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88篇
  免费   4158篇
  国内免费   1993篇
耳鼻咽喉   796篇
儿科学   1039篇
妇产科学   191篇
基础医学   5362篇
口腔科学   7146篇
临床医学   3682篇
内科学   3657篇
皮肤病学   158篇
神经病学   892篇
特种医学   20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0篇
外科学   8957篇
综合类   6162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1313篇
眼科学   154篇
药学   1929篇
  23篇
中国医学   1309篇
肿瘤学   2284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645篇
  2022年   1157篇
  2021年   1595篇
  2020年   1637篇
  2019年   1483篇
  2018年   1343篇
  2017年   1462篇
  2016年   1422篇
  2015年   1613篇
  2014年   2588篇
  2013年   3657篇
  2012年   2132篇
  2011年   2483篇
  2010年   2206篇
  2009年   2037篇
  2008年   1949篇
  2007年   1990篇
  2006年   1791篇
  2005年   1735篇
  2004年   1549篇
  2003年   1378篇
  2002年   1166篇
  2001年   1030篇
  2000年   848篇
  1999年   754篇
  1998年   622篇
  1997年   616篇
  1996年   578篇
  1995年   408篇
  1994年   423篇
  1993年   294篇
  1992年   310篇
  1991年   255篇
  1990年   206篇
  1989年   204篇
  1988年   163篇
  1987年   130篇
  1986年   126篇
  1985年   154篇
  1984年   111篇
  1983年   108篇
  1982年   123篇
  1981年   91篇
  1980年   86篇
  1979年   87篇
  1978年   93篇
  1977年   62篇
  1976年   60篇
  1975年   3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本研究对象为石河子市三中327名女生,并对其中54名女生的骨龄进行了测定。骨龄、脂肪指数、身高、体重与月经初潮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骨龄与月经初潮的关系最为密切.初步探讨了骨龄和月经初潮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2.
目的探讨应用骨搬移技术治疗严重下肢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牵拉组织再生原理,对26例四肢高能量损伤后下肢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采取病灶彻底切除+干骺端截骨搬移术。术后7 d以0.25 mm/6 h速度延长,固定延长至骨缺损端会合,于骨缺损处两断端加压并继续维持外同定支架至骨愈合。结果 26例全部获随访,平均随访56(20~92)个月。骨延长2~14 cm,平均5.5 cm,骨性感染全部治愈。带支架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23例骨缺损处及延长部位骨生长良好,达到了骨性愈合;3例断端骨接触后6个月无明显骨愈合,其中2例行自体髂骨植骨,1例拆除支架后行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4~6个月达到骨性愈合。截骨延长部位及骨缺损对合处对位对线良好。结论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不连,术后感染控制良好,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953.
目的 研究同种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 0例接受同种骨移植的骨缺损患者平均随访 37个月 ,观察术后植骨部位的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除 1例因感染而失败外 ,其余均达到骨性愈合或基本愈合。结论 同种松质骨移植后的骨愈合优于皮质骨 ,插入植骨、紧密对位、坚强内固定有利于植入骨的愈合。同种骨移植是临床治疗骨缺损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54.
目的为枕骨螺钉内固定螺钉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50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骨后下部的骨质厚度。在30例成人头颈部标本上测量窦汇和横窦的体表投影,在10例成人头颈部标本上分别作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观测枕骨的骨质构造。结果枕骨后下部的骨质厚薄不一,但左右两侧基本对称,无明显差异,测量区最厚处位于枕外隆凸,为15.50±2.59(12.91~18.09)mm,最薄处大致位于小脑窝,为2.64±1.44(1.20~4.08)mm,骨质厚度大于8 mm的区域为EOP线与H2、H4线的相交点及H线与L、R线的相交点这四点相连所围成的菱形区域。窦汇的体表投影与枕外隆凸基本一致,左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稍下方,右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水平。窦汇和横窦大致位于枕骨骨质厚度大于8 mm的菱形区域的深面。枕骨主要为致密的皮质骨。结论枕骨螺钉内固定于枕骨的安全区域应选择在枕骨骨质厚度大于8 mm的菱形区域。  相似文献   
955.
