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91篇
  免费   4351篇
  国内免费   4861篇
耳鼻咽喉   418篇
儿科学   1082篇
妇产科学   729篇
基础医学   5325篇
口腔科学   823篇
临床医学   13771篇
内科学   9660篇
皮肤病学   662篇
神经病学   2071篇
特种医学   18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58篇
外科学   3334篇
综合类   27300篇
预防医学   7453篇
眼科学   650篇
药学   14958篇
  91篇
中国医学   7000篇
肿瘤学   2310篇
  2024年   495篇
  2023年   1707篇
  2022年   2011篇
  2021年   2125篇
  2020年   1742篇
  2019年   2005篇
  2018年   1040篇
  2017年   1748篇
  2016年   1928篇
  2015年   2357篇
  2014年   3471篇
  2013年   3665篇
  2012年   4902篇
  2011年   5632篇
  2010年   5171篇
  2009年   5415篇
  2008年   6037篇
  2007年   5428篇
  2006年   5260篇
  2005年   5674篇
  2004年   4624篇
  2003年   4219篇
  2002年   3445篇
  2001年   3007篇
  2000年   2227篇
  1999年   2025篇
  1998年   1878篇
  1997年   1620篇
  1996年   1552篇
  1995年   1476篇
  1994年   1192篇
  1993年   900篇
  1992年   762篇
  1991年   761篇
  1990年   615篇
  1989年   619篇
  1988年   272篇
  1987年   178篇
  1986年   160篇
  1985年   77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23.
24.
《中国药房》2019,(4):518-522
目的:分离、鉴定黄皮种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并研究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方法:采用柱层析、反相硅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黄皮种子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氢谱(1H-NMR)、碳谱(13C-NMR)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以阿卡波糖、阿维菌素为阳性对照,采用对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和贝曼漏斗法分别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考察。结果:从黄皮种子中共分离鉴定出7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为7-羟基香豆素(Ⅰ)、黄皮呋喃香豆精(Ⅱ)、Lansiumarin-C(Ⅲ)、Claucoumarin A(Ⅳ)、ClausenalansiminA(Ⅴ)、(E,E)-8-(7-羟基-3,7-二甲基-2,5-二烯基)补骨脂(Ⅵ)、Dihydroindicolactone(Ⅶ)。在质量浓度为0.25 mg/mL时,化合物Ⅰ、Ⅲ、Ⅴ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32.4±1.9)%、(37.1±6.0)%、(39.5±1.1)%;在质量浓度为2.5 mg/mL时,化合物Ⅰ、Ⅳ的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0.5%、47.9%。结论:香豆素类化合物Ⅰ、Ⅲ、Ⅴ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Ⅰ、Ⅳ具有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Ⅲ、Ⅴ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Ⅳ的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均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5.
《中国医药科学》2019,(22):284-287
目的探讨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抗-HIV筛查与确证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7月本中心进行无偿献血的1 071 489例志愿者的血液样本为实验材料,先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血液样本进行抗-HIV检查,使用ELISA试剂盒对样本进行检验,如有试剂显示为阳性则将此样本记录为筛查结果为抗-HIV为阳性的样本,再使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法)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样本进行确证。结果在1 071 489份样本中有266份样本被初次筛选为抗-HIV阳性,通过确认检查其中有250例确认为抗-HIV阳性,筛查为抗-HIV阳性的概率为0.025%(266/1 071 489),确证为抗-HIV阳性的概率为0.023%(250/1 071 489)。这250例HIV感染者对自己的感染情况未知,后续调查分析这250例感染者中有174例为异性传播,76例为同性传播。结论血站应该建立完善的抗-HIV筛查与确证机制,提高筛选的准确率,提高血液的质量,加强对公众的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力度,增加民众对艾滋病的检查意识。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应用于绝经后妇女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体检及门诊纳入的400例绝经后妇女,并自愿进行TCT与HPV检测,将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TCT检测在绝经后妇女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TCT检测结果发现,正常与炎症组采取HPV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其他组(P 0.05)。我院经过病理检验,显示CIN I级及以上共37例,TCT与HPV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TCT及HPV(P 0.05)。结论 TCT检测在绝经后妇女宫颈癌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若能够联合HPV效果更好,提高检测结果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避免漏诊误诊,为治疗及预后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鼻咽癌中的表达与鼻咽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肿瘤血管生成与鼻咽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iNOS的表达与鼻咽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非生物素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并根据CD34相关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结果鼻咽癌组织中MVD显著高于慢性鼻咽炎组织(27.7±8.88 vs 9±3.1,P<0.05)。MVD与年龄、性别无关,临床分期Ⅲ、Ⅳ期组的MVD显著高于Ⅰ、Ⅱ期组(30.7±4.7 vs 22.2±7.5,P<0.05)。淋巴转移组MVD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29.6±4.8 vs 20.5±4.8,P<0.05)。iNOS在鼻咽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6.25%,iNOS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临床分期Ⅲ、Ⅳ期组iNOS的阳性表达率为70.97%,显著高于Ⅰ、Ⅱ期组29.41%(P<0.05)。淋巴转移组iNOS的阳性表达率为65.79%,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20.00%(P<0.05)。iNOS阳性表达组的MVD显著高于iNOS阴性表达组(30.0±5.4 vs 24.0±6.0,P<0.05)。结论血管生成及iNOS的表达与鼻咽癌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iNOS表达促进了鼻咽癌血管生成及颈淋巴结的转移。测定MVD及iNOS的表达有助于判断鼻咽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8.
入院后诊疗经过:患儿考虑诊断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贫血(中度),予禁食、补液、奥美拉唑抑酸、卡络磺钠联合蛇毒血凝酶静脉止血及红细胞悬液输注纠正贫血等处理。鉴于患儿反复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既往胃镜检查提示正常上消化道黏膜,故定位考虑中下消化道出血,重点警惕美克尔憩室?消化道血管畸形?高位结肠息肉?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疗效。方法选取140例TN患者随机分为MVD组和PBC组各70例。对比2组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分析治疗前后2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差异。结果 PBC组中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MVD组(P0.05)。PBC组术后即刻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MVD组(P0.05),而2组术后3个月、术后1 a疼痛缓解情况及术后1 a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术后面部麻木、咀嚼无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MVD组(P0.05);术后6 h,PBC组患者血清NE、Cor、MPO水平均低于MVD组(P0.05)。结论 MVD和PMC术治疗TN的远期疗效均较好,且复发率低;MV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小于PMC,但PMC手术应激刺激低于MVD,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并分析应用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结核潜伏感染(LTBI)状况。方法将我院工龄超过1年的201名护理人员,其中内科、外科、辅助科室分别为82,85,34名。均予以外周血T-SPOT.TB检测,分析LTBI状况。结果所有受检人员中共有50名T-SPOT.TB检测结果为阳性,总潜伏率为26.37%;工作年限不足3年与工作年限≥3年的受检人员T-SPOT.TB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00%与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后者阳性检出率明显更高(P<0.05);不同科室中,工作年限≥3年者其阳性检出率均较工作<3年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POT.TB检测技术作为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筛查结核病,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快速、准确地诊断结核病感染,对控制传染源、降低感染率与提升检出率均具重要意义,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结核病的重要检测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