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弹性变化,探讨其评价动脉硬化弹性变化的病理基础及应用价值.方法 雄性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对照组;B、C组为实验组,分别高脂喂养8周、12周.A、B两组于喂养8周,A、C两组于喂养12周时应用ET技术检测兔腹主动脉弹性参数(Ep)、僵硬化系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p)、增大指数(AI)、顺应性(AC)等参数,同时对比观察腹主动脉二维超声及病理变化.结果 各组二维超声均未见明显腹主动脉管壁增厚及斑块形成.ET检测指标显示:C组Ep、β、PWVβ较A、B组高,AC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I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B组腹主动脉内膜泡沫细胞形成,动脉弹力层及平滑肌层未见明显破坏.C组腹主动脉内膜大量胆固醇结晶形成,动脉弹力层及平滑肌层破坏断裂.结论 ET技术可早于二维超声发现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弹性改变.当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其管壁弹力层、平滑肌层破坏时,ET即能检测到相关参数变化,因此弹力层、平滑肌层损伤可能是动脉弹性改变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评价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探头测量代谢综合征患者59人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发生率,粥样斑块面积积分,正常健康人59人作对照。结果 代谢综合征患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粥样斑块面积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高频超声技术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有良好的监测作用,对指导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踝血管指数与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比值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瘦素、脂联素及瘦素与脂联素比值(L/A)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组)6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血清脂联素及瘦素,采用血压脉搏测量装置CAVI-VaSera VS-1000检测心踝血管指数(CAVI).结果 血清瘦素、脂联素在血液透析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99±1.21)μg/L与(4.18±1.10)μg/L,(15.12±4.68)mg/L与(8.58±2.23)mg/L,P均<0.01].CAVI≥9.0患者血清瘦素显著高于CAVI<9.0患者[(8.45±1.09)μg/L与(6.97±1.32)μg/L],而脂联素则显著降低[(10.75±3.32)mg/L与(16.34 ±4.57)mg/L](P均<0.05).L/A在CAVI≥9.0组显著升高(0.85±0.12与0.48±0.08).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CAVI的因素有年龄、糖尿病、瘦素、L/A,其中L/A的影响因素最大.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升高,随着透析患者动脉硬化的进展,脂联素反而下降,升高瘦素和降低脂联素可能参与了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血压水平与眼底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0年来我院疗养的470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对不同性别的血压分类并计算高血压患病率,分析不同血压水平者眼底改变。结果血压水平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收缩压(SBP)平均为:男(122.1±19.6)mmHg,女(109.4±20.7)mmHg。舒张压(DBP)平均为:男(80.6±29.7)mmHg,女(77.4±26.8)mmHg。男性高血压病占63.07%;正常高值者占 19.39%;女性高血压病占60.11%;正常高值者古22.36%。男性高血压病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由于血压升高(除外年龄因素)视网膜、视网膜血管、黄斑部、视神经乳头、玻璃体、脉络膜等组织异常改变检出率显著升高。结论由于高血压其靶器官损伤(眼底病变),尤以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发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5.
南瓜多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南瓜多糖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南瓜多糖低、高剂量组。实验至第8周末,麻醉后眼球采血,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取主动脉作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南瓜多糖组大鼠血清TG、TC、MDA含量明显降低,HDL、SOD含量明显提高(P<0.05)。高、低剂量组大鼠主动脉壁厚度和泡沫细胞数量明显较高脂模型组减轻。结论:南瓜多糖具有减缓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降低TG、TC、提高HDL水平、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6.
脂清胶囊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脂清胶囊对高脂血症家兔斑块形成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阳性对照组(血脂康组)及3个剂量的脂清胶囊组。在实验开始和给药2周后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给药4周后测肝脏脂质含量、血清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和内皮素1(ET-1)。第6周末处死动物,行主动脉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脂清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血清TC及LDL-C以及肝脏中TC的升高有明显对抗作用,同时还能显著地抑制其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另外还能使其血清NO显著升高,TXB2和ET-1显著降低。结论脂清胶囊具有明显的抗脂代谢紊乱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e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7月我院收治并行PTA术的ASO患者46例,其中TASCⅡC型24例,TASCⅡD型22例。评价患者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累计通畅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6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3.0%;术后ABI较术前明显升高(0.36±0.15 vs 0.75±0.75,t=10.93,P<0.0001);40例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累计通畅率为87.5%;TASCⅡC与TASCⅡD两组患者比较随访期间再发动脉闭塞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3,P=0.85);结论 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且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索制作快速、稳定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的方法。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结合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的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于高脂喂养的第10周末取颈动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并于腹主动脉取样作HE染色观察。结果高脂饲养10周后,动物TC、TG和LDL显著升高(P<0.05或0.01),主动脉内壁肉眼可见典型动脉粥样斑块,光镜下见内膜明显增厚,形成明显的斑块及纤维帽结构,斑块厚度与内中膜厚度比值增加明显。结论高脂饲料喂养动脉内球囊损伤法可以短期内成功复制出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阿昔莫司对高脂血症兔主动脉壁脂蛋白脂肪酶表达的影响,探讨阿昔莫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高脂饮食8周后,随机分为高脂组和阿昔莫司组,高脂组(10只),在高脂饮食基础上给予淀粉,阿昔莫司组(10只),在高脂饮食基础上给予阿昔莫司(50mg·kg-1·d-1);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普通饮食,共14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分析方法,观察阿昔莫司对主动脉壁脂蛋白脂肪酶表达的影响。结果阿昔莫司组14周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较高脂组分别下降41.8%、45.9%和46.1%(P均<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上升(P<0.01);与高脂组相比,阿昔莫司组斑块面积减少1.69倍;阿昔莫司组可显著下调主动脉壁脂蛋白脂肪酶的表达。结论阿昔莫司可能通过下调动脉壁脂蛋白脂肪酶的表达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蚀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病理基础,本研究旨在建立其新西兰兔模型。方法雄性纯种新西兰兔24只,球囊拉伤加高脂喂养3个月。3个月后,随机分组,分别腹主动脉内注入星形环孢素(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3 d后,腹主动脉造影血栓评分,然后,取处理段血管连续切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腹主动脉造影示,实验组7只兔有明显血栓形成(血栓评分3~4分),对照组一只未见;病理切片发现,实验组10只有血栓形成,对照组仅1只。造影显示的明显血栓形成和病理切片发现的血栓形成差异在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实验组,HE染色未见斑块纤维帽破裂,CD31抗体染色显示斑块表面有不同程度内皮剥脱,尤其以血栓形成处最为明显,α-actin抗体染色显示斑块富含平滑肌细胞、纤维帽无破裂,油红O染色显示斑块无表浅的脂质核心,脂质与管腔内血栓不相连。实验组内皮完整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凋亡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新西兰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基础上,通过星形环孢素诱导,可成功建立与人类相似的蚀损斑块模型。并且,内皮细胞凋亡可能在蚀损斑块并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