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2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112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277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431篇
内科学   294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61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204篇
综合类   734篇
预防医学   236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327篇
  12篇
中国医学   150篇
肿瘤学   79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102.
目的 观察邻近骶髂关节的骨原发恶性肿瘤跨关节侵犯的MRI表现,比较不同部位、病理类型和分级的恶性骨肿瘤跨关节侵犯的发生率及侵犯方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6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3例邻近骶髂关节的髂骨(69例)和骶骨(24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男60例,女33例,年龄4 ~ 74岁,平均32岁,包括普通型骨肉瘤29例,尤文肉瘤16例,中央型软骨肉瘤35例,脊索瘤13例.按病理恶性程度分为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组和恶性程度较低肿瘤组.跨骶髂关节侵犯分为经韧带连结、经关节软骨和经关节周围三种方式,多种方式并存出现者按每种方式分别计数1次.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邻近骶髂关节的骨原发恶性肿瘤跨骶髂关节侵犯27例,包括骨肉瘤15例(51.7%),尤文肉瘤7例(43.8%),软骨肉瘤4例(11.4%)和脊索瘤1例(7.7%).髂骨和骶骨原发恶性骨肿瘤跨关节侵犯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1.06,P>0.05).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组和恶性程度较低肿瘤组间跨关节侵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16.68,P <0.01).27例肿瘤经韧带连结25次、经关节软骨13次和经关节周围5次方式跨骶髂关节侵犯,此三种侵犯方式的几率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组与恶性程度较低肿瘤组间的三种方式跨关节侵犯的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显示邻近骶髂关节的骨肿瘤跨关节侵犯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邻近骶髂关节的髂骨和骶骨原发恶性骨肿瘤跨骶髂关节侵犯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普通型骨肉瘤和尤文肉瘤跨骶髂关节侵犯率明显高于恶性程度较低的中央型软骨肉瘤和脊索瘤.骨肿瘤多经韧带连结跨关节侵犯,其跨关节侵犯方式与肿瘤恶性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肠上皮细胞屏障的损伤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有效维持屏障功能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本研究试图通过体外实验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TLR2)对肠上皮细胞屏障通透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正常组将未转染Caco-2细胞,TLR2基因沉默Caco-2细胞,TLR2基因过表达Caco-2细胞培养21d形成单层,检测跨膜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值,其反应上皮细胞屏障的通透性.炎症组3类细胞分别于培养第19d给予10 ng/ml IL-1β刺激48 h,于第21d检测TEER值.抑制剂组3类细胞分别在IL-1β前再给予PI3K/Akt通路抑制剂处理1h,于第21 d检测TEER值.结果 TLR2基因沉默能够显著减低Caco-2细胞单层的TEER值(P<0.01),而TLR2基因过表达能够升高TEER值,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LR2能够防止IL-1β造成的TEER值下降(P<0.01),此作用在给予PI3K/Akt通路抑制剂后消失.结论 TLR2对肠上皮细胞屏障通透性具有调节作用,并且能够防止炎症造成的通透性增高,这种保护作用由PI3K/Akt通路参与介导.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对比分析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在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86例,其中45例接受跨伤椎固定术治疗,列为跨伤椎固定组,41例接受经伤椎固定术治疗,列为经伤椎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平均值、VAS评分、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经伤椎固定组手术时间较跨伤椎固定组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手术时间=5.151,P<0.05);②经伤椎固定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平均值、VAS评分改善优于跨伤椎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椎体高度=9.792,,tCobb角=19.029,tVAS评分=5.413,P<0.05);③经伤椎固定组术后Frankel分级改善率为90.24%,显著高于跨伤椎固定组的7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1,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在椎体高度、Cobb角恢复,降低疼痛,提高神经功能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分成2组,即经伤椎置钉内固定组33例和跨伤椎置钉内固定组28例,观察2组病人术前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术中出血量的改变、手术时间、Cobb角改变、骨折椎体植骨融合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经伤椎置钉内固定组患者在椎体高度、Cobb角改变、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植骨融合等方面,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疗效均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6.
介绍健康信念模式、计划行为理论和跨理论模型3个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为改变理论及其在饮食行为干预研究中的应用特点和应用现状,分析运用行为改变理论指导饮食行为干预的注意事项,提出在进行饮食行为干预时应先对可能影响目标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差异,探讨多种理论结合的可能性,通过整合各理论的核心成分建构适合我国或当地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7.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药物分子在体内的过程和命运。作为常规生物样本检测技术的有效补充,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示踪技术如今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其高灵敏性、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使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对近年来放射性标记技术在药物评价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为药物研发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对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与跨节段置钉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3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共收入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记为Ⅰ、Ⅱ组,每组各31例。Ⅰ组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治疗,Ⅱ组患者采用跨节段置钉治疗,比较复位成功率,术后可进行影像学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比较随访期间内固定失效、丢失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升高,第Ⅰ组升高的程度较第Ⅱ组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后,第Ⅰ组患者Cobbs角普遍较第Ⅱ组患者小,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更显著。经术后随访观察发现,第Ⅰ组31例患者中固定无失效,第Ⅱ组患者中有4例失效,出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情况,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Ⅰ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丢失的情况,第Ⅱ组患者中有7例内固定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患者行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治疗的疗效较行跨节段置钉治疗的疗效好,且持续时间长,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9.
1 病例介绍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2岁.因突发会阴部肿痛伴发热3 d,于2005-12-19入院.查体:T 39.3 ℃,P、R和BP均正常,意识清,心、肺及腹检体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10.
史海龙  史永恒  王川  程怡  黄月  刘继平  王斌 《中草药》2021,52(13):3933-3942
目的基于埃博拉病毒跨膜糖蛋白(transmembrane glycoprotein of the Ebola virus,EBOV-GP)的三维空间结构,运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从中国台湾中医药数据库TCM@TAIWAN中寻找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活性分子。方法以EBOV-GP为靶点,采用类药性评估、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 and excretion,ADME)预测等多尺度虚拟筛选策略,从TCM@TAIWAN数据库中挖掘候选药效分子,并分析候选分子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以胺碘酮为阳性对照药物,筛选出4个类药性良好的中药单体ZINC85531496、ZINC85567560、ZINC85592968、ZINC33833122,与EBOV-GP亲和力及相互作用基团均优于胺碘酮。结论采用多种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挖掘EBOV-GP抑制剂,可促进从天然产物化学结构数据库中提取、设计以及实验合成抗埃博拉病毒的药效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