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39篇
内科学   621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764篇
预防医学   28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10篇
  1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陆娜  张洁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4):674-676,639
下肢长骨骨折(Long bone fracture of lower limb,LBF-BL)术后早期和迟发骨感染是骨折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起病缓慢、隐匿的特点,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感染性骨不连或骨折不愈合,甚至引起终身残疾.髓内钉因具有微创性和力学优势,是目前治疗长骨骨折的常用方法,但术后仍有一定的感染发生几率.髓内钉感染是骨伤科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临床上尚无统一解决方案.现就临床上针对LBF-BL术后早期和迟发骨感染的处理和针对性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2.
目的总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以下简称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以下简称ICD)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这两种治疗在预防患者猝死中的差异。方法对我院从2003年6月到2013年6月出院诊断为遗传性LQTS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植入了永久起搏器或ICD的全部21例患者,结合门诊、电话和程控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手术并发症以及晕厥、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结果起搏器组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39.3±14.3岁,随访时间50.6±26.3个月,1例患者猝死,2例患者再发晕厥前兆,其中1例最终更换为ICD。ICD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34.5±11.9岁,随访时间61.4±43.5个月,3例患者接受了ICD的适当治疗,另2例患者接受了ICD的不适当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囊袋感染,1例患者更换为永久起搏器。治疗有效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72.7%(8/11)和100.0%(10/10),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27.3%(3/11)和30.0%(3/10),也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63)。结论对于不能植入ICD的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替代方法,但对于QTc≥539ms的患者,只有植入ICD才能预防猝死。植入ICD后长期无心脏事件发生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可考虑更换为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和分析心源性猝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和整理在我院2012年04月-2013年10月诊治时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心肌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收集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本组单因素分析显示自发性持续室速、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晕阙、左室流出道梗阻、非持续性室速等因素为心肌疾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自发性持续性室速、心室颤动、晕阙以及猝死家族史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心肌疾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为危险因素呈现综合化、多样化,临床治疗中应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或治疗,这对降低心肌疾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4.
2013年的指南[1]对于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SCD)-级预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强调了2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0~0.35、急性心肌梗死40d以后.然而,心肌梗死40d后究竟哪个时期植入ICD效益最佳,目前尚缺乏足够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围绕心肌梗死后SCD一级预防植入ICD最佳时机和ICD对心肌梗死后降低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和增加非心律失常性死亡率的双重作用的可能机制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有研究观察到不适当ICD电击和不适时间植入ICD都可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死亡率[2-3].本文就近年有关心肌梗死后SCD一级预防植入ICD最佳时机研究资料和观点进行梳理和讨论,希望临床医师在指南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的发病特征与机制,总结临床治疗的方法。方法我院2011-01—2012-01共收治8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精神淡漠、痴呆、小便失禁、缄默、偏瘫、癫发作等;80例患者治疗后经疗效判定,其中治愈21例,显效29例,好转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5%。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型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清楚,临床表现复杂,通过影像检查可以有效减少误诊可能,提高诊断准确性。通过积极、对症、充足的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情况及ICD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从2004-01至2011-06出院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43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共随访8~84(37.0±20.6)个月,无患者死亡。经ICD共记录到369次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事件及13次心室颤动(室颤)事件,均被ICD成功终止,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16例(37.2%)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速/室颤事件,被ICD正确识别并接受了恰当的治疗。无患者因室速/室颤事件发生晕厥。对于室速事件,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的总成功率为53.4%(197/369),首次成功率为20.8%(77/369)。6例(13.9%)患者发生了不恰当识别,1例(2.3%)患者发生了未识别事件。结论:ICD是治疗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合理设置治疗方案及参数可使ICD更充分地发挥预防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许迪  许健 《实用老年医学》2012,26(3):182-185
1966年Kuller等提出了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初步概念,1997年Braunwald提出并进一步完善了SCD的定义。SCD大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而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SCD的发生日益增多。因此,及早识别发生老年人SCD的高危患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减少猝死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Brugada综合征(BrS)作为一个独立的、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和猝死的因子而倍受关注。与危险分层相关的指标包括家族史、基因、性别、病史、心电图、电生理检查和药物激发试验等。家族史在BrS患者危险分层中有其独到的应用价值,男性是BrS患者晕厥、心源性猝死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除颤的独立预测因子;既往有晕厥、心源性猝死以及至少一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的Br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心电图进行危险分层的指标较多,但真正得到共识的指标较少,而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果及药物激发试验目前仍存较多争议。  相似文献   
80.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时与电生理相关的基质的重构可能改变了药物作用的基础,使得心衰心律失常的防治困难。缝隙连接蛋白(Cx)与心脏电传导相关,心衰时主要的Cx如Cx43、Cx40、Cx45等均有变化,Cx的重构将导致异常冲动的传导,易致心律失常。深入研究心衰心律失常Cx变化的机制,探讨作用于Cx的药物,以及寻找作用于相关靶点的治疗手段是心衰心律失常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