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39篇
内科学   621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764篇
预防医学   28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10篇
  1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心率变异性(HRV)作为检测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无创指标,HRV降低与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有关,心率变异性可作为反应心脏自主神经张力,在评价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预测心性猝死的独立指标,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5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RV进行对比分析,探讨HRV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这对于了解一些病人的病情,预测可能出现的心脏疾病危险因素,实施恰当的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2.
罗瑶 《中国医刊》2006,41(3):28-31
猝死一般是指意外发生的突然死亡。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历时多少作为猝死指标尚缺乏统一意见,有学者认为是1小时,也有学者认为是24小时。大多数猝死被认为是心脏原因所致,即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特别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综述心力衰竭时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原因、高危人群识别、预测指标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3.
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扬  饶邦复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3):3197-3198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已不是少见病,世界范围人群发病率为0.2%即1:500(200人/10万),我国成人HCM的患病率为80人/10万.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近年受到国际上心脏病专科学会的关注.2003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专家们对HCM的临床和治疗方面提出了新的共识,涉及HCM的定义、诊断、药物及非药物治疗选择、SCD及心房颤动(AF)的防治等,由于缺乏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主要基于小规模的观察性研究和大多数专家的共识意见,但内容与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心脏病协会(ISFC)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相比,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构建一种经济、简便、安全又高效的心脏骤停(CA)猪模型。方法 以12只西藏小型猪为研究对象。使用2根针灸针分别穿刺于心脏左右两侧,一根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与胸壁呈30°~60°夹角插入约3 cm,并调整针柄,直至针柄随心脏节律性跳动而心电图未出现室性早搏改变;另一根插入左侧腋下皮下组织约3 cm,以不损伤重要器官为宜。将2根针柄通过导线与3节串联9V干电池组连接,形成回路及直流电刺激。经皮电刺激3 s诱导心室颤动,以构建CA猪模型,记录模型构建成功率。经4 min非干预期后,根据Utstein模式标准对实验动物进行心肺复苏(CPR),并观察该模型复苏后生存情况。结果 12只西藏小型猪通过经皮电刺激诱导室颤,有11只致颤成功,成功率为91.67%(11/12)。动物模型经CPR后,5只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复苏成功率为45.45%(5/11)。在后续生存观察中发现:成功复苏的动物24 h存活率达100%(5/5),72 h存活率达80%(4/5)。经72 h观察后对成功复苏的西藏小型猪进行解剖,均未发现实验操作所致的胸腹部重要器官明显损伤。结论 利用西藏小型猪,采用针灸针与干电池可以成功构建出相对稳定的CA模型。该模型构建方法具有经济、简便、安全及高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55.
1置入式复律除颤器简介 置入性心内除颤器结构类似心脏起搏器,被安置在人体内,能自动工作,体积大约40cm3,可置入皮肤底层或胸大肌下,大部分是位于上胸廓,但有时也会置于腹部的皮肤或肌肉层底下。整套置入式复律除颤器包含有三大主要部分。第一及第二部分是除颤器及电极导线,是置入患者体内的部分,电极导线能将除颤器和心脏连接在一起。第三部分是一个体外程控仪,是一台与除颤器联络的计算机。  相似文献   
56.
樊冬梅 《当代护士》2018,(8):163-166
正急性心肌梗死发作24 h内导致反复的心搏骤停是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重要原因[1]。SCD是指心脏原因造成的突然死亡,可伴或不伴有心脏结构异常。通常认为,SCD为突然发病1 h内或距离最后所知稳定状态24 h内的死  相似文献   
57.
肥厚型心肌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也是心源性猝死的潜在风险。明确肥厚型心肌病的猝死危险因素,判断哪些患者是猝死的高危患者,对于指导临床工作至关重要。最新指南提出了猝死风险的计算公式,将猝死风险具体化,意义重大,但具有其局限性。文章就肥厚型心肌病的猝死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8.
原《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杂志社社长陈玉忠同志,因突发心源性猝死,于2013年10月10日在四川成都病逝,享年60岁。  相似文献   
59.
临床中,SCD自行转复非常少见,若能及时救治,部分患者可成功复苏,简单而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复苏,即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尽管如此,医院外死亡率仍高达85%,原因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即用直流电击颤动的心脏使其转复为正常心律。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从心脏骤停发生到除颤的时间与存活率呈负相关,3分钟内得到除颤,有74%的患者可以存活,3分钟后存活率下降至49%。而目前在大多数国家,从目击者发现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到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为患者除颤的时间平均为9分钟。为了争分夺秒挽救生命,国外开展了公众应用除颤(PAD)计划,即在公共场所,如火车站、社区、飞机场、甚至飞机上等处放置非常便于使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同灭火器一样,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在场同事或朋友会立即使用这种自动体外除颤器使心脏骤停患者能最快得到除颤。为了更加规范心肺复苏过程的操作,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世界上曾多次举行心肺复苏会议。  相似文献   
60.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以心电图异常为主要表现并伴有相关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它可以引起室性早搏及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如TdP),临床上以心源性猝死和晕厥为主要特征。当前的研究重点是先天性LQTS,其中有伴有先天性耳聋的称为Jewerll—Lange-Nilsen综合征和不伴有先天性耳聋的Romano-Ward综合征两类。将LQTS电生理学基础同新的分子遗传学结合起来研究,解决了一些理论问题,同时在临床表现特点、处置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方面也有了新的讲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