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00篇
  免费   860篇
  国内免费   378篇
耳鼻咽喉   72篇
儿科学   78篇
妇产科学   186篇
基础医学   1502篇
口腔科学   491篇
临床医学   1313篇
内科学   259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286篇
特种医学   1148篇
外科学   9925篇
综合类   4052篇
预防医学   580篇
眼科学   307篇
药学   1332篇
  26篇
中国医学   441篇
肿瘤学   117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458篇
  2021年   597篇
  2020年   688篇
  2019年   453篇
  2018年   373篇
  2017年   602篇
  2016年   716篇
  2015年   629篇
  2014年   1485篇
  2013年   1455篇
  2012年   1523篇
  2011年   1693篇
  2010年   1412篇
  2009年   1368篇
  2008年   1216篇
  2007年   1262篇
  2006年   1106篇
  2005年   1016篇
  2004年   880篇
  2003年   618篇
  2002年   433篇
  2001年   393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39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pply biomechanical analysis model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bioabsorbable 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on maxillary Lefort Ι fracture. CT scan technology and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 )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five resorbable 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in maxillary Lefort Ι fractures. We used the model to calculate the stress of the upper jaw and internal fixation. We further analyzed the stability of fixation under four occlusions. The fixation using two bioabsorbable plates was not stable. The zygomaticomaxillary pillars fixation is more stable than other fixations. The stability of fracture fixation was influenced with the molar occlusion. The current study developed a functional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bioabsorbable internal fixation and compared the stability of five fixation methods for maxillary Lefort Ι fractures. The results would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bioabsorbable materials in dental clinic.  相似文献   
962.
目的评价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3年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髁状突骨折患者56例(64侧),根据骨折位置不同分别采用耳屏前入路(19侧)、经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23侧)和颌后颌下入路(22侧)进行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种手术入路治疗髁状突骨折总体临床效果满意,但部分病例合并面神经损伤、张口受限、咬合错乱、髁状突吸收、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结论髁头骨折可采用耳屏前入路;髁颈部骨折可采用经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髁颈下骨折可采用颌后颌下入路。髁头骨折一般采用1—2枚侧向拉力螺钉固定;髁颈和髁颈下骨折可采用1~2枚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但有1枚钛板必须沿张力带放置。  相似文献   
963.
目的探讨固视训练应用于表面麻醉下白内障手术防止术中眼位移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在某院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于手术前15~30 min行固视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主动调整眼位情况、术中眼位发生偏移例数及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卧于手术床后主动调整眼位例数、术中眼位发生偏移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对单纯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行固视训练,可达到提高表面麻醉白内障手术患者主动配合能力,并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眼位发生移动的概率及频率。  相似文献   
964.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摆位误差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11-05—2018-12-05来某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目标.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依次交替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翼型板联合真空垫体位技术进行固定.对照组:真空垫体位技术进行固定.观察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摆位偏差情况、肺癌患者疗效、食管癌患者疗效.结果两组在左右方向(X轴)、上下方向(Y轴)方面摆位偏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头脚方向(Z轴)、三维方向(3D)摆位偏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患者,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肿瘤患者,采取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摆位误差有差异,翼型板+真空垫体位技术进行固定技术较好,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好.  相似文献   
965.
This is a report on two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panic disorder relieved of their symptoms by manual manipulations of the trigeminal nerve's alveolar branches. The manipulations were performed via the oral cavity during one session, or two consecutive sessions less than a week apart. No other effective treatment was administered prior, concurrently or since the time of the treatment. The recovery from panic disorder was immediate and lasted for the entire period of observation of three years. The authors used the same procedure and achieved identical clinical results treating ten other clients over a period of three years. This was not a planned experiment or randomized study. Rather, this report presents clinical evidence and the authors' hypothesis based on clinical data and literature review.  相似文献   
966.
目的观察和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8例,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加速康复组,每组各3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骨折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手术期管理,而加速康复组将加速康复理念应用到围手术期管理中。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围手术期输血率、术后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2周满意度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术后随访5.8~7.5个月,平均随访(7.3±1.2)个月,除5例患者失访外73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其中对照组36例,加速康复组37例。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围手术期输血率、术后2周满意度评分、术后48 h疼痛V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1.8) d、13.8%(5/36)、(7.3±0.8)分、(4.1±1.3)分和19.4%(7/36)加速康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6±1.4)d、8.1%(3/37)、(9.1±1.1)分、(6.8±1.7)分和13.5%(5/3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75.8±4.1)分,加速康复组为(76.1±4.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理念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在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67.
目的探讨分析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对胫骨骨折患者疗效及肢体功能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洪湖市人民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微创经皮组(n=52)、传统切开组(n=48)及交锁髓内钉组(n=30)。其中微创经皮组采取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治疗,传统切开组采用传统切开内固定技术治疗,交锁髓内钉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比较三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骨折不愈合、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及踝关节评分Kofoed评分评价患者术后疼痛、功能及活动度情况。结果微创经皮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切开组与交锁髓内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年微创经皮组的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切开组与交锁髓内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微创经皮组的各Kofoed评分明显高于传统切开组与交锁髓内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微创经皮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切开组与交锁髓内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传统切开组与交锁髓内钉组各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 05)。结论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术相比于传统切开内固定术及交锁髓内钉技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更有利于肢体功能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42例为观察组(浅部感染17例,深部感染25例),并选择同期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后未发生感染患者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5、7d血清CRP、PCT及ESR水平,并分析其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RP、PCT及ES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7d,观察组血清CRP、PCT及ESR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术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d,浅部感染和深部感染患者血清CRP、PCT及ES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d,深部感染患者血清CRP、PCT及ESR水平均明显高于同期浅部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血清CRP、PCT及ESR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观察组42例感染患者标本培养,共分离出致病菌6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4株,占65.67%,革兰阴性菌19株,占28.36%,真菌4株,占5.97%。【结论】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血清CRP、PCT及ESR水平与感染密切相关,且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969.
目的 探索改良固定法在留置PICC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我科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199例和实验组20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固定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导管固定方法,比较2组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导管移位或脱出、穿刺口渗血、穿刺口局部感染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0.178,P<0.001;χ2= 49.414,P<0.001;χ2=29.456,P<0.001)。结论 改良导管固定法能有效减少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0.
目的比较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观察组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观察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Cobb角均小于术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略低于观察组的15.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利于Cobb角与脊柱功能恢复,而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