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631篇
  免费   23530篇
  国内免费   11712篇
耳鼻咽喉   4073篇
儿科学   2460篇
妇产科学   2757篇
基础医学   15571篇
口腔科学   3836篇
临床医学   58152篇
内科学   54191篇
皮肤病学   4012篇
神经病学   6097篇
特种医学   110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5篇
外科学   16727篇
综合类   123088篇
预防医学   36922篇
眼科学   4786篇
药学   59398篇
  1224篇
中国医学   55941篇
肿瘤学   16336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3821篇
  2023年   13470篇
  2022年   16143篇
  2021年   20502篇
  2020年   14142篇
  2019年   13825篇
  2018年   6772篇
  2017年   11983篇
  2016年   13239篇
  2015年   14691篇
  2014年   23774篇
  2013年   22435篇
  2012年   27919篇
  2011年   29175篇
  2010年   26021篇
  2009年   25830篇
  2008年   27631篇
  2007年   24883篇
  2006年   22739篇
  2005年   21185篇
  2004年   17687篇
  2003年   16221篇
  2002年   13190篇
  2001年   10982篇
  2000年   7752篇
  1999年   5764篇
  1998年   4479篇
  1997年   3736篇
  1996年   3037篇
  1995年   2579篇
  1994年   2182篇
  1993年   1709篇
  1992年   1559篇
  1991年   1479篇
  1990年   1222篇
  1989年   1162篇
  1988年   637篇
  1987年   469篇
  1986年   335篇
  1985年   249篇
  1984年   120篇
  1983年   64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10-2018-10间新里程安钢总医院收治的180例CSR患者分为2组,每组90例。对照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ACD)内固定术,观察组行PPECD。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后的病椎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6个月和12个月的颈椎曲度、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2个月的颈椎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ECD治疗CSR,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颈椎曲度及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方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术后患者氧化应激因子及炎性因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12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方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58/60),对照组为88.33%(53/60),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显效率81.67%(4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67%(31/6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MDA、SOD、CRP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MDA、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RP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瘀方应用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急性心肌梗死中可显著提高术后血清SOD、MDA水平,降低CRP水平,减少心肌缺血与心肌再灌注损伤,临床效果显著,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补骨脂素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培养正常成纤维细胞)、瘢痕组(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组(10 ng/ml TGF-β1处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 min^12 h)、Smurf2 RNA干扰组[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Smad ubiquitin regulatory factor2,Smurf2)siRNA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72 h]、补骨脂素组(10μmol/L补骨脂素处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继续培养72 h)、补骨脂素+TGF-β1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加入补骨脂素培养72 h后加入TGF-β1培养6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murf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 SMA,α-SMA)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ELISA法检测TGF-β1蛋白分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瘢痕组Smurf2蛋白[(0.83±0.08)比(0.38±0.07)]表达增加(P<0.05);与瘢痕组比较,Smurf2 RNA干扰组TGF-β1[(2.2±0.18)比(4.2±0.47)]表达降低(P<0.05);TGF-β1组Smurf2[(0.71±0.06)比(0.42±0.04)]、α-SMA[(1.42±0.12)比(0.91±0.09)]蛋白表达增加(P<0.05),Ⅰ型胶原蛋白mRNA[(0.72±0.09)比(0.41±0.07)]表达增加(P<0.05);补骨脂素组Smurf2[(0.05±0.01)比(0.42±0.04)]、α-SMA[(0.71±0.07)比(0.91±0.09)]蛋白表达降低(P<0.05),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0.12±0.04)比(0.41±0.07)]降低(P<0.05)。结论补骨脂素可能通过TGF-β1/Smurf2信号通路抑制α-SMA蛋白表达,从而降低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起到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病”。关于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传统中医历来重视阴虚燥热,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从当今临床实际来看,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典型阴虚燥热而症见烦热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善饥、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者并不多见。提示我们必须对糖尿病的病机进行重新思考。实际上,中医学所谓病机是需要通过证候及其相关的症状、舌苔、脉象来体现的,但病机与证候及其相关的症状、舌苔、脉象,又不完全是一回事。《黄帝内经》论病机有“壮火食气”、“二阳(胃肠)结谓之消”、“胃热则消谷”、“甘者令人中满,肥者令人内热”等等,  相似文献   
26.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糖尿病前期症候群和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评价校正年龄的卒中风险和与MetS有关的人群归因危险度并与2型糖尿病(以下称“糖尿病”)进行比较,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系的Najarian等在Framingham子代研究中年龄  相似文献   
27.
目的使用2×4技术对13例替牙期前牙错(牙合)畸形进行矫治,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2×4技术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模型,照片、头颅侧位片和全景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矫治疗程4~24周.矫治完成后所有病例均解除反覆(牙合),反覆盖,排齐前牙,对齐中线,建立中性或偏近中的磨牙关系.结论在替牙期应用2×4技术矫正前牙的错(牙合)畸形,可以多方向控制牙齿的移动,不仅疗程短,而且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8.
徐罡  高军 《首都医药》2006,13(7):14-18
核心提示:近日,普京医院由于涉嫌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并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坐诊,被北京市卫生局给予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罚款6000元的严厉处罚。普京医院作为一家营利性民营医院,此次所暴露的问题仅仅是一些民营医院及诊所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一些民营医院中存在非法行医、媒体上大作虚假广告、没病说有病、小病说大病等诸多问题。为此,记者对一些民营医院及非法诊所进行了明察暗访,并特别采访了一些曾经受雇于民营医院的医生,最终揭开了其中一个个丑陋的骗局。  相似文献   
29.
唐柳生  刘和艳 《柳州医学》2006,19(3):155-156
血清r-谷氨酸转移酶(GGT)增高,对肝、胆、胰的恶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为了解肺结核患者血、尿GGT的变化情况,现将283例Ⅲ型肺结核患者尿GGT的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0.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与精神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相关蛋白(growthassociatedprotein,GAP43)又称B50、F1、PP46、神经调素,是80年代初由Skene等人首先从兔再生的外周神经中获得,是一种突触前蛋白[1]。它广泛存在于神经组织中,尤其是在生长、分化和再生的轴突末端以及突触前膜含量极高。GAP43在神经纤维的生长、发育、轴突再生以及突触功能的维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参与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被认为是神经元发育和再生的一个内在决定因子[2]。1GAP43的结构及生化特性GAP43基因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十分保守。编码GAP43蛋白的基因位于小鼠的16号染色体和人的3号染色体,包括2个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