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4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52篇 |
临床医学 | 90篇 |
内科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9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163篇 |
预防医学 | 114篇 |
药学 | 5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4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对住院男精神病人的自伤自杀行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于我院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间收治的住院男精神病人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n=31)与护理组(n=31).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流程完成护理,护理组按患者个体情况来完成护理.统计两组患者发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原...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流行病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 10 3例抑郁症自杀行为先证者和 10 3例对照的亲属资料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 4 2 7%的先证者的Ⅰ级亲属有自杀行为 ;Ⅰ级亲属、Ⅱ级亲属发生率依次为 4 5 6 %、1 6 0 % ,显著高于对照组Ⅰ级亲属发生率 0 2 6 4 % (P <0 0 1) ,其OR值及95 %可信区间分别为 18 0 7(4 33~ 75 4 0 )、6 16 (1 4 3~ 2 6 6 3) ,且Ⅰ级亲属自杀行为发生率 >Ⅱ级亲属 >Ⅲ级亲属>群体自杀行为发生率。采用Li mantel Gart法得分离比及 95 %可信区间为 0 12 88(0 0 991~ 0 15 85 )。多基因阈值模型估计 ,抑郁症自杀行为先证者Ⅰ、Ⅱ、Ⅲ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 71 5 2± 11 0 2 %、4 1 92± 11 81%、31 0 9±13 2 9% ,三者加权平均遗传度为 4 9 38± 3 99%。结论 抑郁症自杀行为具有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遗传因素在决定抑郁症自杀行为的易患性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我院住院期间出现自杀行为的26例精神障碍病人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自杀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昆明市居民自杀问题的检出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按照分层容量比例概率随机抽样法,以昆明市≥15岁5033人为调查对象。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检查2.1版(Composite InternationalDiagnostic Interview-version2.1,CIDI-2.1)回答后进行自杀相关问题调查,并分析人口学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调查5033人中有自杀意念者占5.89%(95%CI,5.24%~6.54%),计划自杀1.71%(95%CI,1.35%~2.06%),曾有过自杀行为者0.76%(95%CI,0.52%~1.00%)。女性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男性(7.50%vs.4.15%,2.65%vs.0.84%,1.32%vs.0.24%;均P0.001)。城镇居民更易出现自杀意念(6.27%vs.3.42%;P0.001);离婚、分居、丧偶、受教育程度低者更易出现自杀计划(P0.05)。各年龄段、汉族和少数民族自杀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有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情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者多易出现自杀相关行为。结论:昆明市居民中自杀问题突出,患有几类精神障碍是发生自杀问题的危险因素,应针对自杀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感觉诱发电位(SEP)变化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国产脑诱发电位仪,记录了48例抑郁症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者的SEP。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均出现P2主成分波幅降低(正常对照组(6.1±2.5)μV,自杀史阳性组(2.7±1.9)μV,自杀史阴性组(3.8±2.7)μV,P0.01)。(2)抑郁症患者的SEP改变主要与有无自杀行为史可能相关。结论:自杀行为相关的生物学指标与SEP的关系有待下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的倾向的比例分别是16.4%、14.2%、14.8%。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全世界青少年自杀率呈增长趋势,这引起了全社会及家庭的普遍关注。近期我国原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自杀高发国家,每年约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即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自杀年龄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自杀成了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青少年自杀心理,预防自杀行为,是心理学界十分关注的严峻社会问题,也是目前全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抑郁情绪和自杀行为的系统化心理干预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系统化心理干预对降低住院患者抑郁情绪与自杀行为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心理测量对300例住院患者进行较系统的早期识别抑郁情绪和心理危机,早期报告、及时心理疏导。结果 119例(39.67%)住院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患者在医院自杀率由2006年20.7/10万降至2009年零发生。结论系统化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有自杀行为者的病程以4-7年居多;住院次数为2-4次为多;病态心理活动以妄想,情绪抑郁,思想障碍和幻觉为常见,自杀多段以自缢,坠楼,过量服药为主,造成自杀的环境因素多种的,主要以家庭矛盾,婚恋,人际关系等为主。 相似文献
19.
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105例抑郁症自杀行为者与137例无自杀行为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有自杀行为者在病前有不良生活事件及具有早醒、焦虑、绝望、自责自罪和妄想者较无自杀组多见,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具有上述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潜在自杀的危险性,应引起社会、家庭和精神病学界的重视,以尽早发现、治疗并采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现况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7335例在校学生,包括初中生2695名、高中生3937名、大学生703名。采用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人口学资料、最近12个月内的自杀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样本的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4.3%,自杀计划的检出率为6.9%,自杀行为的检出率为2.1%,多次自杀行为的检出率为1.0%。自杀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年级越低(OR=0.92)、求助行为越少(OR=0.62)、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OR=1.15)、孤独感越多(OR=1.41)、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1.40),自杀意念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求助行为越少(OR=0.67)、孤独感越多(OR=1.21)、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1.49),自杀计划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不安全感(OR=1.16)、失眠(OR=1.33)、抑郁情绪(OR=2.30)、自我伤害行为(OR=2.45)越多,自杀行为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年级越高(OR=1.28),抑郁情绪(OR=3.78)、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2.53),多次自杀行为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杭州市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检出率较高,青少年自杀问题可能与孤独、不安全感、抑郁等负面情绪以及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和缺少社会支持等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