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9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132篇
耳鼻咽喉   105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15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586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217篇
特种医学   293篇
外科学   1290篇
综合类   971篇
预防医学   1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71篇
  8篇
中国医学   698篇
肿瘤学   4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434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409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Eleven palatine tonsils were collected from subjects who underwent tonsillectomy in Christia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and the route of migration of lymphocytes through the high endothelial vessel was studied under EM. In the interendothelial route, migration of a lymphocyte through HEV wall began with the adhesion of a lymphocyte to the surface of endothelial cells by means of a short cytoplasmic projection in the vicinity of intercellular space. The projection extended into the cleft between adjacent endothelial cells. The lymphocyte migrated through HEV by diapedesis. After the lymphocyte had traversed the interendothelial space, it occupied the subendothelial space. In the transendothelial route, migration of a lymphocyte through HEV was initiated by adherence of the lymphocyte to the endothelial cell. The adherent lymphocyte compressed or invaginated into the cytoplasm of the endothelial cell, entered the endothelial cell, was completely enclosed within the endothelial cell cytoplasm, and emerged from the endothelial cell to occupy the subendothelial space. Evidence is presented from static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 pictures for the migration of lymphocytes by both interendothelial and transendothelial routes through the high endothelial venule.  相似文献   
32.
压迫及非压迫因素在实验性神经根性疼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压迫及非压迫因素在实验性椎间盘源性神经根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白体脊椎关节突修剪后放置在L5神经根下.造成对L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压迫组);取大鼠白体尾椎椎间盘组织无压迫下放置在L5神经根表面(非压迫组):同时设立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各组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变化。结果:压迫组与非压迫组大鼠后足底均产生了一个长时程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降低;与压迫组相比.非压迫组大鼠术后1天就开始出现了疼痛阈值降低(P〈0.05),明显早于压迫组大鼠,并且疼痛阈值降低更加显著:而压迫组大鼠术后1周时才出现明显的疼痛阈值降低(P〈0.05)。对照组大鼠疼痛阈值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尽管压迫和非压迫因素都参与椎间盘源性神经根性疼痛的发生.但二者作用的时间不同+在椎间盘突出的早期阶段非压迫因素可能在疼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后压迫因素可能逐渐成为致痛的主因。  相似文献   
33.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马尾神经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马尾神经综合征。除腰痛及坐骨神经痛外,本组所有病人均存在鞍区麻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根据尿便功能障碍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本组有四种不同的临床表现类型,预后差。异较大。脊髓造影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应用Omnipaaue较Conray安全。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对括约肌功能、肌力和鞍区浅感觉最大程度地恢复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34.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氯丙咪嗪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伴抑郁焦虑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伴抑郁焦虑症状患者分别以西酞普兰与氯丙咪嗪治疗,共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组有效率91%;氯丙咪嗪组有效率90%,2组疗效相当。但西酞普兰组起效时间平均(11.1±5.6)d,而氯丙咪嗪组平均(15.1±8.2)d,以西酞普兰组显著较快(P<0.01)。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而氯丙咪嗪组发生率为50%,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西酞普兰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伴抑郁焦虑症状的疗效与氯丙咪嗪相当,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5.
应用联合减压术治疗中晚期脑疝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联合减压术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嵌顿性脑疝的效果。方法 将 97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 5分的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嵌顿性脑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联合减压术 (46例 )与常规骨瓣开颅术 (5 1例 )治疗 ,术后两组均经常规治疗。随访 1~ 32个月 ,平均 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颅内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减压治疗组有效率为 80 .4 % (37/ 4 6例 ) ,其中恢复良好、中残2 7例 (占 5 8.7% ) ,重残 10例 (占 2 1.7% ) ,死亡 9例 (占 19.6 % ) ;常规骨瓣开颅术对照组有效率为 33.4 %(17/ 5 1例 ) ,其中恢复良好、中残 6例 (占 11.8% ) ,重残 11例 (占 2 1.6 % ) ,死亡 34例 (占 6 6 .6 % ) ,两组有效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1)。联合减压治疗组患者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对照组 (P<0 .0 5 )。联合减压治疗组患者的急性脑膨出、切口疝、切口脑脊液漏、外伤性癫疒间及术后枕叶脑梗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开颅术对照组 (P<0 .0 5或 P<0 .0 1) ,但两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联合减压术治疗特重脑损伤合并嵌顿性脑疝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36.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髓核突出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颈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10例,根据MRI特点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并就分型和临床的关系,选择手术方式。结果两节段以下的各型突出,含有Ⅱ型或Ⅲ型突出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动力性颈椎不稳的各型突出,均应首选前路手术;三节段以上的Ⅰ型突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Ⅱ型或Ⅲ型突出,应选择后路手术。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对手术入路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X线电视引导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32例经CT扫描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膨出型29例,游离型2例,以及突出型1例,均经X线电视引导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术后均经随访0.5~11.0a。结果 术后1周~3个月,32例中的24例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有效控制或明显减轻,随访5~11a观察表明,症状完全消失和明显减轻者分别见于23例和6例,总有效率90.6%,预后极好和较好者均见于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结论 游离型和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均不理想,因此,术前认真选择适应证是获得理想疗效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新型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 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后保留椎体终板,植人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以手术前后X线片及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3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置人的SOLIS位置良好,无移动及脱出迹象;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未见椎间高度丢失;所有节段均于术后3~8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0.4分,术后平均14.9分,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手术创伤小,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融合率高,融合后稳定性好,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39.
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与三维重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94例行连续容积扫描:准直3~5mm,螺距1.5~3.0,以1.3~2.7mm间距后重建;源影像输入AW4.0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内镜(VE)等软件显示病变,并与椎间盘镜(MED)诊治对照。结果 8例正常;LDH86例:中央型、侧旁、椎间管、椎管外、侧方及混合型分别为19、39、5、2、3、18例。三维重建显示LDH的立体结构为堤坡形、扁丘形、尖丘形、双(多)丘形及游离形分别为34、26、9、5、2例。VE诊断LDH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100%、80%。VE能模拟MED效果。结论 容积数据与多模式三维重建能提供诊断LDH更全面的信息,并模拟微创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0.
目的:介绍与验证一种反映腰椎间盘突出伴单侧坐骨神经痛的体征——模特征。方法:选取72例经腰椎MRI证实有腰椎间盘突出(L4,532例,L5/S1 40例)并伴单侧坐骨神经痛的患者,男49例,女23例,年龄32~68岁,平均50.7岁。每例患者人院当日由两位医师间隔2h分别检查,患者背对检查者,嘱其取最能缓解坐骨神经痛的站立姿势,若患者出现患侧屈髋屈膝、骨盆倾向患侧的姿势,记为“模特征阳性”,否则记为“模特征阴性”。同时行直腿抬高试验(SLR),阳性患者记录诱发下肢放射痛的最小角度。结果:70例患者两检查者结果完全相同,其中阳性60例,阴性10例,敏感性为85.7%;仅2例患者两检查者结果不一致,重复性97.2%。SLR均为阳性。结论:模特征是诊断伴单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简单、敏感的临床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