目的探讨以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以釉基质蛋白(EMPs)为生长因子,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只健康雄性恒河猴,体外分离髂骨BMSCs并传代培养,第3代细胞与Bio-oss胶原复合。动物双侧上、下后牙区,分别制备人工水平型牙周骨缺损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材料组、细胞/材料组和细胞/材料/EMPs组,8周时取材进行组织学和Micro-CT观察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为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单纯材料组可见牙槽骨新生;细胞/材料组可见牙周再生,但新生的牙骨质较少且不规则;细胞/材料/EMPs组新生牙槽骨较多,有规则且连续的牙骨质形成。结论以BMSCs为种子细胞联合EMPs诱导,能显著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956.
[目的]测量中老年人腰椎经皮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的解剖学参数并分析其经皮置钉可行性.[方法]选取50例中老年人腰椎三维CT资料并导入Aquarius iNtuition Viewer V 4.4.6软件,测量各节段皮质骨螺钉置钉横断面与矢状面的进钉角度、安全范围、钉道直径及长度、螺钉轨迹皮肤进钉点至椎体上终板的距离和进钉点...  相似文献   
957.
目的 探讨微孔涂层植入物界面骨小梁的疲劳微观损伤规律。方法 将钛合金微孔涂层试件植入犬股骨大粗隆 ,6月后材取 ,分别行静态拉伸剪切试验测定界面静态剪切应力强度极限 ,用配置疲劳台的扫描电镜动态观察在周期交变载荷下 ,界面骨小梁的疲劳损伤规律。结果 微孔涂层植入物界面静态剪切应力强度极限为 4 2 6 1± 0 372Mpa。骨小梁疲劳损伤规律表现为早期微孔内骨小梁的板层骨变形和裂纹形成 ,中期的应力转移 ,界面外 1mm处的骨小梁损伤 ,晚期的微孔内、外骨小梁碎化 ,胶原纤维脱粘、断裂。结论  6月后微孔涂层生物学固定界面结合牢固 ,界面强度高。疲劳损伤的应力转移现象 ,为损伤修复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958.
目的:观察nPCL/HA电纺纤维取向薄膜材料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黏附生长的影响,评价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应用前景。方法:将体外诱导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经传代培养第5代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2×105的密度与不同nPCL/HA电纺纤维取向薄膜支架在培养板内共培养,同时以nPCL电纺纤维非取向薄膜材料作为对照,初步观察不同nPCL/HA支架材料与hBMSCs的复合培养情况,计算各材料的细胞黏附率。结果:hBMSCs与4种电纺薄膜支架材料均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细胞能在不同材料表面黏附生长。但是nPCL/80℃HA电纺纤维取向薄膜材料黏附率(45.6±3.2)%,明显高于nPCL/180℃HA电纺纤维取向薄膜材料黏附率(36.5±3.0)%。结论:80℃条件下合成的nPCL/HA电纺取向薄膜材料细胞黏附率较高,较适合作为支架材料应用于hBMSCs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构建。  相似文献   
959.
目的 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 68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发生术后感染 10例 ,其中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4例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6例 ,全部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同时采用抗生素连续灌注。结果 病程在 2周内的 4例用此方法全部保留假体成功 ,其余 6例病程都在 4周以上 ,保留假体失败。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严重并发症 ,本方法是一种保留假体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960.
Bone lining cells cover >80% of endosteal surfaces of human cancellous bone. Current research assigns to them a dual role: (1) as a biological membrane regulating exchange of substrates between the bone fluid compartment and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of bone marrow and (2) as a signaling link between the osteocytic network as mechanical receptor and the osteoclastic cell pool for local induction of bone resorption. Furthermore, a catabolic role has been considered. We therefore examined the presence of matrix-metalloproteinases (MMPs) and their physiological tissue inhibitors (TIMPs) as putative proteolytic elements. Firstly, human cancellous bone from 60 patients was examin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with antibodies against MMPs and TIMPs. Secondly, we applied laser-assisted microdissection (LMD) to isolate bone lining cells from frozen sections of human trabecular bone. mRNA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a single-cell PCR protocol. Three laser microdissection systems were test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Leica LMD and P.A.L.M. laser pressure catapulting (LPC) were compared to P.A.L.M. laser microdissection and micromanipulation (LMM). In a few pooled cell profiles, mRNA of MMP13, MMP14, TIMP1, and CBFA-1 was clearly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MMP13 and -14 as well as TIMP1 and -2 were strongly present in lining cells, while MMP2, TIMP3, and TIMP4 showed weak or negative signals. Although the functional impact of these enzymatic components remains open, there is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a catabolic function of lining cells. The new diode-laser microdissection with LMD and LPC proved to be especially suitable to gain new insights into the properties of bone lining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