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1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88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02篇
口腔科学   86篇
临床医学   857篇
内科学   205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228篇
特种医学   1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31篇
综合类   2047篇
预防医学   411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198篇
  35篇
中国医学   1746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434篇
  2011年   459篇
  2010年   416篇
  2009年   368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347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下电视胸腔镜肺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将40 例择期行电视胸腔镜肺手术(VATS)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A组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麻,B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所有患者术中常规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并比较其入室时基础值(BASE)、插管后侧卧双肺通气15 min(DLV15)、单肺通气10 min(OLV10)、单肺通气20 min(OLV20)和单肺通气40 min(OLV40)各时间点HR、MAP、SaO2、PaO2 及PaCO2 变化。结果两组PaO2、SaO2 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而各时间点参数差异不显著(均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安全有效地开展手术,而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较单纯静吸复合全麻具有麻醉药物用量小、患者苏醒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2.
肘关节前脱位在临床上较肘关节后脱位少见,由于尺骨鹰嘴与肱骨滑车关节面的解剖关系,使尺骨鹰嘴前脱位多合并有骨折,单纯肘关节脱位多见于壮年人,一旦发生,整复常比较困难,很多患者经受了切开复位之苦,我们自2000年以来,用屈曲位单人顶推法整复肘关节前脱位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3.
目的:比较TC I输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全麻在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中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方法:选择择期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60岁以上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TC I(A)组和静吸复合(B)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TC I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B组采用静脉复合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分别于各时点记录患者的HR、SBP、DBP、PETCO2。结果:A、B两组患者各时点PETCO2逐渐增加,T2、T3时与T0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各时点差异无显著性。A组SBP最低下降了21%,B组则最低下降了4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BP则A、B两组分别下降了18%和20%。TC I丙泊酚A组的血压波动明显小于静吸复合B组。A组的HR由(77.4±9.5)次/分下降至(70.6±7.7)次/分,下降了10%;B组的HR由(82.4±14.6)次/分降至(61.0±4.4)次/分,下降了25%。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靶控输注能够很好的抑制应激反应,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 观察基于“用推即是用药”理论的津沽健脾益气推拿法治疗婴儿脾虚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推拿专病门诊86例便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两组患儿均予以纠正不良喂养习惯、加强排便训练、被动腹部运动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津沽健脾益气推拿法治疗,对照组口服妈咪爱治疗,7 d为1个疗程,并于3个月后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Wexner便秘评分、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为76.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儿Wexner便秘评分均有所降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发现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津沽健脾益气推拿法治疗婴儿脾虚便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婴儿脾虚便秘症状,缩短排便频率,从而改善肠动力障碍,且减少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04-106
目的 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救治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1月在本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共计102例,其中醒脑静治疗组64例,常规治疗组38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催吐、抑酸、补液等治疗;醒脑静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恢复(95%)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醒脑静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醒脑静治疗组SPO2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静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1.05%,组间差异显著(P0.05);醒脑静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89%。结论 临床急救中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明显,安全可靠,值得在院前急救中推广。  相似文献   
77.
唐君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3):153-156
目的:探讨夹胫推肘牵膝手法联合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对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市中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间接收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中随机选取92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之上使用夹胫推肘牵膝手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80.43%),观察组WOMAC评分为(25.62±3.04)分,低于对照组的(36.54±3.62)分,观察组VAS评分为(1.36±0.34)分,低于对照组的(3.84±1.13)分,观察组IL-1为(114.13±24.39)ng/L,低于对照组的(136.45±25.28)ng/L,观察组TNF-α为(323.02±45.72)ng/L,低于对照组的(361.21±61.53)ng/L,观察组MMP-3为(77.21±8.13),低于对照组的(106.59±9.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胫推肘牵膝联合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相比于单独使用温针灸具有更为良好的疗效,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膝功能。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出血和预防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3年4月-2006年4月住院的20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综合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亚低温联合醒脑静治疗,分别与入院当日、住院后第3天、第28天行头颅CT检查,观察继发脑梗死病灶大小,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ND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周后治疗组出现新梗死者9例(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例(32.1%)(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3%(P〈0.01)。结论亚低温联合醒脑静防治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醒脑静合用纳洛酮对严重乙醇中毒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腹腔注射白酒制作小鼠急性乙醇中毒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纳洛酮、纳洛酮+醒脑静,记录苏醒时间并测量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结果:纳洛酮+醒脑静组苏醒时间明显快于生理盐水组和纳洛酮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较纳洛酮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醒脑静对酒精中毒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早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血管内控制性降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及脑脊液乳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6例,按不同辅助治疗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醒脑静+血管内控制性降温) 31例、对照组(醒脑静+局部亚低温) 35例。比较两组患者早期脑脊液乳酸含量的变化,同时采用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 SSS)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14和30 d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7、14 d,两组S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治疗组SSS评分升高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1)。治疗后1、2、3、4和5 d, 两组脑脊液乳酸含量均出现明显下降,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d和7 d,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脑脊液乳酸含量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P=0.000<0.01)。结论:醒脑静联合早期血管内控制性降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乳酸水平、改善预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远期获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