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1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88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29篇
  2篇
中国医学   124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61.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区红外敏感穴位及其反映病症效应的科学性。方法:以位于右季肋区的经穴、非经非穴和左季肋区对称的经穴、非经非穴为测温点,以体表红外相对温度(经穴温度/同侧腋下温度)为指标,以左右温度不对称变化为判断标准,通过HBV感染与健康自愿者、慢乙肝与肝硬化的组内左右同名测温点配对T检验,组间同侧同名测温点ROC曲线分析,探讨肝区内测温点与肝脏疾病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①慢性HBV感染患者所有测温点相对温度均高于健康自愿者,肝区的日月、步廊和对侧期门内呈不对称性病理高温;②肝硬化所有测温点相对温度均低于慢乙肝,肝区期门、期门内呈不对称性病理高温。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区的期门、日月、步廊、期门内体表红外温度变化与肝脏病变及病情相关,具有反应病症的效应。  相似文献   
862.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针灸学上相关的研究进展,从理论、科研以及临床等各个方面对运用现状进行综述。结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认为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络腧穴的现代化研究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63.
随机对照试验是循证医学研究中的一级证据,在针灸疗效评价的对照试验中,合理的对照方法是得到可靠研究结果的方法学保证。国外针刺随机对照研究中,多采用针刺临近非穴安慰对照法,一些试验得出了"安慰针刺与治疗针刺疗效无差异"的结论。分别从腧穴为应天气而动的立体结构、腧穴为脏腑经络病变的反应点、腧穴在体表有征可循及腧穴的体表面积动态可变4个方面对腧穴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临近非穴对照法并非恰当的安慰针刺对照法。  相似文献   
864.
腧穴研究是针灸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2年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针灸类期刊目录中记载的腧穴内容文献主要涉及5个方面:穴位应用方法探讨、穴位主治研究、选穴配伍思路研究、解剖结构分析、穴位特异性研究。多数文献侧重于穴位解剖结构研究,腧穴与非穴或某穴与它穴表现的各种特性的研究。腧穴解剖结构研究初步表明,穴位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穿经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道和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在身体中轴的浅出交汇部位。腧穴特性研究运用多学科领域技术,揭示了腧穴特性现象。  相似文献   
865.
从经络腧穴角度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的理论基础,指出针灸治疗该病主要以脏腑经络辨证为基础,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腧穴起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可改善小腹、盆腔、腰骶部局部血供及循环,缓解或消除疼痛;而且临床研究文献报道针灸或针灸结合其他疗法治疗CPP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与手术及药物治疗相比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66.
目的研究中频电腧穴刺激对腹部肿瘤所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胆碱酯酶(CHE)的影响。方法 56例符合条件的腹部肿瘤所致不全性肠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仅给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中频电腧穴刺激。7 d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对两组血清ALB、PAB、RBP、CHE检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LB、PAB、RBP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好转(P0.05),CHE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PAB、RBP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好转(P0.05),ALB、CHE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ALB、PAB、RBP较对照组治疗后好转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CH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电腧穴刺激能增加内科基础治疗的腹部肿瘤所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程度,但该方法短期内难以改变腹部肿瘤所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67.
妇产科学作为临床主要学科之一,是女性独有的也是最常见的病症。伴随二胎时代的到来,产妇日益剧增,妇科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影响妇女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现代医学仍存在一些陈旧的治疗方法,呈现疗效欠佳、费用高昂、副作用大等弊端。2006年针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携带便捷,材质环保,无副作用,经济安全等明显优势,在医院、诊所及百姓中间日益普及,并且在妇产科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文章主要从临床和实验两个方面来阐述针灸在妇产科疾病中的治疗进展,归纳常用的特效经验要穴。  相似文献   
868.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灸治疗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22例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的消敏饱和灸量组和常规灸量组,每组61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最强的2~3个穴位上实施艾条温和灸,饱和灸量组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常规灸量组每穴灸15 min,两组每日治疗2次,共治疗7天,7天一个疗程,7天后每日一次,共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临床效果。结果饱和灸量组治疗后愈显率为93.44%,优于常规灸量组77.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01);饱和灸量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常规灸量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 <0.01)。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灸量艾灸治疗。  相似文献   
869.
田开宇 《中国针灸》2022,(5):520-522
<正>腧穴定位法是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腧穴的准确定位既能保证针灸临床的疗效,亦可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言:“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备急千金要方》亦载:“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人民卫生出版社(简称“人卫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简称“中医社”)的现行最新版全国规划教材《针灸学》[1-2]中腧穴定位法均是按照体表解剖标志、骨度折量、  相似文献   
870.
齐彦春 《护理研究》2012,26(27):2518
中医针灸治疗是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手段,其方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具,刺人人体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而施针后局部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又称"得气"是判断治疗效果的关键(针刺部位的经气感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