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92篇
  免费   3202篇
  国内免费   789篇
耳鼻咽喉   302篇
儿科学   790篇
妇产科学   792篇
基础医学   2680篇
口腔科学   238篇
临床医学   4771篇
内科学   6476篇
皮肤病学   530篇
神经病学   2192篇
特种医学   871篇
外科学   3366篇
综合类   544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6504篇
眼科学   223篇
药学   12743篇
  20篇
中国医学   825篇
肿瘤学   2510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659篇
  2022年   1234篇
  2021年   1806篇
  2020年   1564篇
  2019年   1448篇
  2018年   1445篇
  2017年   1404篇
  2016年   1483篇
  2015年   1628篇
  2014年   3392篇
  2013年   4029篇
  2012年   3246篇
  2011年   3578篇
  2010年   2622篇
  2009年   2497篇
  2008年   2464篇
  2007年   2335篇
  2006年   1998篇
  2005年   1661篇
  2004年   1353篇
  2003年   1144篇
  2002年   843篇
  2001年   776篇
  2000年   718篇
  1999年   681篇
  1998年   516篇
  1997年   482篇
  1996年   398篇
  1995年   457篇
  1994年   362篇
  1993年   280篇
  1992年   280篇
  1991年   232篇
  1990年   216篇
  1989年   169篇
  1988年   204篇
  1987年   172篇
  1986年   173篇
  1985年   193篇
  1984年   188篇
  1983年   105篇
  1982年   105篇
  1981年   79篇
  1980年   92篇
  1979年   69篇
  1978年   78篇
  1977年   65篇
  1976年   64篇
  1975年   7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两种靶控方法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   总被引:71,自引:4,他引:67  
目的 比较靶控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4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病人,年龄18~65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靶控血浆浓度组(P组)和效应室浓度组(E组)。设定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浓度分别为4 μg/ml和2 ng/ml。观察给药后意识消失时间、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s)的变化。术中调整两药靶浓度保持AAIS低于20。记录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和睁眼时间和AAIs的恢复。结果 E组意识消失的时间[(0.45±0.10)min]明显短于P组;此时两药的用量也明显高于P组。两组均能引起明显的低血压,但降低程度相似,且均未见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AAIs在意识消失时P组为41±22;E组49±16:但插管时均在20以下。术中血液动力学保持较低水平(P<0.01)。两组的插管评分、麻醉质量评分相似。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睁眼时间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Aldrate评分及手术结束时疼痛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靶控血浆和效应室浓度输注均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但靶控效应室诱导时间更短,且无明显心血管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2.
术中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电刺激术定位脑功能区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脑功能区手术中利用脑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及直接皮质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10例脑功能区病变病人在唤醒麻醉下进行手术,利用皮质SEP及皮质直接电刺激定位感觉区、运动区及语占区,住保护脑功能区的前提下,手术切除病变。结果7例病人利用SEP及皮质电刺激确定出运动感觉区,其中4例利用SEP位相倒置确定出中央沟,3例病变位于左侧额颞叶的病人通过皮质直接电刺激确定出语言区?术后功能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术中SEP及直接皮质电刺激可准确、实时确定脑功能区,最大程度地保护功能,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163.
中国2000~2001年流行性感冒流行概况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了解中国2000-2001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及抗原性变异情况。方法:鸡胚传代病毒用于抗原分析;病毒液提取RNA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然后用MegAlign(Version1.03)和Editseq(Version3.69)软件进行基因种系发生树分析。结果:2001年流行的H1N1亚型病毒血凝素蛋白重链(H1N1)相比,在抗原决定簇D区的190位发生了氨基酸替换;基因种系发生树表明2001年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存在基因特性不同的两系病病毒株,国内人群中仍然同时流行着两种抗原性明显不同的B型流感病毒(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Yamagata系病毒占大多数,Version系的HA1区基因与B/山东/7/97毒株相比,其197和199位氨基酸发生了替换。B型的基因种系发生树也证实Version系病毒株的抗原性改变。2000年分离的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HA1区氨基酸序列与A/悉尼/5/97(H3N2)间有7-8个氨基酸的差异;2001年分离的H3N2病毒株与2000年的病毒株相比,又有83、186、202、222位发生了氨基酸替换,表明H3N2亚型病毒株间的抗原性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异。结论:2000-2001年中国流感的流行情况较为平静;H3N2亚型的抗原性发生了变异,H1N1亚型和B型病毒的抗原性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但它们均同时流行着两系抗原性不同的毒株。  相似文献   
164.
