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75篇
  免费   2186篇
  国内免费   916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162篇
妇产科学   60篇
基础医学   931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0134篇
内科学   6155篇
皮肤病学   58篇
神经病学   7889篇
特种医学   1376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625篇
综合类   20550篇
预防医学   3751篇
眼科学   36篇
药学   12360篇
  212篇
中国医学   9600篇
肿瘤学   36篇
  2024年   415篇
  2023年   1633篇
  2022年   2132篇
  2021年   2392篇
  2020年   2029篇
  2019年   2477篇
  2018年   966篇
  2017年   2306篇
  2016年   2288篇
  2015年   2652篇
  2014年   4493篇
  2013年   4182篇
  2012年   5197篇
  2011年   5367篇
  2010年   4973篇
  2009年   4369篇
  2008年   4270篇
  2007年   3752篇
  2006年   3173篇
  2005年   3294篇
  2004年   2798篇
  2003年   2441篇
  2002年   1972篇
  2001年   1682篇
  2000年   904篇
  1999年   565篇
  1998年   258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72小时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昼夜节律呈杓型组(54例)与昼夜节律呈非杓型组(66例)。观察患者入院及发病30天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4.5±7.7)分、(14.5±7.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入院30天时,分别为(10.1±4.1)分、(12.3±3.6)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较杓型组差。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脑梗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62.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梗死是发病率较高、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疾病之一,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其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而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4]。近年来许多新的炎症指标不断应用于临床,但用来预测和诊断脑梗死都未能收到满意的效果[5]。近年来,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ion,hs-CRP)作为慢性炎症一种标志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实验分析hs-CRP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对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指标与常用血脂指…  相似文献   
963.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方法:对108例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8h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4h总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等参数;且对所有患者进行连续7d的血压测量。结果: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尤其在发病48h内)血压处于较高水平,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89%的患者血压两周内降至正常或发病前水平。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存在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降压药物的使用应该慎重。  相似文献   
964.
脑梗死大鼠原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原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方法运用BrdU标记法检测脑局灶梗死大鼠侧脑室下区(SVZ)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区(SGZ)原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运用荧光双标法检测其分化的细胞表型。结果SVZ BrdU 细胞数量于脑梗死后1 d开始升高(P<0.01),而SGZ BrdU 细胞则于梗死后4 d开始升高。SVZ与SGZ BrdU 细胞均于7 d达到高峰(P<0.01),14 d开始下降(P<0.01),至28 d后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半定量显示脑梗死7 d后,SVZ与SGZ BrdU 细胞数分别较假手术组升高5倍和8倍。对原位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研究发现,脑梗死后35 d在梗死侧大脑半球,BrdU 细胞总数中约(73.5±15.7)%表达神经元细胞表型NeuN,(37.6±9.9)%表达胶质细胞表型GFAP。结论大鼠脑梗死能刺激原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并促进了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965.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透光免疫浊度法分别测定66例脑梗死患者住院次日、第7d、第14d、第21d和46例健康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及对比观察。结果: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D-二聚体在轻、中、重型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不同时段均差异明显(P<0.01),在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含量有增高趋势,于14 d达最高值,而后逐渐下降。结论:提示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病情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66.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复制大鼠左侧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于再灌注开始时经腹腔注入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kg),再灌注后2h,12h,24h,48h,72h,7d及10d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断头取脑,用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标记梗死体积。结果 对照组缺血再灌注后2h已经出现梗死灶,随着时间的延长,梗死灶体积逐渐增大,24h时梗死体积最大。EPO治疗组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相比,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P〈0.05)。结论 24h时达最大,EPO能使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对损伤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67.
张艳华  张国华 《中原医刊》2006,33(21):37-37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梗死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康复组除进行药物治疗外,还给予康复治疗,观察1个月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经1个月治疗后,总有效率康复组83.33%,对照组52.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68.
补液治疗是脑梗死急性期救治的主要临床手段之一,使用得当与否关系病人预后,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对脑梗死急性期补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69.
杨建华  焦成国 《吉林医学》2006,27(7):715-715
我院于2001年1月-2003年10月采用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27例,并与常用药物血塞通治疗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70.
目的:研究清开灵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用血液生物物理化学(以下简称血液物化)检测用清开灵治疗脑梗死前后的血液物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清开灵能降低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粘度(WBV)。结论:清开灵不是对所有血栓指标都有降低作用,只是对部分指标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