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89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29篇
  2篇
中国医学   127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探讨了中医“气”的物质基础 ,比较了“经络”走向与人体空腔、肌内形态的对应关系 ,分析了穴位的结构与功能。认为“气”是以光子形态存在的能量 ,“经络”是由人体空腔与肌肉腱膜间空隙构成的有利于光子态“气”的传输的能量通道 ,并据此提出了针灸与按摩的作用机制 ,认为“气”与“经络”是人体各器官、功能组织相互联系的媒介与通道。它将构成宏观生命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932.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运动和胃动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和胃动素含量的影响及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规律.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即四白组、梁门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和模型组.运用消化道腔外电桥式应力传感器记录法,观察胃运动的变化,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胃动素的含量.结果:造模前,四白穴组和足三里穴组电针后,振幅指数显著升高,与针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造模后,四白穴组电针后,振幅指数显著升高,与针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电针各组穴位对收缩波数目百分率和胃动素的影响,针前针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电针足阳明经四白、足三里穴,可使家兔胃运动振幅指数升高,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33.
经脉的穴组和组合穴是指在同一条经脉上的1~3寸之间分布的2~3个神经、血管、肌肉相同,主治功能相似的穴位,胸腹背部的同结段腧穴亦有类似分布.通过对经脉的某一段或某一局部邻近腧穴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把此类腧穴定为穴组和组合穴,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穴位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34.
吴斌  魏建子 《中医药学刊》2004,22(5):816-817
“神”字在中医中应用很广,涉及到的含义颇多.如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内在规律、人体内生命活动的主宰、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如五脏之中“心”有“藏神”的功能,这里“神”的含义侧重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的“神”字,则更侧重于“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这样一层  相似文献   
935.
百会穴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百会"穴为督脉经上的常用穴位,在<灵枢@骨空>称"巅上",到晋代<甲乙经>始定名为百会.几千年来广泛用于临床,笔者经多年的应用,尤其对脑源性疾病的治疗,皆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故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936.
劳宫善于清心胃之火,又为十三鬼穴之一.对于心火内盛、心神被扰、胃火旺盛、浊气上攻所致的病证,劳宫可清泻火热,开窍醒神,故历代医家将劳宫的主治证均放在神志病、心、胃热疾方面,为临床常用穴和特效穴.为了对劳宫穴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更好地将其用于临床,对有关该穴的文献资料及现代应用情况进行整理,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37.
耳穴针刺结合背腧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8月 ,在门诊用单侧和双侧耳穴针刺结合背腧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 6 0例 ,不同取穴方法的疗效有差异。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单侧取穴组 ,乙组为双侧取穴组。甲组取单侧耳穴面颊区、耳尖、内分泌、皮脂下、肾上腺 ,配单侧背俞穴肝俞、膈俞。乙组取穴同甲组 ,用双侧。若伴月经失调 ,加耳穴子宫。耳穴常规消毒 ,取0 35mm× 13mm针 ,针刺耳穴 ,留针 30min ;肝俞、膈俞常规消毒 ,三棱针点刺放血 ,加拔火罐 10min ,隔日 1次。甲组左右两侧交替使用 ,乙组每次双侧均用。 10次为 1疗程 ,而后停止针刺 ,评…  相似文献   
938.
陈峰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8):323-325
穴性 ,即是腧穴的特性 ,包括穴位的性质、功能与作用。《灵枢·本输》曰 :“凡刺之道 ,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络脉之所别处 ,五输之所留 ,六腑之所与合 ,四时之所出入 ,五脏之所溜处 ,阔数之度 ,浅深之状 ,高下所至。”就明确指出了针刺必须了解腧穴穴性的重要性。在《内经》中有大量有关腧穴穴性的论述 ,是研究腧穴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归纳如下。1 以脏腑学说论穴性脏腑学说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组织之间 ,包括与经脉上的经气会聚之处的穴位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内经》中就论述一些穴位与脏腑有着特殊的…  相似文献   
939.
中脘(Zhong wan) 归经穴属任脉;交会穴之一,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 定位上腹部,脐中线直上4寸。 取法仰卧,在剑突顶端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相似文献   
940.
中极(Zhong ji) 归经穴属任脉,为膀胱之募穴;交会穴之一,为任脉、足三阴经的交会穴。 定位腹部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 取法仰卧,在肚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上4/5与下1/5的交点处取穴。 刺法直刺0.8~1.2寸;斜刺1.5~2.5寸;灸法;电针;穴位注射。 主治1、遗尿、尿失禁A、毫针刺法,用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