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2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132篇
耳鼻咽喉   29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38篇
口腔科学   864篇
临床医学   416篇
内科学   300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60篇
特种医学   3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320篇
综合类   1012篇
预防医学   204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218篇
  11篇
中国医学   174篇
肿瘤学   273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264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204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分析牙根纵裂采用锥形束CT(CBCT)与数字化X线牙片诊断的价值。方法96例疑似牙根纵裂患者,均行CBCT和数字化X线牙片诊断,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敏感度。结果金标准诊断结果为:牙根纵裂89例,非牙根纵裂7例。CBCT的诊断准确率为93.75%,高于数字化X线牙片的6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53.85%、100.00%、100.00%、93.26%,均高于数字化X线牙片的8.33%、93.33%、42.86%、6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根纵裂采用CBCT诊断,其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阴性预测值、敏感度均较数字化X线牙片高,诊断结果同金标准更接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惠州市颌骨特发性骨硬化症(IO)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7例口腔疾病患者的CBCT影像学资料,观察颌骨IO的发病情况、分布情况、好发部位以及类型。结果 427例口腔疾病患者经CBCT发现36例颌骨IO,发病率为8.43%。所有颌骨IO皆为单发,男19例(52.78%),女17例(47.22%)。颌骨IO多发生于50~59岁,发病率为27.78%,不同年龄段患者颌骨IO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颌骨IO发生于下颌34例,发生于上颌2例,好发于下颌前磨牙区,发生率为30.56%。颌骨IO的分类中V型、中央硬化型、根尖-骨皮质型均较高。结论 CBCT更能详细反映颌骨IO的形态及周围结构关系,一般无需治疗,但应该定期复查,一旦发现牙根吸收或对周围结构产生挤压等需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3.
王昊  巩腾 《武警医学》2021,32(7):557-561
 目的 探讨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CDH)行前路减压术后继发上肢近端麻痹(proximal upper limb palsy ,PULP)的发作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椎管前路减压分别联合融合或非融合固定术,治疗235例单节段CDH患者资料,术后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术前PULP组和非PULP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照术前临床表现,分为以脊髓型和神经根型损害两组。减压节段包括C3/4、C4/5、C5/6和C6/7椎间隙。分别比较不同手术节段或术前定位体征亚组间术后PULP发生率。以C5椎体为界,比较其上(下)椎间水平减压术后总体PULP发生率。结果 术后26例PULP患者均接受非手术治疗,末次随访均获得基本缓解。除C4/5椎间隙和C5髓节外,其余节段减压术后亦可继发PULP。C5椎体上(下)各两个椎间减压术后PULP发生率和中下水平4个颈椎间隙减压术后PUL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脊髓型表现者,术后PULP发生率高于神经根型表现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为上运动神经元通路损害为主要表现者,CDH前路减压术后更易继发PULP。PULP发作应与固有束神经元体系的早期、可逆和暂时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1例左侧肌皮神经缺如伴有肱二头肌由3头组成(图1),两种变异同时存在较为少见,至当前未见报道,为丰富国人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形态依据,现报道如下。本例标本左臂丛根、干、股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肌皮神经缺如。臂丛内侧束与外侧束间存在1交通支,交通支与外侧束连接处距离锁骨下缘约4.96 cm,交通支与内侧束连接处距离锁骨下缘约10.31 cm,交通支长度约1.67 cm。  相似文献   
95.
目的:评估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水平骨增量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3例下颌单颗后牙缺失后接受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患者的资料,将患者分为前磨牙组(n=16)和第一磨牙组(n=17).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8个月的锥形束CT(CBCT)数据经三维重建后进行拟合,测量种植体平台根方0、3、6 mm处植骨区轮廓的变化,评估水平骨增量的效果.结果:前磨牙组和第一磨牙组在不同高度处的植骨量、吸收量、成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在种植体平台根方0、3 mm处的植骨量与吸收量均高于6 mm处(P<0.05),不同高度处的成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行GBR时,植骨区冠方的轮廓在愈合期间发生明显的收缩;对于二壁或三壁型骨缺损,下颌后牙区GBR能够获得约2.0~2.5 mm的水平骨增量.  相似文献   
96.
目的:利用CBCT影像研究上颌窦骨分隔及窦底小骨尖/嵴的数量、位置及发生率,分析CBCT在上颌窦提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1-70岁之间、上颌牙列完整的500例汉族人群的CBCT影像资料,分别对其左右侧上颌窦骨分隔数量、方向及对应牙位、窦底小骨尖/嵴数量及对应牙位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1.当研究对象为上颌窦数,骨分隔的发生率为21.6%;当研究对象为人数,其发生率是28.8%;骨分隔数量多为一个,占88.4%;分隔方向多为矢状向,占67.6%;骨分隔最好发的位置在上颌第二磨牙(M2)对应的上颌窦底区域,占43.9%,其次在上颌第一磨牙(M1)区.2.以上颌窦数为研究对象,窦底小骨尖/嵴的检出率为36.0%;以人数为研究对象,其检出率为50.2%;窦底小骨尖/嵴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上颌第二磨牙(M2)、上颌第一磨牙(M1)、上颌第二前磨牙(PM2)、上颌第一前磨牙(PM1)及上颌第三磨牙(M3),占比分别为31.6%、27.0%、23.3%、9.2%及8.8%.小骨尖/嵴的发生率远高于上颌窦骨分隔,在临床中应予以重视.结论:术前通过对CBCT影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可以对上颌窦骨分隔及窦底小骨尖/嵴做出准确评估,能够为上颌窦手术的路径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上下颌牙列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及邻接点距离牙合面和釉牙骨质界的垂直高度,为临床邻面去釉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2019年6—10月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医学影像科行CBCT检查患者50例,根据纳入标准选取符合测量条件的牙齿145颗,运用Invivo软件测量每颗牙齿邻面接触区的釉质厚度及邻接点距离牙合面和釉牙骨质界的垂直高度。结果    从切牙至第一磨牙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大多数牙位的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大于近中(P < 0.05),仅有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颌左右侧同名牙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除上颌中切牙-侧切牙、上下颌侧切牙-尖牙邻面接触区外,其余相邻牙齿近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上颌邻面接触区平均釉质厚度大于下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颌近远中邻接点到牙合面的垂直距离均小于到釉牙骨质界的垂直距离(均P < 0.05)。结论    不同牙位近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不同,邻接点距离牙合面和釉牙骨质界的垂直高度也不同,临床邻面去釉时不同牙位去釉量不能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应结合CBCT影像资料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8.
目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神经导航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手术对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的辅助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行显微手术治疗的岛叶胶质瘤患者7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MRI组39例和DTT组31例,MRI组为MRI与神经导航联合辅助手术,DTT组为DTT与神经导航联合辅助手术。比较两组的切除程度、病理类型及并发症。结果MRI组全切除率低于DTT组,次全切除率高于DTT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DT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病理类型以星形细胞瘤WHOⅠ级、少突胶质瘤WHOⅡ级为主,MRI组分别占51.28%、25.64%,DTT组分别占41.94%、35.48%。结论DTT与神经导航联合应用于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手术切除程度高,神经功能损伤较少,相对于MRI与神经导航联合应用于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