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02篇
  免费   1403篇
  国内免费   494篇
耳鼻咽喉   29篇
儿科学   437篇
妇产科学   85篇
基础医学   1296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2436篇
内科学   6753篇
皮肤病学   67篇
神经病学   330篇
特种医学   489篇
外科学   1460篇
综合类   3668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742篇
眼科学   952篇
药学   1823篇
  16篇
中国医学   1467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97篇
  2022年   665篇
  2021年   962篇
  2020年   751篇
  2019年   704篇
  2018年   678篇
  2017年   589篇
  2016年   591篇
  2015年   716篇
  2014年   1686篇
  2013年   1437篇
  2012年   1451篇
  2011年   1551篇
  2010年   1150篇
  2009年   1089篇
  2008年   1136篇
  2007年   972篇
  2006年   801篇
  2005年   698篇
  2004年   514篇
  2003年   478篇
  2002年   366篇
  2001年   370篇
  2000年   277篇
  1999年   244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84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69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22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11篇
  197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对病理学确诊的25例病毒性心肌炎(VMC)和1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运用ABC技术,进行了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3的检测。结果:20例VMC和9例DCM的标本中,发现了IgG和IgM的沉积,主要分布于心肌肌膜和毛细血管内皮,IgG的肌膜沉积与同步做的病理切片中观察到的心肌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有病理形态学联系。两组患者中均未发现IgA和C3沉积。结果显示,IgG是参与VMC和DCM心肌损伤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心肌病变与抗体诱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3.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iNOSmRNA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NOS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101例2型DM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和血肌酐水平分为单纯DM组和不同的DN组,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iNOSmRNA表达的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并与21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早期DN组白细胞iNOSmRNA表达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DM组及晚期DN组(P<0.001)。结论外周血白细胞iNOSmRNA表达的变化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4.
二子合剂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富含木脂素成分的中药牛蒡子、五味子组成的二子合剂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建成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苯那普利治疗组、二子合剂大剂量治疗组及小剂量治疗组.4周后检测血糖、24h尿量、尿蛋白总量、尿白蛋白总量、血胆固醇、尿ET-1、TNF-α及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苯那普利组及二子合剂大剂量治疗组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改善,两疗效近似。二子合剂小剂量治疗组仅见尿白蛋白总量及毛细血管襻面密度有减少。结论:牛蒡子、五味子合剂对糖尿病肾脏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与剂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构建在视网膜组织特异性表达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从BLAB/C鼠全基因组扩增能在视网膜组织特异性表达的rho启动子,经限制性内切酶纯化后克隆于质粒pcDNA3.1+-VEGF165中,建立重组质粒pcDNA3.1+-rho-VEGF165,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及PCR鉴定筛选出正确重组质粒pcDNA3.1+-rho-VEGF165,由jetPEI介导转染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检测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重组质粒pcDNA3.1+-rho-VEGF165比质粒pcDNA3.1+-rho-VEGF165的VEGF蛋白表达强,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两者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别。结论pcDNA3.1+-rho-VEGF165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VE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致病机理提供基础材料,并为进一步建立视网膜特异性表达VEGF转基因鼠模型建立了基础。(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06-109)  相似文献   
46.
中药泡洗治疗糖尿病足9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观察中药泡洗对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对90例糖尿病足患者用中药(方剂组成:桃仁、红花、桂枝、没药、乳香、花椒、川芎等各10g)水煎制后分为2袋各300ml配合足浴仪泡洗,2次,d,30min/次,10d为1疗程。结果全组90例患者显效66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药泡洗治疗糖尿病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7.
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肌MCP-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肌MCP -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组 :正常对照组 (NC组 )、糖尿病模型组 (DM组 )、糖尿病模型 +缬沙坦治疗组 (DV组 ) ,用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 ,于 8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糖尿病大鼠和缬沙坦干预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MCP -1的表达。结果  8周时心肌组织中MCP -1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DV组、NC组 (P <0 0 1) ,DV组明显高于NC组 (P <0 0 1)。结论 缬沙坦能显著减少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MCP -1的表达  相似文献   
48.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成功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3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Shumway&Stanford方法对3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病人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其中1例伴有严重糖尿病和中度肺动脉高压,术前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1例极度肥胖,体重108kg(身高172cm);1例62岁高龄伴肾功能不全和中度肺动脉高压。供体均为脑死亡者,供心保护采用4℃改良StThomas液;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A、骁悉、强的松三联治疗,根据血环孢素浓度及心内膜活检调整环孢素A用量。结果:3例均康复,未发生术后超急性或急性排斥反应。例2术后出现一过性右心功能不全,经大量利尿和无创通气治疗,48h后完全恢复;例3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经连续肾脏替代(CRRT)和调整抗生素治疗痊愈。病人心功能均恢复正常。例1需长期胰岛素治疗糖尿病。3例均完全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2例已恢复手术前工作。结论: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评价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晚期扩张性心肌病 (DCM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0例晚期扩张性心肌病患者 ,经充分抗心衰治疗后 ,按入院顺序 ,随机分为A组 (倍他乐克治疗组 )和B组 (常规治疗组 ) ,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临床指标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 (D)较B组提高 ;心率 (HR) ,心率、平均动脉压 (MBp)乘积较B组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A组再住院率、住院日数较B组低 ,所有患者均能良好耐受倍他乐克 ,无心功能恶化。结论 :在充分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利尿剂和洋地黄的基础上 ,采用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晚期扩张性心肌病 ,疗效及安全性均肯定  相似文献   
50.
A 43-year-old man with 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survived a relatively long term (6 1/2 years) before he succumbed to intractable heart failure. Six months before death, his chronic heart failure from 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was well compensated. Autopsy demonstrated severe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 which was not suspected antemortem.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 as a late complication of 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