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00篇 |
免费 | 454篇 |
国内免费 | 26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7篇 |
儿科学 | 16篇 |
妇产科学 | 102篇 |
基础医学 | 1066篇 |
口腔科学 | 1449篇 |
临床医学 | 770篇 |
内科学 | 148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08篇 |
特种医学 | 1242篇 |
外科学 | 3267篇 |
综合类 | 845篇 |
预防医学 | 99篇 |
眼科学 | 37篇 |
药学 | 191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73篇 |
肿瘤学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50篇 |
2022年 | 416篇 |
2021年 | 443篇 |
2020年 | 361篇 |
2019年 | 289篇 |
2018年 | 361篇 |
2017年 | 369篇 |
2016年 | 352篇 |
2015年 | 286篇 |
2014年 | 546篇 |
2013年 | 629篇 |
2012年 | 498篇 |
2011年 | 539篇 |
2010年 | 406篇 |
2009年 | 494篇 |
2008年 | 531篇 |
2007年 | 466篇 |
2006年 | 361篇 |
2005年 | 269篇 |
2004年 | 242篇 |
2003年 | 225篇 |
2002年 | 161篇 |
2001年 | 153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132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骨道位置对临床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位置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2005年5月至12月于我所行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72例,采用其侧位X线平片测量骨道位置,结合膝关节功能评分、KT-2000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以及KT-2000在134N下屈膝30度和90度位膝关节前后位移情况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s线的后23.87%,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全长的前38.25%。膝关节伸直受限患者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前34.19%,伸直正常患者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的前38.91%,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KT-2000屈膝30度位膝关节前后位移值大于等于3mm患者的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的前44.78%,位移小于3mm患者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的37.39%,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使患者关节稳定性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X线测量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骨道定位情况,骨道位置与临床效果相关;本次研究显示比较理想的骨道位置在X线侧位片上位于胫骨平台的前34~37%。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脂多糖促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后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用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处理,CCK8实验观察不同浓度黄芩苷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将培养后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黄芩苷组和LPS+黄芩苷组。空白对照组仅加入2%胎牛血清的培养液;LPS组加入加入100μg/mLLPS ;黄芩苷组分别加入黄芩苷200、500ng/mL ;LPS+黄芩苷组加入100μg/mL LPS,同时分别加入黄芩苷 200ng/mL 、500ng/mL。24h收集细胞, 检测各组IL-6、IL-8、IL-1β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500ng/mL浓度以下黄芩苷添加至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增殖毒性。单独加入黄芩苷200ng/mL和500ng/mL的黄芩苷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IL-6、IL-8、IL-1β均无明显变化(P>0.05)。 和空白对照组比较,LPS组IL-6、IL-8、IL-1β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加入LPS和200ng/ml黄芩苷,相比单独加入LPS组,IL-6、IL-8、IL-1β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时加入LPS和500ng/mL黄芩苷,相比单独加入LPS组,IL-6、IL-8、IL-1β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黄芩苷在低浓度时显示有抑炎作用,而在浓度增加达到500ng/mL时显示有促炎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多孔性载药膜,用于外科植入牙周引导组织再生,并评价其体外性能.方法 按照PLGA/CS的质量比将实验设为4组:分别为100/0、90/10、80/20、70/30,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PLGA/CS/nHA复合膜,并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致孔剂.依据孔隙率、吸水率、力学性能、体外降解率筛选出最优质量比的PLGA/CS/nHA复合膜作为药物载体,制备克林霉素缓释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LGA/CS/nHA复合膜的表面形貌,无水乙醇液体置换法检测复合膜的孔隙率,质量干湿率比考察复合膜的吸水率,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测试复合膜的湿态力学性能,质量损失考察膜的降解率,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载药膜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体外实验:在载药膜上接种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LFs),培养1~7 d,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和增殖情况.结果 PLGA/CS质量比为90∶10时制备的PLGA/CS/nHA复合膜最为理想,孔隙率为(28.66±1.35)%,吸水率为(108.65±2.27)%,拉伸强度为(2.36±0.04) MPa,断裂伸长率为(203.64±3.89)%,断裂力为(45.98±2.46)N,30 d时降解率为(17.60±0.86)%,最大每日释放量为150 μg/mL,平稳释放药物并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时间>15 d,载药膜能促进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载药PLGA/CS/nHA复合膜孔隙率适中,体外降解与组织生长相适应,力学测试结果能够创造和维持牙周引导组织生长特定的空间,在一定时间内能持续稳定释放药物.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评估改良斜轴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距腓前韧带损伤诊断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1月从该院预行踝关节镜检查的住院患者中招募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行踝关节常规轴位及改良斜轴位MRI检查,利用MRI图像评估距腓前韧带损伤,对比上述检查对韧带全长的显示效果,利用ICC指数评估观察者间一致性,以踝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上述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性。结果 招募91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42例,平均(34.6±13.2)岁。常规轴位MRI显示,效果与改良斜轴位M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者A:Z =-4.987,P =0.000;观察者B:Z =-4.084,P =0.000),斜轴位MRI检查观察者间ICC指数为0.943,95%CI:0.902,0.987。共有60例患者经关节镜检查确诊为距腓前韧带损伤。改良斜轴位MR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观察者A分别为92%、97%、86%、98%和95%;观察者B分别为95%、94%、91%、97%和95%。结论 对于诊断距腓前韧带损伤,改良斜轴位MRI检查具有很好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以及突出的诊断价值,可以较好地显示韧带全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65.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按Hirabayashi分型,节段型3例,连续型9例,混合型5例,其它型4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范围,厚度,形状。三维重建有助于手术入路设计,有助于理解骨化的复杂性。螺旋CT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最好的检查方法,应该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66.
