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39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89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46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经迷路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1999年以来采用迷路进路或扩大迷路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85例 ,前 4 1例采用传统关闭术腔技术 ,后4 4例对关闭技术进行改良 ,分析其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发生脑脊液漏者行保守或手术治疗。结果传统关闭技术组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 19 5 % ( 8 4 1) ,改良关闭技术组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 2 3%( 1 4 4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3)。传统关闭技术组中脑脊液漏多数发生在大型听神经瘤中 ,其发生率随肿瘤增大有上升的趋势。 9例脑脊液漏的患者中 ,3例经保守治疗 ;6例经手术修补成功 ,其中 5例 1次修补成功。结论 改良关闭术腔技术可显著降低经迷路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 ,手术修补为终止脑脊液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19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1991—2000年收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352例,全部病例均行乳突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分析并发迷路瘘管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52例中并发迷路瘘管19例,均有主观听力下降及眩晕史,12例瘘管试验阳性,19例均获治愈。结论:述路瘘管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手术探查,对迷路瘘管区的处理应清除病灶,肌膜修复。  相似文献   
23.
目的:建立豚鼠柯替氏器支持细胞的分离方法,并观察活性支持细胞的形态特征。方法:对豚鼠基底膜用Ⅳ型胶原酶(1mg/ml)消化和微机械分离法获得柯替氏器单离支持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活性和形态特征并记数。结果:不同支持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各有其形态特征,第一、二排Deiters细胞为逗点状,第三排为弓状:Hensen细胞为长圆形,半透明的胞质内含有数个脂质样颗粒;外柱细胞呈哑铃状,两端对称性圆球形,中间可见清晰的微管;内柱细胞呈“长勺形”,底部为圆球状,顶部逐渐向外侧弯曲成杯口样结构。每个豚鼠耳蜗可分离出单离Dieters细胞1~4个,Hensen细胞10~20个,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分别约80~100个。结论:Ⅳ型胶原酶消化和微机械分离法可分离出豚鼠柯替氏器的Deiters细胞、Hensen细胞和内、外柱细胞,可为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单离活性支持细胞进行形态和功能变化的研究提供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
25.
报告因骨疡型及胆脂瘤型中耳炎而行乳突根治术的1112例中并发弥漫性浆液性迷路炎4例,发生率为0.36%,听力损失严重,经抗炎治疗,尽快施行乳突根治术,配合应用扩张血管,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获得良好效果,认为本病一经确诊后应尽快施行手术,这样不仅能解除骨疡型及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危险性,而且还尽可能地挽救患耳的听力,尤其对两侧耳重度听力损失者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就不同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特点及效果进行分析,积累经验。方法 1996年1月~2004年5月北京同仁医院共开展多道人工耳蜗植入术410例(410耳),对其中双侧内耳畸形患者82例(82耳)进行回顾性分析,就不同原因内耳畸形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特点及术后开机调试特点与耳蜗形态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了比较。结果 ①所有内耳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都有听觉;②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术中容易出现井喷;③82例中除2例患者各遗留2对蜗外电极外,其余电极均完全植入蜗内;④术后无面瘫、脑脊液漏等并发症;⑤术后开机调试数值与结构正常植入者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⑥术后经过语训,1年后听力及言语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伴有内耳发育畸形的深度感音性聋患者可以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植入效果与耳蜗发育正常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基本一致,人工耳蜗植入术可以作为伴有内耳畸形的深度感音性聋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在不同的时机应用利尿酸以暂时破坏耳蜗血管纹上皮是否能够开放血-迷路屏障,从而促使庆大霉素进入耳蜗或者从耳蜗排出.方法听神经动作电位测试技术,全耳蜗毛细胞计数定量观察技术和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庆大霉素浓度的技术被用于以下两个不同目的的实验观察.(1)当庆大霉素血中浓度高于内耳液浓度时,应用利尿酸破坏蜗管外壁以促使更多的庆大霉素进入耳蜗以制备不同程度耳蜗损害的动物模型.(2)当庆大霉素内耳浓度高于血中浓度时,应用利尿酸损坏蜗管外壁以促使蓄积在耳蜗内的庆大霉素从内耳排出以达到挽救毛细胞的目的.结果1.当庆大霉素血中浓度高于内耳液浓度时,注射利尿酸可造成更多的毛细胞损害和听功能障碍,外淋巴中药物的峰值浓度和半衰期浓度也均比单独一次注射庆大霉素动物外淋巴中药物浓度增加一倍,说明同时注射利尿酸可促使更多的庆大霉素从血液进入耳蜗并造成更严重的毛细胞损害.2.当血液中庆大霉素排空之后,注射利尿酸可减少毛细胞数量的损失程度,同时发现延迟注射利尿酸组动物的听力损失程度比不经利尿酸处理动物组有所减轻,外淋巴中药物浓度也比不经利尿酸处理动物组降低一半,说明当GM在耳蜗内蓄积但血清中已经排空时注射EA有助于降低药物在耳蜗内的蓄积并挽救尚未被破坏的毛细胞.结论利尿酸可以做为打开血-迷路屏障的钥匙,但是应用利尿酸开放血-迷路屏障可以产生双向结果,其关键在于注射利尿酸的时机.  相似文献   
28.
实验性膜迷路积水的造模方法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迷路积水的动物模型是研究梅尼埃病发病机制、病理特征、生理改变和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本就目前建立膜迷路积水动物模型方法及其特点、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9.
CDK抑制蛋白是能特异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活性的一类家族蛋白,它们可以粘附于CDK-细胞周期蛋白复合物并使之失活,导致细胞周期停止,从而调控细胞的增殖过程。本对CDK抑制蛋白在内耳的生物学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0.
经岩乙状窦前入路的相关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该入路提供影像解剖依据,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标本先行高分辨率CT岩骨薄层扫描,后用磨钻对标本轮廓化骨迷路,分别测量与该入路有关的后半规管及乙状窦沟与周围骨质的距离。结果:CT扫描测量乙状窦沟宽是11.44±1.79mm,深是5.27±1.93mm,乙状窦沟底到乳突外表面的距离是10.38±3.90mm,乙状窦沟前壁到外耳道后壁的距离是13.66±2.18mm。后半规管最外侧至乳突外表面的最近距离是13.44±1.86mm,至乙状窦沟前缘的距离是9.65±1.76mm,其最后部至岩骨后壁的距离是2.92±0.98mm。对应的解剖测量结果分别是11.26±1.58mm、5.12±1.88mm、10.26±3.78mm、13.74±1.96mm、13.86±1.98mm、9.82±1.91mm和3.12±1.08mm。CT扫描测量与解剖测量结果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扫描测量结果可代表实际的相关解剖结构的距离,CT岩骨薄层扫描可指导经岩乙状窦前入路中岩骨后外侧壁的安全磨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