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41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评价改良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悬吊术在女性前盆腔器官脱垂中的效果,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7月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55例单纯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价系统(POP-Q)分期Ⅲ期或Ⅳ期],其中17例施行改良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悬吊术(联合组),18例施行单纯改良前盆底重建术(重建组),20例施行传统阴道前壁修补术(传统组)。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术后1个月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术后3,6个月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重建组术后无血肿发生,无尿道、膀胱及直肠损伤;传统组术后有3例出现尿潴留,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改良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悬吊术较单纯改良前盆底重建术可更有效治疗前盆腔器官脱垂,修补缺陷,恢复盆底结构,短期疗效安全可行,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和粪失禁(FI),是妇女常见病,也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五大疾病之一.PFD病因很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和分娩是PFD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妊娠与分娩对盆底结构和功能影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其目前常用的康复技术,如盆底肌肉锻炼...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肌形态的改变.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间,21例SUI患者(尿失禁组)以及10例正常控尿成年女性(对照组)入组研究.所有对象均分别在平静状态以及屏气用力状态下行盆腔MRI扫描.分析尿失禁组和对照组两种状态下耻骨直肠肌厚度以及肛提肌裂隙面积的变化情况与SUI之间的关系.结果 无论在平静或屏气用力状态下,尿失禁组左、右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均较对照组薄(均P<0.05).尿失禁组肛提肌裂隙多呈横径增宽的纵向椭圆形,平静状态下裂隙面积较对照组大[(1893.44±218.44)mm2比(1661.86±206.62)mm2,P<0.05].尿失禁组阴道呈"H"形占33.3%(7/21),提示存在阴道侧壁损伤占66.7%(14/21);对照组阴道呈"H"形占80.0%(8/10).尿失禁组阴道侧壁损伤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左、右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变薄,肛提肌裂隙明显增大.MRI在评价女性SUI患者的肛提肌形态改变的检测中结果可信,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明确信息.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水中分娩后产妇性功能的变化及盆底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自愿接受水中分娩的健康初产妇280例(水中分娩组),另选择相同条件、同期经阴道自然分娩健康初产妇260例(对照组),调查两组产妇分娩后性生活满意度,观察两组产程、会阴损伤、会阴侧切情况.结果 水中分娩组产后3个月性生活不满意率为18.21%(51/280),对照组为43.08%(112/2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中分娩组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会阴侧切率(36.07%,101/280)明显低于对照组(66.92%,174/260)(P<0.05).结论 水中分娩可以缩短产程,保护会阴组织,增加产后性生活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5.
改良盆底加固术在阴式子宫切除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盆底加固术在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进行的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术90例,按随机分表法分为2组,改良盆底加固术+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组45例(治疗组),单纯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组45例(对照组),并进行2组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 (1)平均手术时间:治疗组(67.1l±22.40)min,对照组(60.4l±13.60)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出血量:治疗组(112.11±39.45)ml,对照组(101.11±49.42)m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平均阴道长度:治疗组(84.15±4.40)mm,对照组(66.20±4.10)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术后阴道残端脱垂率:治疗组4.44%,对照组24.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下腹部或腰骶部坠胀感发生率:治疗组13.33%,对照组31.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阴道残端息肉发生率:治疗组6.67%,对照组22.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性生活满意度评分:术后6个月治疗组(6.65±0.85)分、对照组(4.55±0.50)分,术后12个月治疗组(6.00±0.88)分、对照组(4.59±0.50)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盆底加固术在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术中可起到保持术后盆底支持组织的完整性,降低阴式子宫切除术后并发症,有效地防止阴道残端脱垂,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6.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较多见[1],其产生常与盆底支持薄弱有关,从而造成盆腔内脏器移位、功能异常[2].文献报道传统的手术方法复发率约为20%~40%[3],本院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采取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28例,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7.
李小涵  小雅 《时尚育儿》2013,(6):178-179
什么是骨盆底肌?骨盆底由重要的骨盆底部肌肉群组成,分深层肌肉群和浅层肌肉群,分别分布在骨盆前方的耻骨、脊柱末端的尾骨和骨盆底部的"坐骨"上。同时,尿道、阴道和直肠部贯穿于盆底肌肉之间。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女性骨盆盆腔支持结构,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成年女性防腐标本10具,作正中矢状切形成20具半侧盆腔标本,进行观测。观察子宫骶韧带、圆韧带、主韧带及骨盆结缔组织的解剖形态,并测量其相关数据。结果子宫骶韧带分颈部、中间部、骶骨部。骶韧带自起点至直肠端的距离是(20.44±4.23)mm,子宫端的宽度为(11.38±1.12)mm,直肠端的宽度为(21.42±2.10)mm;主韧带内侧的长度为(36.49±2.45)mm,宫颈段的距离是(18.68±3.29)mm,阴道段的距离是(19.10±4.13)mm;圆韧带子宫端至盆侧壁之间的距离,其长度为(86.77±4.64)mm。直肠阴道隔有两层筋膜,其长度为(37.41±3.68)mm。结论子宫骶韧带、圆韧带、主韧带及骨盆结缔组织的解剖形态对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女性骨盆盆腔支持结构,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成年女性防腐标本10具,作正中矢状切形成20具半侧盆腔标本,进行观测。观察子宫骶韧带、圆韧带、主韧带及骨盆结缔组织的解剖形态,并测量其相关数据。结果子宫骶韧带分颈部、中间部、骶骨部。骶韧带自起点至直肠端的距离是(20.44±4.23)mm,子宫端的宽度为(11.38±1.12)mm,直肠端的宽度为(21.42±2.10)mm;主韧带内侧的长度为(36.49±2.45)mm,宫颈段的距离是(18.68±3.29)mm,阴道段的距离是(19.10±4.13)mm;圆韧带子宫端至盆侧壁之间的距离,其长度为(86.77±4.64)mm。直肠阴道隔有两层筋膜,其长度为(37.41±3.68)mm。结论子宫骶韧带、圆韧带、主韧带及骨盆结缔组织的解剖形态对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0.
魏学功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3):3196-3197
目的 观察产前盆底肌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及盆底肌张力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阴道分娩的90例产妇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前准备,观察组在常规产前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产前盆底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分娩方式及盆底肌张力. 结果 观察组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顺产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观察组产妇分娩后的盆底肌张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产前盆底肌功能锻炼有助于胎儿顺产和产妇产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