应用新型合成韧带施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对照实验的方法,确定一种新型合成韧带在颈椎间隔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12只成年羊随机分为2组各接受单纯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保术或加合成韧带固定术,术后拍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术后12周时杀死动物,取颈椎标本分别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韧带组融合率为83%,对照组为67%,生物力学测试表有韧带组在伸展运动上有明显高的稳定性,屈曲运动的稳定性无差异。组织学分析表明2组动物的融合部位均为纤维组织、软骨及少量的骨组织、且之间无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有融合应用新型合成韧带可以提高融合率和颈椎伸方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颈椎前路固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 用生物力学的观点认识颈后纵韧带张力性压迫症和手术技巧 ,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 对 5 0例颈后纵韧带张力性压迫症患者施行了手术并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颈后纵韧带由于病理性改变所出现的生物力学上的椎管内障碍 ,是影响脊髓功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结论 对于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症及颈前方压迫综合征的患者 ,在颈椎前手术的同时 ,采用彻底的切除该节段变性的颈后纵韧带 ,有较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8.
关节镜下自体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腘绳肌肌腱与同种异体移植物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与差异。方法将54例ACL损伤患者分为两组,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组33例,男26例,女7例;年龄20~48岁。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8~52岁。均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Rigidfix及Intrafix系统固定,评价项目包括手术时间、发热天数、大腿周径患健侧比值、Lachman试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DT)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Lysholm及Tegner评分。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均得到明显好转,除手术时间外,物理检查及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及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都有较好的疗效,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主观要求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69.
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ACL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6侧人体膝关节标本,保留完整的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行单隧道双束和单束ACL重建,在MTS-858生物材料试验系统上测试膝关节在胫前加载(134N)和旋转加载(5N·m内旋胫骨)下屈曲0°、15°、30°、60°、90°位时的运动学反应。每个膝关节在4个不同条件下进行测试:ACL完整、ACL损伤、单隧道双束重建ACL以及单隧道单束重建ACL,其中单隧道双束及单束ACL均采用双股腘绳肌腱。结果 (1)胫前加载:双束组在屈曲30°、60°和90°位,单束组在屈曲90°位时关节前后稳定性获得良好恢复(P0.05);在屈曲60°位时双束组的胫前位移明显低于单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旋转加载:与ACL完整组相比较,双束组的胫骨内旋角度在屈曲0°、60°位时无明显变化(P0.05),屈曲90°位时明显减少(P0.05);单束组在屈曲0°时无明显变化(P0.05)。屈曲60°和90°位时双束组的胫骨内旋角度明显小于单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隧道单束ACL重建相比,单隧道双束ACL重建能够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前后稳定性及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AO锁骨钩钢板固定与改良Weaver法治疗急性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55例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AO锁骨钩钢板固定或改良Weaver法进行治疗,其中23例(Ⅲ型7例,Ⅳ型11例,Ⅴ型4例,Ⅵ型1例)应用一期修复喙锁韧带锁骨钩钢板治疗,32例(Ⅲ型2例,Ⅳ型9例,Ⅴ型17例,Ⅵ型4例)应用改良Weaver法一期重建喙锁韧带,回顾性分析其效果及预后。结果根据Karlsson标准,总体优良率96.3%,修复喙锁韧带锁骨钩钢板固定组总体优良率95.6%;改良Weaver法喙锁韧带重建组总体优良率96.8%。结论一期修复喙锁韧带锁骨钩钢板固定及改良Weaver法一期重建喙锁韧带对于治疗急性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