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25篇
  免费   2011篇
  国内免费   826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85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156篇
内科学   5849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7783篇
特种医学   12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60篇
综合类   18568篇
预防医学   3023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1428篇
  170篇
中国医学   6563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367篇
  2023年   1535篇
  2022年   1390篇
  2021年   1964篇
  2020年   1915篇
  2019年   2330篇
  2018年   916篇
  2017年   2192篇
  2016年   2178篇
  2015年   2506篇
  2014年   4152篇
  2013年   3873篇
  2012年   4765篇
  2011年   4943篇
  2010年   4548篇
  2009年   3957篇
  2008年   3706篇
  2007年   3333篇
  2006年   2770篇
  2005年   2740篇
  2004年   2401篇
  2003年   2126篇
  2002年   1741篇
  2001年   1474篇
  2000年   733篇
  1999年   388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球—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V-APCO2)及乳酸差(V-ALac)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017年2月20日—2018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ICU的46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ICU后0、24、48、72h抽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血,测定二氧化碳分压值及乳酸值,计算出V-APCO_2及V-ALac,根据短期预后将上述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观察两组患者V-APCO_2及V-ALac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的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ICU时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经计算得出V-APCO_2及V-ALac的数值各184个,其中V-APCO_2最低值为2mmHg (1mmHg=0. 133kPa),最高值为12mmHg,均值为6. 14mmHg; V-ALac最低值为-0. 2mmol/L,最高值为1. 2mmol/L,均值为0. 34mmol/L。(3)根据患者短期预后绘制V-APCO_2及V-ALac的ROC曲线:V-APCO_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902±0. 022,95%可信区间(CI)为0. 859~0. 944,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6. 5mmHg,在此截点的敏感度81. 9%,特异度82. 4%。V-A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33±0. 030,95%可信区间(CI)为0. 774~0. 891,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0. 35mmol/L,在此截点的敏感度74. 1%,特异度76. 5%。(4)入ICU后0h两组患者的V-APCO_2、V-ALac无明显差异(P>0. 05)。(5)入ICU后24、48、72h的V-APCO_2及V-ALac好转组逐渐减少,恶化组逐渐增大,而且两组同时间的V-APCO_2、V-ALac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V-APCO_2、V-ALac可较可靠地反映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代谢状况,对预测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研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将我院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平均分组,为参照组(n=30例)与实验组(n=30例),将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患者作为参照组,将实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疗法患者作为实验组,观察对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Barthel指数、NIHSS评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参照组数据进行对比P <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疗法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74.
75.
76.
目的 探讨血清趋化因子CXC配体16(CXCL16)、热休克蛋白70(HSP70)、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病情变化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11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为脑梗组,单纯高血压患者11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水平及一般生化资料;按照脑梗死病灶大小、NIHSS评分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及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并进行分析。结果脑梗组血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高于对照组(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血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呈递增趋势,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血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呈递增趋势,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较单纯高血压患者显著升高,并与脑梗死病灶大小、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7.
谭钦峰 《北方药学》2016,(12):146-147
目的:对脑梗死后存在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运用尼麦角林和茴拉西坦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存在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尼麦角林治疗,对照组采用茴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MMSE评分、ADL评分及TCD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MMSE评分、ADL评分、LMCA、RMCA、LACA、RACA分别为(26.8±2.5)分、(44.7±20.3)分、(81.04±10.25)cm/s、(88.42±11.37)cm/s、(57.84±8.65)cm/s、(62.34±8.77)cm/s,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茴拉西坦,尼麦角林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MMSE评分、ADL评分、LMCA、RMCA、LACA、RACA,疗效显著,安全性与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8.
【病例】男,68岁。因反复大量右侧鼻出血3天急诊入院。入院前1小时右鼻猛烈出血,经前、后鼻孔填塞后暂止。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体检:血压150/90mmHg。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血象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报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左前分支阻滞。[底检查有动脉硬化表现。入院后给予输液、输血、抗生素、降压和止血药。虽经反复前、后鼻孔填塞,仍每日出血1~3次,每次10~100ml不等,血压降至110/75mmHg,血红蛋白降至60g/L。因出血难以控制,于是经右股动脉插管,行右颌内动脉超选择性栓塞。由于动脉硬化,术中曾多次自股动脉插…  相似文献   
79.
吕安民 《家庭护士》2006,(4S):29-29
人体内的血管犹如住宅中的自来水管道一样.用的时间长了.管内壁就会“结垢,生锈”。冠心精、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均与血管“结垢,生锈”有关。如果能够及时了解自己血管的状况.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就可有效地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0.
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梗死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0世纪80年代初Chaise等报道了用纤维蛋白溶解剂,经动脉内灌注治疗因手术所致的血栓形成,随后超选择动脉内局部溶栓,方逐渐推广应用于脑血管病治疗领域。超选择动脉内局部溶栓,即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后,将导管插至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的分支动脉,直接将药物注人血栓所在的动脉或直接注人血栓处,达到较准确选择性溶栓目的。与静脉给药相比,理论上局部动脉内溶栓采用较少剂量的溶栓药,即可使阻塞血管更快、更完全的再通;但不利因素有动脉内插管过程可能会延误治疗时间,同时颅内动脉插管也有一定的风险。作者就超选择动脉内局部溶栓的可能性与治疗效果等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