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62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375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402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96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074篇
内科学   972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58篇
外科学   3107篇
综合类   1483篇
预防医学   317篇
药学   625篇
  6篇
中国医学   110篇
肿瘤学   17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574篇
  2013年   514篇
  2012年   541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542篇
  2009年   543篇
  2008年   510篇
  2007年   507篇
  2006年   511篇
  2005年   388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4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探讨α1受体阻滞剂对输尿管上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术后辅助排石的初步经验。方法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10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ESW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2例,B组56例。所有患者ESWL术后予司帕沙星0.2g,每天1次,A组接受上述治疗的同时,另加用坦索罗辛0.4mg,每日1次,所有患者日均饮水2L以上,进行日常活动。结果 A组与B组结石平均排出时间分别为4.10、6.91d,肾绞痛发生率为8%和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排出率分别为82.7%、58.9%,一次ESWL后结石排净率分别为75.0%、4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坦索罗辛可明显缩短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排石时间,减少肾绞痛发生次数,使用安全、痛苦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加长型鞘在MPCNL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经MPCNL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1月-2012年2月的60例作为对照组,术中仅用普通peel-away鞘,2012年3月-2013年12月的52例作为加长型鞘组,在普通peel-away鞘基础加用加长型鞘,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加长型鞘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加长型鞘能明显提高MPCNL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有效率,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探讨大便比色卡联合腹腔镜胆管造影在婴儿延迟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72例延迟性黄疸患儿(男34例,女38例,平均日龄64 d),由父母连续7d以上进行大便颜色观察并与比色卡对照:大便颜色持续异常者,以及大便颜色波动在正常与异常之间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儿直接行腹腔镜探查和胆管造影、肝脏组织病理检查;大便颜色持续正常者,以及大便颜色波动在正常与异常之间经内科治疗转为正常的患儿则行内科治疗.所有患儿均行B超、MRCP、ECT检查并随访6~12个月.结果 48例患儿大便颜色连续7d以上为异常,腹腔镜探查及胆管造影结果示:43例为胆道闭锁(BA),5例为非BA.14例患儿大便颜色持续至少7d正常,诊断为婴肝综合征(IHS),内科治疗并随访6~12个月全部治愈.10例患儿大便颜色波动在正常和异常之间,4例经内科治疗后大便颜色转为正常,排除BA行内科治疗,随访3例治愈,1例为漏诊BA;6例内科治疗后无变化,腹腔镜检查诊断1例为IHS,3例为BA,2例为胆道发育不良(CBDH).72例患儿中8例(11.1%)非BA接受了腹腔镜胆管造影,大便比色卡诊断BA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7.9%、73.9%和90.0%.结论 大便比色卡筛查延迟性黄疸患儿,有选择地行腹腔镜检查,显著降低了IHS患儿行腹腔镜检查比率,提高了BA的早期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4.
Bile duct has great attraction to surgeons due to its special anatomical location,unique biological features and origin of complicate disease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represented by laparoscopic ch...  相似文献   
125.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是微创胆道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新技术,也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1].胆瘘常常发生在胆道或胆道邻近脏器的外科手术之后,多在手术后早期出现,起病急骤,不具备瘘管,只有胆汁漏出.胆瘘是LCBDE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病人生命[2].现将LCBDE术后6例患者并发胆瘘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胆总管下段医源性损伤后不同的胆道再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8例胆总管下段医源性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中,2例采用胆总管局部修补,3例行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1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例直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采用充分引流,术后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22~46 d,平均住院时间为31.5 d。结论根据损伤的具体部位、破口大小、合并症及发现时间的早晚,对不同病人采取个体化治疗;对胆总管下段损伤的预防及早期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7.
全志伟  汤朝晖 《腹部外科》2014,27(5):313-316
我国是一个胆道疾病高发的国家,随着时代发展,胆道外科疾病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胆囊结石、胆道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上升;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胆道外科带来了新的气象,腹腔镜技术、内镜微创技术、机器人辅助外科系统的应用及三维影像重建技术等影像学的发展,使胆道外科手术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胆道疾病外科诊治观念面临着更新和拓展。因此,胆道外科专科医师的规范化管理培训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胆道探查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的可行性及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2010年12月~2015年6月,采用联合腹腔镜及胆道镜实施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术54例。结果根据术前病历选择标准实施的5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68~137 min,平均92 min。术中出血20~150 m L,平均82 m L;术后住院5~14天,平均6.8天。3例术后胆漏,经腹腔引流1周至12天后痊愈,其余51例术后48~72 h拔出腹腔引流管。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复查彩超均未发现结石残留及胆道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的优势,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及掌握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29.
目的:介绍弹道碎石技术在鹿角型肾结石开放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鹿角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完整取石47例,成功率为90.38%,出血量60~470 ml,平均出血约160 ml,手术时间93~189 min,平均134 min。结论:应用弹道碎石技术在肾鹿角型结石开放手术中可以提高取石率并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130.
BackgroundBiliary papillomatosis is a rare type of papillomatosis. Depending on the location of the disease, radical surgical resection or liver transplants ar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These radical surgical options may be unrealistic in patients who are not surgical candidates or who are unwilling to consider surgery.Aims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doscopic electrocoagulation for the biliary papillomatosis.MethodsIn this case series, we report six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biliary papillomatosis who underwent cholangioscopic electrocoagulation using needle knife and their clinic follow up information.ResultsAfter patients received cholangioscopy with electrocoagulation of the residual biliary papilloma, the daily T-tube drainage volume increased to 200–400 ml with improvement in the drainage content and significant relief of clinical symptoms, such as jaundice and abdominal pain.ConclusionThis method of using electrocoagulation to directly target and destroy tumor tissue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for those with unresectable disease, and this method has shown to enhance T-tube drainage volume and improve patients’ overall clinical sympto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