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83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79篇
中国医学   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巴曲酶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学学报》2009,44(4):338-343
本文旨在观察巴曲酶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将大鼠分为假 手术组、模型组、巴曲酶 (4、8及16 BU•kg -1) 组及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 在脑立体定向仪上, 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定位脑部尾状核后, 用微量注射器向尾状核注射VII型胶原酶, 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术后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及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 试剂盒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力和丙二醛 (MDA) 含量; 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结果表明, 巴曲酶可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减轻其脑组织细胞水肿和出血程度;使脑含水量、MDA含量及[Ca2+]i下降,SOD活力升高,提示巴曲酶对脑出血后神经损伤可能存在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脑水肿、提高SOD活力和降低MDA含量及抑制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观察双苯氟嗪(Dipfluzine,Dip)对谷氨酸损伤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作为研究对象,用谷氨酸建立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J)H)泄漏率和胞内游离钙浓度(Ca2+)变化,观察双苯氟嗪对谷氨酸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双苯氟嗪可显著提高谷氨酸损伤海马神经元存活率,降低LDH泄漏率,对谷氨酸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内ca2+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双苯氟嗪对谷氨酸致海马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阿霉素(ADR.)对心肌细胞损伤中钙超载的扩制及脂联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培养乳鼠心室肌细胞。选用培养72h的单层心肌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U)R组、ADR+APN(3μg/ml)组、ADR+APN(10μg/ml)组、ADR+APN(20μg/ml)组、ADR+APN(30μg/ml)组。实验终止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的变化,测定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及肌酸激酶(CK)的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来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给予ADR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7020±3.73 vs 4.73±1.21,P〈0.05),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7LCK的活性增加(P〈0.05),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增加(605.99±45.62 vs 137.17±37.7,P〈0.05),APN预处理后给予ADR.,可较大程度地逆转上述指标变化,与ADR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脂联素对阿霉素中毒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心肌细胞内质网有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野西瓜总生物碱 (Capparis spinosa alkaloid, CSA) 对人肝癌 HepG2 细胞的杀伤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 法研究 CSA 对人肝癌 HepG2 的杀伤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 HepG2 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研究 CSA 对 HepG2 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CSA 对 HepG2 细胞内[Ca2+i 的影响。结果 CSA 对人肝癌 HepG2 有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并且有剂量依赖性,IC50 为 142.82 μg/mL;HepG2 细胞在 CSA 作用后出现特征性凋亡形态特征,凋亡细胞比率明显高于自然凋亡率;且阻断细胞由S期向 G2 期的移行,CSA 明显升高 HepG2 细胞[Ca2+i,并与药物质量浓度呈量效正相关。结论 CSA 对人肝癌 HepG2 有明显的杀伤和促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 CSA 造成肿瘤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65.
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早期肠粘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以及血清磷脂酶 A2 (PL A2 )和肠粘膜 Ca2 +的变化 ,将 16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A)和单纯休克组 (B) ,监测再灌注后 0 .5 (R1 )小时、2 (R2 )小时、4(R3)小时血清 PLA2 值 ,4小时后取肠粘膜测MDA和钙含量 ,并取体循环血做细菌培养。结果显示 ,B组血清 PL A2 、肠粘膜 MDA和组织钙含量有明显升高 ;再灌注后半小时 B组细菌移位率明显高于 A组 (P<0 .0 5 ) ;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 B组肠粘膜损伤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对缺血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5-羟葵酸拮抗IP组(5HD+IP组),每组8只。建立Langendorff灌注模型,平衡灌注20min,全心缺血40 min,再灌注30 min,观察比较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再灌注末取心肌并制备线粒体,电镜观察比较形态学改变;分离、测定线粒体游离钙浓度。结果IP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收缩功能,左室发展压(LVDP)有显著差异(P<0.01);缺血末、再灌注末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P组明显改善心肌、线粒体显微结构。5HD+IP组与IP组比较,再灌注各时间点大鼠心脏收缩功能指标LVDP有显著性差异(P<0.01),缺血末、再灌注末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显著高于IP组(P<0.01);5HD+IP组心肌细胞、线粒体形态的保存明显比IP组差。结论①IP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的收缩功能,减少线粒体钙超载,保护心肌细胞和线粒体形态和结构的完整,产生心肌保护作用;②选择性线粒体钾通道拮抗剂5-羟葵酸能翻转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③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限制心肌线粒体钙超载,维护线粒体整体形态和功能的完整,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7.
