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2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240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54篇
妇产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239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443篇
内科学   236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104篇
特种医学   6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52篇
综合类   891篇
预防医学   181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320篇
  7篇
中国医学   187篇
肿瘤学   274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346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配子体、裂殖子、环状体等多个阶段,先后寄生在多种类型的宿主细胞才完成完整的生命周期。在这些生活史中的不同虫期,疟原虫表现出明显的表型差异;在应对生存环境的改变时,其基因表达能够很精确地做出应对。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无论是这些生命阶段的转换,还是对宿主的适应,疟原虫表观遗传学方面的调控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对疟原虫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疟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对防治疟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非编码RNA编辑等方面介绍目前疟原虫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2.
目的:通过检测牙髓细胞(DPC)体外成牙本质向分化过程中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基因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模式的变化。探讨表观遗传学机制在DPC成牙本质向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外诱导DPC成牙本质向分化,采用Real-time PCR检测DSPP基因表达的改变,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DSPP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改变,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检测DSPP启动子区组蛋白修饰(H3K27me3和H3K4me3)修饰的变化。结果:在DPC诱导分化后,DSPP的表达逐渐增高,伴随着基因启动区甲基化水平的降低,同时与转录激活相关的组蛋白修饰H3K4me3升高,而与转录抑制相关的组蛋白修饰H3K27me3降低。结论:DPC在成牙本质分化过程中DSPP表达的上调与DSPP启动子区域出现开放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模式有关。这提示,表观遗传学调控参与到DPC成牙本质向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3.
吴冬冬  宋鹏  付波  鲁明  赵庆洪  汪宝林 《重庆医学》2016,(36):5121-5125
目的:探讨Hsa‐miR‐149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ISIWebof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关于Hsa‐miR‐149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符合的文献,提取数据以合并OR值和相应的95%置信区间(95%CI)来预测Has‐miRNA‐149基因多态性和消化道肿瘤的关系,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移的评估,应用Sta‐ta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研究包括病例组4424例,对照组5290例。Hsa‐miR‐149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具有相关性(显性模型CT+CCvs.TT:OR=0.915,95%CI:0.840~0.996,P=0.040;杂合子模型CTvs.TT:OR=0.880,95%CI:0.803~0.965,P=0.007)。分层分析发现,CT和CC基因型携带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明显降低(OR=0.834,95%CI:0.715~0.972,P=0.021);亚洲人群里,Hsa‐miR‐149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风险相关(显性遗传模型CT+CCvs.TT:OR=0.894,95%CI:0.818-0.977,P=0.013),但与高加索人群的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Hsa‐miR‐149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密切相关,尤其在亚洲人群中,携带突变基因型CT/CC的个体与携带TT野生基因型相比患消化道肿瘤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84.
目的测定抗癌先导物T-OA在不同pH(110)缓冲溶液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在正辛醇-水/缓冲液体系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了T-OA在不同pH(110)缓冲溶液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浓度,采用摇瓶-HPLC法测定了T-OA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 T-OA在37℃缓冲液中随pH的增高平衡溶解度逐渐增大,最大平衡溶解度为5.10 mg/L;在32 g/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其平衡溶解度提高到706.97 mg/L;T-OA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544.71(Ig Papp=2.74),且随溶液pH的增高逐渐降低。结论 T-OA的水溶性较差,可采用适当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吐温80作为溶出介质,这为今后的剂型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鉴别低、中高级别前列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6月经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证实的5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资料, 平均年龄65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低级别组(Gleason评分≤6分, 20例)和中高级别组(Gleason评分≥7分, 38例)。所有患者均行完善的MRI平扫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 分别测量癌灶的最小ADC值(ADCmin)、平均ADC值(ADCmean)、标准化ADC值(ADCn),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ADCmin、ADCmean、ADCn差异;绘制3种不同ADC值鉴别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获取曲线下面积(AUC), 评估各指标鉴别诊断低级别和中高级别前列腺癌的效能。采用Z检验比较各AUC之间差异。结果低级别组ADCmin、ADCmean、ADCn值分别为(0.734±0.063)×10-3mm2/s、(0.816±0.091)×10-3mm2/s、(0.631±0.037)×10-3mm2/s, 均高于中高级别组(0.646±0.055)×10-3...  相似文献   
86.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到来,衰老及其相关疾病带来的健康问题日益严峻。血管老化包括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机体衰老的一部分。目前科学家对血管老化机制的研究甚少,本文将从血管老化的分子机制和硫化氢的保护作用两个方面入手,综述了血管老化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7.
表观遗传修饰对神经发育、神经干细胞命运决定和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异常的表观遗传修饰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等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异常升高的DNA甲基化修饰抑制了一些修复基因的表达,影响亨廷顿病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H3K27ac和H3K9ac组蛋白修饰增加,影响神经变性;RNA甲基化修饰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两种疾病动物模型中呈现差异化的改变。因此,表观遗传修饰可能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表观遗传修饰参与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及其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利用不同b值和测量位置得到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灌注ADC值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0例肝脏肿瘤进行常规MRI平扫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其中48例肝脏肿瘤同时进行了多期增强扫描。采用表观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s/mm2和1000s/mm2,测量病变整体、边缘及中心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及灌注ADC值,分析不同b值时,各测量参数在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结果肝癌、肝脏转移瘤患者病变区的ADC值分别为(1.04±0.36)×10-3mm2/s、(1.46±0.49)×10-3mm2/s;肝囊肿、肝脏血管瘤患者病变区的ADC值分别为(2.38±0.81)×10-3mm2/s、(1.97±0.63)×10-3mm2/s;b值0s/mm2时,肝脏良恶性肿瘤之间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灌注ADC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值1000s/mm2时,肝脏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区域内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灌注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的测量感兴趣区位置,在病灶边缘与中心之间,恶性肿瘤的灌注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良性肿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特别是高b值及灌注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89.
9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原发性肌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61例原发性肌骨肿瘤患者,术前行磁共振常规及DWI检查,DWI选取SE-EPI序列,b值取0、700s/mm2,在T1WI增强横轴位图像上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ADC、肿瘤整体ADC及邻近正常横纹肌ADC值,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间ADC值差异.结果 良性肿瘤34例,恶性肿瘤27例:①良、恶性组肿瘤DWI图像信号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正常横纹肌、良恶性组实质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65 ±0.76) ×10-3、(1.58±0.82)×10-3、(1.28±0.32) ×10-3 mm2·s-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687,P>0.05);良恶性组整体ADC值分别为:(1.58 ±0.74)×10-3 mm2·s-1、(1.35 ±0.39) ×10-3mm2·s-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05);③9例富含粘液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2.32 ±0.19)×10-3mm2·s-1,52例其他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1.36±0.37) ×10-3 mm2·s-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04,P<0.05).结论 无论是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还是整体ADC值皆不能直接用于肌骨系统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较高ADC值(大于2.0 ×10-3 mm2·s-1)对诊断富含粘液基质类型的肌骨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