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6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61篇
儿科学   29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26篇
口腔科学   186篇
临床医学   475篇
内科学   175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48篇
特种医学   3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22篇
综合类   928篇
预防医学   300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397篇
  2篇
中国医学   251篇
肿瘤学   84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310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病例男,41岁,因发热19d,于2013年11月28日入院。19d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3℃,伴头昏、头痛、咳嗽、咳痰,咳黄色脓痰、有腥臭味,并出现右手中指指间关节肿痛,稍感气促,左侧卧位时感左侧胸痛。在当地医院就诊胸部CT提示双肺见多个结节伴空洞形成,痰和血液多项病原学检查阴性。外院抗感染治疗1w后,症状无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的CT表现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为脊柱结核患者的CT表现,将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分为骨碎片型、溶骨型、局灶破坏硬化型、骨膜下型及混合型5种类型,分析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及其构成比.结果:共分析202个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类型,其中骨碎片型17个(8.4%),溶骨型76个(37.6%),局灶破坏硬化型57个(28.2%),骨膜下型25个(12.4%),混合型27个(13.4%),以溶骨型和局灶破坏硬化型多见.不同节段椎体骨质破坏类型构成比不同,腰椎以局灶破坏硬化型多见,颈胸椎以溶骨型多见.结论:脊柱结核不同骨质破坏类型具有相应的CT表现特点,不同节段椎体骨质破坏类型构成比存在差异,CT检查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3.
目的研究体外辛伐他汀对钛颗粒刺激单核细胞形成破骨细胞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成5组,A组为钛颗粒刺激组(单核细胞和磨屑混合培养),B组为10^-5mol/L辛伐他汀组(单核细胞、磨屑混合培养+10^-5mol/L辛伐他汀),C组为10^-6mol/L辛伐他汀组(单核细胞、磨屑混合培养+10^-6mol/L辛伐他汀),D组为10^-7mol/L辛伐他汀组(单核细胞、磨屑混合培养+10^-7mol/L辛伐他汀),E组为单核细胞组。各组细胞培养24h后取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分别培养10d、18d后进行TRAP染色阳性细胞计数,采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磨片的吸收陷窝,观察钛颗粒对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结果磨屑刺激单个核细胞分泌溶骨因子,辛伐他汀抑制磨损颗粒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α及MCP-1;且破骨细胞数明显减少,骨吸收陷窝数减少,与钛颗粒组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抑制TNF-α、MCP-1的释放而有效防止磨屑诱导的骨溶解,有望成为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一种有潜力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4.
多发性骨髓瘤及其肾损害机制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又称浆细胞骨髓瘤,是发生在骨髓的多灶性浆细胞恶性肿瘤,特征是恶性浆细胞过度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并侵犯邻近的骨骼,引起骨骼破坏、骨痛或骨折,贫血、高钙血症、肾衰竭及免疫功能异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在MM的病程中常常会出现肾损害,肾脏是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的继发性脏器损害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的发生率可达80.8%,其中不少患者以肾脏病变为首发,可早于其他症状1~6个月。本文就其基础和临床方面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35.
近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积极相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机理上,同型半胱氨酸主要通过影响骨胶原的交联,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形成,及促进成骨细胞的凋亡起作用的.笔者将从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及其与骨量、骨质量和骨的代谢等方面的关系进行综述.进一步阐明如何预防和治疗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导致的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36.
假体周围骨溶解组织中磨损颗粒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假体周围骨溶解组织中磨损颗粒的分布情况,为体外及体内磨损试验提供颗粒。方法从一个临床严重骨溶解的髋关节翻修病例术中的骨溶解组织,采用强碱消化法提取磨损颗粒,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金属颗粒直径,通过组织学观察颗粒任组织中的分布,等离子光谱分析仪(ICP-AES)、偏光镜分析颗粒成分,扫描电镜、颗粒计数仪观察颗粒大小形态。结果磨损颗粒在骨溶解组织中分布不均匀:磨损颗粒主要成分为钛合金、聚乙烯、含硫酸钡骨水泥;组织中颗粒大小变化较大,聚乙烯颗粒直径为0.13~37.00μm,钛合金颗粒直径为0.05~49.30μm,金属颗粒密度梯度离心后平均直径为0.85μm,约90%颗粒直径在0.50~1.00μm:结论通过强碱消化及密度梯度离心提取、纯化假体周围骨溶解组织中磨损颗粒的方法可提供符合试验需要的金属颗粒  相似文献   
137.
患者 ,维吾尔族 ,男性 ,5 4岁。高热、双小腿剧痛、红肿、活动受限 15 d。 2 6 d前 ,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双侧刻苦桃体炎”,给予抗菌素治疗 4 d,症状消失。查体 :双小腿中下段肿胀 ,皮肤发红 ,皮温高 ,触压痛阳性 ,双侧大隐静脉扭曲扩张。白细胞计数 2 .1× 10 9/ L。 X线片示 :双胫骨远端松质骨呈虫蛀样散在骨破坏 (见图 1)。双小腿胫前穿刺抽出混浊样血性液体 ,涂片检查有脓细胞 ,细菌培养为链球菌。诊断 :双胫骨远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双下肢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入院后急诊行 :胫骨远端急性骨髓炎骨开窗减压引流术。术中见胫骨远端骨膜…  相似文献   
138.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6例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结果:病椎附近逐渐加重的疼痛是其共同首发临床表现。其X线片多表现为椎体的溶骨性破坏;ECT上表现不一;CT多为椎体骨质的虫嗜状破坏;MRI示病椎信号失均,T1WI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强化。结论:CT及MRI可明确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形态特征及病灶范围,其确诊仍需借助骨髓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但对颈背部疼痛的患者,早期行MRI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变,避免严重脊柱脊髓损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9.
实体肿瘤是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基因编辑工具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基因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缺乏安全有效的基因传递技术成为了基因治疗最大的瓶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增强基因传递效率且侵袭性低、特异性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基因递送策略。本文对UTMD在肿瘤基因治疗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0.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实验组43例患者、15例对照组,以及随访37例治疗3疗程后骨髓血浆MIP-1α的水平。【结果】①65.1%患者MIP-1α水平增高,其中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569,P=0〈0.01),实验组中的活动进展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正常人及其他血液病患者(P均〈0.05);骨质破坏〉2处患者明显高于骨质破坏≤2处的患者(t=5.56,P=0〈0.01)。②有效组经治疗3个疗程后MIP-1α水平明显下降(t=3.237,P=0〈0.05)。③MIP-1α与红细胞计数、白蛋白、β2-微球蛋白、骨损分、Durie-Salmon分期相关(P均〈0.05)。【结论】大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MIP-1α水平增高,MIP-1α可作为反映骨质破坏及瘤负荷的一项指标,动态监测MIP-1α可预测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