,选取20株乙型流感病毒代表毒株进行
HA和
NA基因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进化... 相似文献
32.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6,(1)
作者收集了64例肝癌患者的血标本,分别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测得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病人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及二者混合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HCV、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84例原发肝癌患者肝炎病毒标志检测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原发性肝癌组HBV感染率为84.52%,对照组为3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b(+)、HBcAb(+)、HBsAg(+)感染模式最多,达50.00%;HBV—DNA阳性率64.29%。原发性肝癌组HBsAg、HBeAb、HBcA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原发性肝癌组HCV感染率4.76%。结论HCV、HBV感染是发生原发肝癌的致病危险因素之一,临床上应定期对HCV、HBV感染患者行血清AFP、B超等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对6 129例病人术前血液传播性疾病分析,为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提供依据.方法 对6 129例病人空腹血进行乙肝三系统、抗-HCV和抗-HIV 1/2的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和抗-HIV阳性率分别为6.1%、2.5%和0.5%.在乙型肝炎中,大三阳和小三阳的阳性率分别为1.26%和1.66%,抗-HBs阳性率为21.41%.结论 术前血清学检测对减少院内感染,减少医疗纠纷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5.
近十年,随着免疫抑制治疗、器官保存、供受者的选择等技术的逐渐成熟,肾移植手术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后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得以明显地延长和提高。但是,肝脏疾病仍是肾移植术后受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HBV(Hepatitis B virus)和HCV(Hepatitis C virus)感染是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由于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HCV感染正日益成为引起受者肝脏损害的最主要原因。本文就HCV的生物学特性、HCV的检测、透析人群HCV感染、HCV感染与肾移植手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HCV感染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
人脑是生物进化最高产物,人类智力以S型模式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故现代人处于智力进化的第二个缓慢发展阶段。人类的智商是有限的,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是无限的。提高人类智力应当在勤用脑,抗衰老,延年益寿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7.
《中国民康医学》2019,(5)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 000例疑似HCV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有静脉注射吸毒史、手术史、输血史、纹身、无保障注射史、公共洗澡、献血史、耳洞、内窥镜检查、性伙伴不固定的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静脉注射吸毒史、手术史、输血史、纹身、无保障注射史、公共洗澡、献血史、耳洞、内窥镜检查、性伙伴不固定均是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有手术史、输血史、纹身、性伙伴不固定、耳洞、静脉注射吸毒史、公共洗澡、内窥镜检查、无保障注射史和献血史。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 对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10株大肠埃希菌、6株志贺氏菌和1株未定名肠杆菌进行maze和mazf蛋白的分子进化分析.方法 用biocyc提供的pathway tools(13.5版)搜索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10株大肠埃希菌、6株志贺菌和1株未定名肠杆菌毒素mazf编码基因mazf(别名chpa)和抗毒素maze编码基因maze(别名chpr),再用mega4.1软件中的minimum evolution法对maze和mazf蛋白做分子进化分析.结果 共有12株搜索到毒素mazf(编码基因为mazf),11株搜索到抗毒素maze(编码基因为maze),另有5株没有搜索到mazef编码基因.分子进化分析提示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maze和mazf的保守性较好.结论 mazef是在原核染色体发现的第一个毒素-抗毒素(ta)系统,但不是每株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均存在这个系统,有可能存在其他ta系统.mazef缺失株表现为对抗菌约物抵抗,又因mazef介导细菌的细胞程序性死亡,mazef有可能成为抗菌药物的新靶位.
abstract:
objective to perform molecular evolution analysis of mazef gene in genome sequenced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higella. methods pathway tools (version 13.5) provided by biocyc was used to search encoding gene mazf of toxin mazf ( chpa) and encoding gene maze of antitoxin maze (chpr) in genome sequenced 10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6 strains of shigella and 1 strain of unkown enterobacteria. then minimum evolution method in mega4. 1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molecular evolution of maze and mazf. results encoding gene mazf of toxin mazf was found in 12 strains, and encoding gene maze of antitoxin maze was found in 11 strains, while neither maze nor mazf was found in rest 5 strains. both maze and mazf had good conservation in molecular evolution analysis. conclusions mazef is the first toxin-antitoxin system found in prokaryotic chromosomes, but not in all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higella. mazef dele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it also mediat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bacteria, so mazef might be a new target for antimicrobial agents. 相似文献
40.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构建木聚糖酶进化树,研究了两个家族的分子进化,发现它们进化模式有差别,F/10家族木聚糖酶在进化时间上较早,功能分化不太完全,具有部分糖苷酶属性,在分解产物中含有较多单糖;而G/11家族木聚糖酶在进化时间则相对较近,多在真菌中出现,功能分化较为完全,很少含有糖苷酶的属性,分解产物中低聚寡糖成分较多.F/10木聚糖酶分子进化显示出生物进化来源于高温环境,热稳定性比G/11木聚糖酶高,这与它们三维结构的不同有关.所以,木聚糖酶的进化方向是功能的进一步分化和底物特异性的进一步增加,这个结果对木聚糖酶的合理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