目的 采用权重配方法探讨腹腔镜手术病人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诱导的优化配伍方案。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病人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1~55岁。诱导药物的低效量和足量分别确定为咪达唑仑0.02、0.06mg/kg,芬太尼2、6μg/kg,异丙酚0.5、1.5mg/kg。根据权重配方法,将病人随机分配至3种药物不同剂量组合的6个配伍组(n=10)。连续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各组依次静脉注射相应剂量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和罗库溴铵0.6mg/kg行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即刻、异丙酚注入后1、2min、插管即刻、插管后1、3、5、7min的BIS、MAP及HR。按权重配方法的剂量优化原则评判复合药效,分析各组份药的重要程度及相互作用的性质。结果以BIS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s、异丙酚1.0mg/kg配伍时,异丙酚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具有相加性作用;以MAP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1.5mg/kg配伍时,异丙酚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具有协同性作用,异丙酚与芬太尼具有相加性作用;以HR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1.0mg/kg配伍时,芬太尼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具有协同性作用。结论腹腔镜手术病人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诱导在维持镇静方面为相加作用,在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方面为协同作用;优化配伍方案为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1.5mg/kg。  相似文献   
165.
目的:使输液疗法中药物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使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同时,也是对有限药物资源的维护。方法:对用四类抗感染药物出现不良反应91例患者行减慢输液速度、平卧、松解领扣、按合谷穴、心理护理、保暖、进饮食等处置。结果:91例药物不良反应,有89例顺利完成输液治疗,2例无效,更换药物。结论:有责任感,加强观察护理及时发现患者反应前驱症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会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6.
淋巴丝虫病为东南亚、西太平洋及南太平洋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此为慢性病,丝虫之成虫寄生于淋巴管或淋巴结,长达10-18年之久,致淋巴循环受阻塞而形成象皮病。根据微丝蚴在人体末梢血液之出现时间,分为日间和夜间之周期型与亚周期型。媒介多达40余种。防治方法主要赖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预期以现有的药物可于2020年消灭全球之淋巴丝虫病。本将班氏丝虫、马未丝虫及旁汶丝虫发现之经过,微丝蚴定期性,病媒蚊种及防治原则,作了相当完整的综述。笔曾在中所提及的多数国家实地防治丝虫病。  相似文献   
167.
儿童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药浓度监测对个体化、合理化用药的重要作用。方法 :荧光偏振免疫法 (FPIA)和通过近十年住院病人地高辛用药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三个范围 :低值小于 0 .8μg/ L,中值 0 .8~ 2 .2 μg/ L,高值大于 2 .2μg/ L。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 ,得出有效浓度范围内的病人占 4 0 %左右 ,低值平均约 >5 0 % ,高值平均为 6 .1%。结论 :通过对地高辛用药的监测回顾 ,说明地高辛的药物代谢过程受许多因素如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的影响。所以临床在用药过程中 ,药物浓度的监测对实施个体化、合理化用药 ,减少药物中毒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8.
目的 探讨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建设模式,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建立山东省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实践,研究、分析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建设模式.结果 建立了高效、快捷的三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促进了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结论 建立健全机构设施完备、职责明确、运作规范的基层监测网络,有利于完善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体系,推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69.
In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role of 5-hydroxytryptamine (5-HT) in the discriminative stimulus properties of MK 212 (6-chloro-2[1-piperazinyl]pyrazine),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trained to discriminate 0.5 mg/kg of this compound from saline. While the putative 5-HT agonists fenfluramine and m-chlorophenylpiperazine (MCPP) mimicked MK 212 in a dose-related manner, d-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LSD), 8-hydroxy-2(di-n-propylamino)tetralin (8-OHDPAT), 5-methoxy-N,N-dimethyltryptamine (5-MeODMT), quipazine, Ru 24969, and 1-(m-trifluoromethylphenyl)piperazine (TFMPP) failed to substitute completely. The 5-HT1/5-HT2 antagonists BC 105, metergoline, and methysergide completely blocked the MK 212 cue, while the selective 5-HT2 antagonists ketanserin and pirenperone, the dopamine antagonists haloperidol and spiperone, and the beta-noradrenergic antagonist propranolol were without effect. The substitutions of fenfluramine and MCPP for MK 212 support a role for 5-HT in the MK 212 cue; however, the lack of substitution of many other 5-HT agonists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complete antagonism by 5-HT1/5-HT2 but not by selective 5-HT2, antagonists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that 5-HT1 receptors mediate the stimulus properties of MK 212.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support this hypothesi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role of 5-HT and other neurotransmitters in the stimulus effects of MK 212.Port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Drug Dependence Satellite Session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Interested in Drugs as Reinforcers and the Society for the Stimulus Properties of Drugs) in Baltimore, MD (1985)  相似文献   
170.
目的探讨3H-TdR掺入法在进行SMMC-7721系细胞肿瘤药敏试验实验时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确定出3H-TdR掺入法药敏实验时的最适细胞浓度、最适实验药物浓度、3H-TdR掺入最适时间;在最适条件下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肝癌SMMC-7721细胞株对临床常用的9种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应用3H-TdR掺入法检测肝癌SMMC-7721细胞株药敏试验的最适实验细胞浓度为1×104个/孔,最适试验药物浓度为1×PPC,3H-TdR最适掺入时间为收集细胞前8 h;肝癌SMMC-7721细胞株对DDP、ADM、5-FU、CPT高度敏感,对MTX、VP-16、MMC、NVB低度敏感,对PYM不敏感.结论 3H-TdR掺入法可用于肿瘤药物敏感性测定并确定出它的最适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