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12篇
  免费   1001篇
  国内免费   170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111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4183篇
内科学   485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82篇
特种医学   12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7783篇
综合类   7581篇
预防医学   1170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394篇
  100篇
中国医学   4531篇
肿瘤学   183篇
  2024年   299篇
  2023年   812篇
  2022年   909篇
  2021年   1122篇
  2020年   829篇
  2019年   767篇
  2018年   331篇
  2017年   627篇
  2016年   721篇
  2015年   915篇
  2014年   1441篇
  2013年   1470篇
  2012年   1817篇
  2011年   1960篇
  2010年   1827篇
  2009年   1752篇
  2008年   1614篇
  2007年   1531篇
  2006年   1291篇
  2005年   1330篇
  2004年   1255篇
  2003年   1085篇
  2002年   823篇
  2001年   662篇
  2000年   558篇
  1999年   627篇
  1998年   616篇
  1997年   551篇
  1996年   432篇
  1995年   339篇
  1994年   296篇
  1993年   167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 :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HDDS患者,滑脱节段均为L5,年龄14.9±5.9岁(9~35岁)。均行减压、部分复位或完全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随访42.5±33.1个月(3~120个月)。依据术后末次随访时的Dubousset腰骶角(Dubousset lumbosacral angle,Dub-LSA)将患者分为70°(7例)、70°~79.9°(8例)、80°~89.9°(4例)及≥90°(16例)四组,依据末次随访时滑脱的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Ⅲ度及以上(5例)、Ⅱ度(6例)、Ⅰ度以内(24例)三组,分别对比各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结果:滑脱率术前为(66.7±22.5)%(35%~100%),末次随访时为(18.9±20.9)%(0%~72%);DubLSA术前为61.9°±14.7°,末次随访时82.1°±17.3°。末次随访时Dub-LSA越大、滑脱程度越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较术前改善越明显;直至Dub-LSA≥90°和滑移程度在Ⅰ度以内时,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均有显著性改善,由后倾型骨盆转变为平衡型骨盆的比例显著增加。Dub-LSA≥90°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6.4°±6.5°与27.2°±4.9°(P0.001)、SS分别为33.5°±9.1°与42.1°±9.3°(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16)与43.8%(7/16)(P=0.007),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滑脱程度在Ⅰ度以内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8.9°±8.6°与30.6°±7.4°(P0.001)、SS分别为31.4°±11.5°与41.2°±8.7°(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24)与29.2%(7/24)(P=0.009),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将HDDS患者的Dub-LSA复位至≥90°和将滑移复位至Ⅰ度以内能够显著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且能够将部分(43.8%)后倾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  相似文献   
992.
目的:通过观察内热针对腰椎退行性病变大鼠椎间盘组织分泌型糖蛋白(Wnt1)、轴蛋白(Axin)及β-链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探讨内热针对腰椎退行性病变大鼠纤维环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un等造模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内热针组、针刺组,每组10只,除了正常组大鼠外,余均进行造模。选取双侧大肠俞进行内热针及针刺治疗。采用Western-bolt法检测大鼠椎间盘组织Wnt1、Axin及β-catenin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内热针组和针刺组Wnt1和β-catenin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内热针组大鼠纤维环Axin表达显著增加(P<0.05),针刺组Axin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热针能下调腰椎退行性病变大鼠纤维环中Wnt1和β-catenin的表达,上调Axin的表达,这表示该机制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并发血管损伤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5家医院接受OLIF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23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79例,女156例;年龄32~83(61.9±13.5)岁。7例出现血管损伤,其中4例节段血管损伤,1例左髂总动脉损伤,1例左髂总静脉损伤,1例卵巢静脉损伤。结果:失访5例(单纯OLIF 2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3例),其余获得随访,时间6~36(15.6±7.5)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7±2.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8)分(t=7.21,P=0.033);ODI指数由术前的(36.5±7.7)%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9.4±3.6)%(t=8.11,P=0.025)。结论:斜外侧腰椎融合技术为微创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在其广泛应用的同时尚存在并发血管损伤的风险。术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要谨慎细致操作,才能有效预防血管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固定融合术相邻节段椎间孔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84例的影像资料。评价腰椎复位与融合情况,并对手术节段的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的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 PLIF术后完全复位48例,复位程度100%;部分复位36例,复位程度平均为(47.12±12.84)%。随访时间6~36月,平均(12.07±8.70)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T显示椎体间融合率100.00%,未发现椎间融合器沉降、移位,无严重术后并发症需二次手术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左右两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均较术后1周时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的节段前凸角由术前的(14.01±7.20)°增加至术后的(17.77±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以恢复节段前凸角,增大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孔径及面积。  相似文献   
995.
