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83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治疗大鼠后肢动脉缺血的最佳移植方法.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经穴注射BM-MSCs治疗组(简称穴注组)、肌肉注射BM-MSCs治疗组(简称肌注组).穴注组取"三阴交""后三里""照海""环跳""阳陵泉"穴,肌注组在缺血后肢腓肠肌、内收肌任取5个非穴位点,两组均注射BM-MSCs.采用离断股动脉及其分支的方法制造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大鼠后肢患、健侧血流量(perfuse unit,PU),并用PU指数(患侧PU值/健侧PU值,PUI)表示血流量的增加值.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分析VEGF和bFGF的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肌注组相比,穴注组PUI在干细胞注射后第3天、14天、21天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穴注组和肌注组的血清VEGF、bFGF及免疫组织化学VEGF、bFGF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经穴注射BM-MSCs后,大鼠缺血后肢血流灌注恢复速度快,与肌肉注射的方法相比,能显著改善缺血大鼠后肢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中药浴足治疗闭塞性下肢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丁咯地尔10mg,每日一次静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煎煮浴足,每日一次,于治疗前后,第1、2周末对足疼痛发作频次、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踝肱指数(ABI)进行测评。【结果】加用中药浴足组在减少足静息痛发作频次、缩短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程度、改善ABI及降低复发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用丁咯地尔组。【结论】中药浴足加丁咯地尔治疗闭塞性下肢动脉硬化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外科手术与介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患者113例,根据 T ASCⅡ分级及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四组:T ASCⅡC级30例(C级手术组)、T ASCⅡD级27例(D级手术组)行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T ASCⅡC级组29例(C级介入组)、T ASCⅡD级组27例(D级介入组)行支架植入术;观察四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的下肢血管通畅率、踝肱指数(ABI),记录四组生存率、保肢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3个月,手术组与介入组下肢血管通畅率、AB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术后6个月、1年手术组通畅率、ABI均高于介入组(P <0.05);四组保肢率、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介入组( P <0.05)。【结论】外科手术与介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的保肢率、生存率相近,但外科手术的远期疗效优于介入术。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CS)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7例CS诱发DVT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静脉造影;18例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并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深静脉置管溶栓,其中6例植入支架;7例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及置管溶栓;2例患者行浅静脉溶栓。结果:23例术后恢复良好,复查造影发现深静脉通畅,血栓基本消失,4例出院时肢体有轻-中度肿胀;术后2例因滤器内血栓而转为永久性滤器;围手术期无肺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3例活动后仍有下肢肿胀,余24例下肢无肿胀,缓解率达88.9%;彩超发现4例髂静脉闭塞,23例髂静脉通畅,通畅率达85.2%。结论:腔内治疗作为一种安全、微创的方式,可有效治疗CS合并DVT。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肢(指)体及组织器官创伤再植与再造修复方法。方法对合并复合组织缺损的肢(指)体严重创伤、手部多指多平面毁损性离断伤、复合组织离断伤、特殊器官离断伤、创伤后拇手指或复合组织缺损伤等,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静脉动脉化再植与再造、寄养再植与再造、废弃指节段桥接再植、足趾复合组织移植手指再造、原位再植等多种方法修复,共167例。结果上肢功能恢复优良率87%;睾丸再植成功2例;外耳离断原位再植13例,失败1例,寄养再植1例,成活但没能回植;鼻再植成功1例,失败1例。结论采取上述多种方法修复,能最大程度地恢复肢(指)体及组织器官外形和功能,降低其残缺率。  相似文献   
26.
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丽菲  夏宁  梁瑜祯 《医学综述》2006,12(9):544-546
干细胞具有多重分化活性及高度自我更新潜能。在特定微环境下,能定向分化为具有成血管活性的内皮细胞,在治疗没有流出道的下肢缺血性疾病中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27.
Background Factors prognostic for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recurrent extremity soft tissue sarcomas (STS) are poorly defined, thu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high-risk patients who may benefit from adjuvant therapy.Methods A total of 1421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rimary extremity STS at a single institution between 1982 and 2002. Of these, 179 (13%) patients underwent complete surgical resection of an isolated local recurrence and were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from both the primary tumor and the local recurrence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median interval to initial local recurrence was 16 months: 65% developed a local recurrence by 2 years and 90% by 4 years. Only four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a low-grade primary tumor progressed to a high-grade local recurrenc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after local recurrence were a high histological grade (hazard ratio, 5.1; P = .0004), a large local recurrence tumor size (hazard ratio, 1.5; P = .0001), and a short local recurrence–free interval (hazard ratio, 1.6; P = .0001). Patients who developed a local recurrence >5 cm in 16 months (n = 44; 0 low grade) had a 4-year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of 18%, compared with 81% for patients who developed a local recurrence 5 cm in >16 months (n = 46; 11 low grade).Conclusions Histological grade, local recurrence size, and local recurrence–free interval are independently predictive of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recurrent extremity STS. A large local recurrence that develops in a short interval indicates a biologically aggressive tumor with a high tumor-specific mortality. Patients who develop such recurrences are ideal subjects for systemic neoadjuvant therapy trials.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下肢浅静脉手术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的程度及影响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住院行浅静脉手术治疗的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60例(70条肢体), 术前经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浅静脉手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 行超声复查, 比较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功能。 结果:下肢浅静脉手术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总体改善率为65.7%;病程超过20年较之病程小于或等于20年的患者改善不佳的可能性高4.355倍;股浅静脉和腘静脉同时存在倒流的患者比两静脉各自单独存在倒流的患者改善不佳的可能性高4.247倍;年龄大于60岁比年龄小于或等于60岁的患者改善不佳的可能性高3.516倍;股浅静脉和腘静脉瓣膜功能改善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下肢静脉曲张单纯行浅静脉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 手术近期效果好, 可有选择性地应用于某些早期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29.
30.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附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诊疗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14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回顾性分析、随访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男8例,女6例,平均55.1岁,以上肢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8 h~28 d。彩超及静脉造影确诊,以溶栓、抗凝、祛聚、改善循环及弹力袜等综合治疗,疗效满意。随访发现4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上肢深静脉形成病因为上肢静脉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淤积,应早诊断早治疗,规则药物治疗效果肯定,长期治疗有助减少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