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大疱病与皮肤性病大疱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测定25例糖尿病性大疱病患者和25例皮肤性病大疱病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指标来区别判定。结果糖尿病性大疱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指标与皮肤性病大疱病患者组相比,增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对糖尿病性大疱病与皮肤性大疱病患者鉴别判断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2.
53.
湖北咸宁洪涝灾区皮肤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湖北咸宁洪涝灾区皮肤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洪涝灾区包括当地受灾居民、政府救援人员、抢险救灾官兵等在内的1473例皮肤病初诊患者作有关皮肤病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患者中同时患两种以上皮肤病者占67.83%。受灾居民皮肤病发病占前3位的是浸渍性皮炎、手足癣、虫咬皮炎,政府救援人员发病占前3位的是日光皮炎、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抢险救灾官兵占前3位的是足癣、阴囊皮炎、湿疹。结论洪涝灾后皮肤病多为急性起病,严重皮肤病少见,多为混合发病;浸渍性皮炎发病率最高,多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应以宣传皮肤病防治知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4.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皮炎类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辅助治疗皮炎类皮肤病的疗效。方法:将190例皮炎类皮肤病患者按病种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用外用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与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 ;治疗组起效时间和痊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对皮炎类皮肤病具有辅助治疗效果,且安全。  相似文献   
55.
经络穴位导入在损美性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给药系统经穴效应及药物效应的双重治疗特性。方法:经络穴位经皮给药运用于损美性疾病33例,对照组30例。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经皮穴位导入给药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贺玫  罗娟 《中国药业》2008,17(23):28-30
目的提高皮肤痛血毒散的质量标准。方法用柱层析分离技术纯化组分,对各组分与对照品同时进行薄层色谱(TLC)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含量。结果TLC鉴别可检出9种药材。HPLC含量测定表明,大黄素进样量在0.0156—0.5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大黄酚进样量在0.0313~1.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大黄素为99.17%(RSD=1.21%),大黄酚为99.01%(RSD=1.41%)。结论所用方法简便、专属、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皮肤病血毒散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7.
A particular pigmentary disorder develops on the skin of Chinese children. The lesions are composed of whitish macules and patches arranged in linear bands on the extremities unilaterally. Histologically these lesions are hypopigmented chronic dermatitis. Although the lesions are arranged in a lichen striatus pattern, they differ clinically from lichen striatus by the absence of papules and plaques. These cases may represent a new entity.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cludes lichen striatus, vitiligo, piebaldism, nevus depigmentosus, and hypomelanosis of I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order presented here and those of different diagnosi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58.
贾鸿魁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师从上海名医沈楚翘;运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强调求于本源,辨证灵活,经验丰富,用药巧妙。现将老师运用活血平肝法治疗皮肤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中国黄色人种所患的黑色丘疹性皮病的临床特征、皮肤镜、皮肤CT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2018年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8例黑色丘疹性皮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肤色分型、皮损分布、皮损特征(数目/大小/颜色)、家族史、皮肤镜、皮肤CT图像、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采取的治疗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例黑色丘疹性皮病患者中,女16例,多在20岁左右发病,皮损对称,主要分布于面部两侧,泛发者可波及颧部、颊部、额部、颈部、头皮、眼睑及躯干,表现为肤色或淡褐色丘疹,表面散在针尖大小黑色或深褐色角质囊肿。皮肤镜下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淡褐色,或呈脑回状外观,或呈指纹样结构,或呈网状结构,粉刺样开口较常见,无明显粟粒样囊肿及血管结构。皮肤CT提示棘层增厚,平扫呈脑回样结构或称肠管样结构,或见散在圆形或长条形开口角质囊肿。皮损组织病理类似棘层肥厚型脂溢性角化病。结论中国黑色丘疹性皮病女性多见,发病年龄较早,皮肤镜、皮肤CT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可辅助诊断。虽然该文的黑色丘疹性皮病与国外报道的是同一个病,但这是一个形态学命名,在中国人该病皮损形态上存在种族性差异,如仍延用黑色丘疹性皮病的形态学命名怕有不妥,建议命名为"青年型脂溢性角化病"。新命名有益于中国医生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接受度,从而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0.
遗传性皮肤病是一类由于基因变异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该文主要介绍一些国内外常见的遗传性皮肤病相关网站,并阐述其在教学中的意义,以便能够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对遗传性皮肤病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