1例腰椎嗜铬细胞瘤手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嗜铬细胞瘤来源于神经嵴 ,多发生于腺髓质或全身从颅底至盆腔交感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1] 。手术是目前治疗嗜铬细胞瘤惟一有效的方法 ,但危险性很大[2 ] 。为此 ,加强手术期的整体护理 ,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后并发症非常重要。现将 1例腰椎嗜铬细胞瘤手术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38岁 ,体重 35 .5kg。于 1981年 ( 18岁时 )无诱因出现头痛、头晕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 ,发现血压高 ,为阵发性 ,经检查诊断为“膀胱嗜铬细胞瘤” ,同年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 ,术后临床症状消失 ,血压正常。 2 0 0 1年 1月再次出…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节段撞击能量与几何参数、几何参数变化与生物力学的相互关系,为评判脊柱损伤程度及稳定性变化提供相应的客观标准,为治疗中采取适宜的生物力学方法提供确切的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 对18例新鲜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进行不同能量的撞击,复制成不同损伤程度的L1椎体爆裂骨折模型。结合脊柱三维稳定性测试,进行椎体几何参数及生物力学分析。结果 低能量撞击使节段出现结构“松驰”的现象,椎体几何参数仅角度参数部分出现变化(P<0.05),表明椎间松驰、椎体无明显破坏。中、高能量撞击使椎体几何参数发生明显变化,中能量组后伸位时前椎体高(AVH)、畸形率(DR)可基本恢复正常,而后椎体高(PVH)和椎体直径(VD)不能恢复正常(P<0.05);高能量组AVH和DR后伸时也可恢复到正常,然而,PVH和VD与正常相差更加明显(P<0.01)。牵伸作用后,中、高能量组除VD外,其余线性和角度参数都能基本恢复至正常,表明牵伸能使椎体得到较好复位。结论 AVH、DR和角度参数可作为判断脊柱稳定性的指标;而PVH、后单位高(PUH)不到正常的85%时,预示着损伤节段结构的严重破坏,为重度爆裂粉碎骨折。牵伸力是满足椎体几何参数恢复的有效生物力学方法。重度爆裂骨折的后伸复位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通过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实验中心进行。取成年Wistar大鼠7只,经腹腔麻醉后,20g/L荧光素快蓝1μL注入右侧第2腰神经后支。动物存活40h后,麻醉同上,10g/L荧光素核黄2μL注入L5~6间盘右后侧壁。动物存活8h,取双侧L1~6脊神经节,观察右侧L2脊神经节内荧光素双标细胞;在有荧光素双标细胞的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7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腰椎脊神经节荧光素逆行双标法结果:在右侧L1,L2脊神经节内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右侧腰L1,L2内快蓝/核黄双标细胞占标记细胞总量分别为2.13%及3.41%。②荧光双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部分荧光素双标细胞含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结论: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由腰椎间盘病变引起的,经交感神经传递的,主要累及L1,L2腰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区域(下腰部)的牵涉痛。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腰椎横突骨折及其并发伤的CT表现类型。方法 对83例腰椎横突骨折及其并发伤的盯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例共计163个横突骨折,其中横形骨折(Ⅰ型)65个,斜形骨折(Ⅱ型)60个,撕脱性骨折(Ⅲ型)38个。并发腹部脏器伤36例(43.1%),下胸部伤25例(30.1%),腰1、2椎横突骨折与下胸部并发伤具有相关性(P〈O.005)。结论 在CT上腰椎横突骨折可分为横形、斜形及撕脱性三种类型,腰椎横突骨折是胸腹脏器并发伤的重要提示性征象之一。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研制的腰椎后凸矫形机械手治疗腰突症所致腰椎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07年5月我们将382例腰突症伴腰椎后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92例,采用腰椎牵引腰椎后凸矫形机械手下压腰椎后凸部位治疗,对照组190例以腰椎牵引时用足跟踩腰椎后凸部位治疗,对腰椎后凸顶点到理想的腰椎生理性曲度进行了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及检验资料无差异,经过治疗两组的优良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凸矫形机械手为治疗腰椎后凸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操作方便,作用力集中,效果好,安全性高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腰椎后凸矫形器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神经生化减压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神经丛定位刺激器在腰椎间孔进行骨肽注射。结果 50例患者经过上述方法治疗后,疗效满意,优良率90.2%。结论 生化压迫是腰突症致神经根损伤变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