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5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375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401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95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073篇
内科学   972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58篇
外科学   3103篇
综合类   1483篇
预防医学   316篇
药学   625篇
  6篇
中国医学   110篇
肿瘤学   177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574篇
  2013年   514篇
  2012年   541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542篇
  2009年   543篇
  2008年   510篇
  2007年   507篇
  2006年   511篇
  2005年   388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4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李斌 《现代医院》2006,6(8):22-23
目的总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URS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的资料。结果碎石成功率为96%(192/200),其中一次性碎石成功率为90.5%(181/200),4~7W内结石全部排尽。8例失败者中5例合并输尿管狭窄,其中2例因操作困难,视野不清直接改开放手术,3例碎石成功,因术后放置双J管失败改开放手术;结石移位造成手术失败3例,其中1例改开放手术,2例结石移位入肾孟,留置双J管后行ESWL治疗;74例(37%)术后有肉眼或镜下血尿,多于1~2d内消失,200例均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URSL)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确切、安全、组织损伤小、清除彻底、并发症少,可作为输尿管中段和下段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URSL)治疗膀胱尿道结石的方法、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56例膀胱尿道结石患者采用URSL治疗。结果55例碎石成功,成功率为98.2%。手术时间5~170min,平均28min。术后住院1~5天,平均1.5天。结论以膀胱镜鞘作通道,采用URSL治疗膀胱尿道结石安全、有效、省时、损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3.
泌尿系统结石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约1%~5%,治疗后易复发[1]。我们自拟通淋活血汤Correspondence to:A-KANG GE.E-mail:xinhuayiyuan@126.com治疗输尿管结石,临床疗效明显,兹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年6月~2005年6月,选择来我院中医科门诊治疗,且中医辨证属下焦湿热、下焦瘀滞的输尿管结石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均经B型超声检查、X线摄片或静脉肾盂造影确诊为输尿管结石)。60例患者随机分为通淋活血汤治疗组和复方金钱草治疗组。通淋活血汤治疗组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25~66岁,平均42.5岁,病程1周~16个月,平均7…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3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结果医源性胆管损伤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胆道解剖异常、局部病理因素、术中出血及麻醉欠佳、患者体型等为其客观因素;而本组人为因素非常明显,损伤与过分自信、草率,盲目追求小切口、高速度有关。不同类型的胆管损伤应采取不同方法及早处理;术中发现者,可行裂口修补或端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强调置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对胆漏先行胆道及腹腔引流术,3个月后再作胆道重建术,手术方法以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最为理想。术后黄疸病例行胆管空肠Roux—cn—Y吻合术,疗效佳。结论提高医生对胆管损伤的警觉性,术中解剖清楚,是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5.
目的研究上海市区居民胆道癌病理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自1997年6月~2001年5月在上海市区开展基于全人群的胆道癌病例-对照研究,总共收集病理切片1 228例,包括胆道癌487例(其中胆囊癌322例,肝外胆管癌105例和壶腹癌60例),胆道结石和胆囊炎对照病例721例,胆道腺瘤20例,由中、美资深病理医师复查,按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胆囊和肝外胆管肿瘤组织学分型进行分类.结果病理标本以切除标本为主,肿瘤大小为多数小于4 cm,组织学类型中70%以上为腺癌,肿瘤组织学分级以高分化和中分化占绝大多数,TNM分期中0~Ⅱ期的胆囊癌和肝外胆管癌约占1/3,壶腹癌近2/3.病理复查结果显示诊断过头占1.8%,诊断不足占0.6%,漏诊占0.1%;随访结果显示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胆囊癌40.7%、肝外胆管癌11.1%和壶腹癌26.9%.结论病理复查可以统一诊断标准,提高确诊率,为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和多学科协作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探讨经腹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robot assisted laparoscopic pyelolithotomy,RALPL)治疗直径大于2 cm的非鹿角形肾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针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直径大于2 cm的非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RALPL (48例)与开放肾盂切开取石(open pyelolithotomy,OPL)(44例)手术方式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初次结石清除率、平均手术时间、术后Hb降低值、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相比OPL组,RALPL组初次结石清除率显著提高(91.66% vs.70.45%,P<0.05),平均手术时间、术后Hb降低值、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减少(P<0.05)。RALPL组患者无Clavien Ⅱ级及以上并发症,OPL组Clavien Ⅱ级并发症2例。结论 经腹RALPL对肾盂、肾盏有良好的视角,能在肾盂低压状态且不损失肾实质的条件下确保较高的初次结石取净率,微创、有效、安全,是直径大于2 cm非鹿角形肾结石(包括合并肾盏结石)的可选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7.
目的对比3种微创术式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1例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47例。A组患者接受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URSL),B组患者接受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C组患者接受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对比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情况、术后结石清除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为(51.59±17.13)min,显著短于C组(P〈0.05);A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为(5.62±1.17)d,显著长于C组而短于B组(P〈0.05);A组有36.17%的患者术后需要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3 d和1个月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51.06%和82.98%,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89%,B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51%,C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8%;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石位置较低、体积较小,可采用URSL进行治疗;结石靠近肾盏或者合并有重度肾积水的患者,可采用MPCNL进行治疗;对于穿刺风险大或者URSL、MPCNL治疗失败的患者,可采用RLU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并发出血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收治的7例PCNL术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全部明确诊断为肾动脉出血,假性动脉瘤5例,肾动静脉瘘1例,叶间动脉损伤1例,均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成功,出血停止,保留了患肾的大部分组织和功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手术中操作程序规范,术后准确判断出血的原因并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治PCNL并发出血。  相似文献   
139.
140.
Introductio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A) is a malignancy with an increasing incidence and a high-case fatality. While surgery offers the best hope at long-term survival, only one-third of tumors are amenable to surgical resection at the time of the diagnosis. Unfortunately,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offers limited survival benefit in the management of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disease.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iCCA and the use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iques have provided a chance to identify ‘target-able’ molecular aberrations. These novel molecular therapies offer the promise to personaliz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CCA and, in turn, improve the outcomes of patients.

Area covered: We herein review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ptions for iCCA with a focus on defining both established and emerging therapies.

Expert commentary: Surgical resection remains as an only hope for cure in iCCA patients. However, frequently the diagnosis is delayed till advanced stages when surgery cannot be offered; signifying the urge for specific diagnostic tumor biomarkers and targeted therapies. New advances in genomic profiling have contribut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scape of molecular alterations in iCCA and offer hop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iagnostic biomarkers and targeted therap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