胞内游离钙 (〔Ca2 +〕i)稳态的改变及钙转运机制是多种受体激动后信号传递过程的中心环节。其中 ,心肌组织的〔Ca2 +〕i 参与调节细胞的离子转运 ,生物电活动和机械收缩功能 ,对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具有特殊意义。1972年Shen和Jennings〔1〕发现犬冠状动脉短暂闭塞后复灌可加速〔Ca2 +〕i 积聚 ,首次提出钙超载之说。虽然缺血 -再灌注期Ca2 +超载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但已明确高水平的〔Ca2 +〕i 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也是各因素引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I -RI)的共同通路之一。在拮抗Ca2 +超载引起I -RI的防治…  相似文献   
6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肌再灌注损伤(RI)的机制并评价费乐地平(Felodipine,Fel)对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设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及再灌注+Fel治疗组,设再灌注0.5、1.5和6.0小时3个时相点,测定心肌Ca2+、丙二醛(MDA)含量、中性粒细胞(PMN)浸润数、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及测定心肌梗塞范围。结果:心肌再灌注后Ca2+、MDA含量及PMN浸润数明显增高,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明显降低,其改变以Ca2+升高发生最快;Fel可使上述指标改变的程度明显减轻(P<0.05~0.01),并可缩小心肌梗塞范围,改善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论:心肌RI是多种因素于不同时间所致的一种复合性损伤,Fel对心肌RI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其对心肌能量依赖性酶活性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69.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近年来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CBM、CNKI数据库及手工检索1998-01/2006-11期间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英文检索词有"Skeletal muscle","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oxygen freeradical","calcium overload"和"neutrophil"。资料选择:共收集到相关文献300篇,阅读全部文章的文题和大部分文章的摘要。选择文献所述内容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得到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55篇,排除145篇。选择其中30篇进行分析,英文24篇,中文6篇。资料综合: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由于有许多因素的介入而变的十分复杂,目前主要以氧自由基学说,钙超载学说和中性粒细胞学说为主,同时也注意到了一氧化氮和细胞凋亡以及微循环的无复流现象在其中的作用。结论:氧自由基学说,钙超载学说,中性粒细胞学说,一氧化氮,细胞凋亡以及微循环的无复流现象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和探讨内向整流钾通道(Ⅰ_(K1))激动剂盐酸扎考必利(zacopride,Zac)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所致心室重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so模型组、Zac干预组、Zac+氯喹干预组和卡托普利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3 mg/kg,每天1次,连续给药10 d,观测各组全心质量/体质量比和左心室质量/体质量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大鼠心室肌细胞电压门控钙电流(Ⅰ_(Ca-L))、静息膜电位(RMP)及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变化。选用新生1~3 d的SD乳鼠,用0.08%胰蛋白酶和0.04%Ⅱ型胶原酶消化心脏组织,经差速贴壁法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纯化心肌细胞后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Iso模型组、Zac干预组、Zac+BaCl_2干预组和Zac+氯喹干预组,培养24 h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Iso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全心肥厚指数、左心室肥厚指数明显增加,膜片钳结果提示RMP减小APD明显延长;Zac干预组明显抑制心肌肥大,并增大RMP,缩短APD。同时应用低剂量Ⅰ_(K1)抑制剂氯喹可明显抑制Zac的抗心室重构作用,并逆转Zac对RMP和APD影响。在乳鼠心肌细胞,Iso可使细胞表面积增大,细胞内[Ca~(2+)]_i增高;Zac干预后细胞形态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并显著减轻钙超载。Ⅰ_(K1)阻断剂BaCl_2和氯喹可阻断Zac的效应。结论:Ⅰ_(K1)选择性激动剂Zac明显抑制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心室重构,其机制可能为增强Ⅰ_(K1),进而增大RMP,缩短APD,从而阻断心肌细胞内钙超载依赖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