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136篇
  免费   8502篇
  国内免费   6429篇
耳鼻咽喉   649篇
儿科学   2054篇
妇产科学   2006篇
基础医学   7128篇
口腔科学   1717篇
临床医学   33810篇
内科学   15284篇
皮肤病学   468篇
神经病学   13378篇
特种医学   81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5篇
外科学   9152篇
综合类   70057篇
预防医学   15219篇
眼科学   1557篇
药学   32464篇
  442篇
中国医学   19281篇
肿瘤学   4144篇
  2024年   1245篇
  2023年   4529篇
  2022年   4558篇
  2021年   5457篇
  2020年   4863篇
  2019年   5330篇
  2018年   2610篇
  2017年   4775篇
  2016年   5416篇
  2015年   6293篇
  2014年   10736篇
  2013年   10748篇
  2012年   13402篇
  2011年   14243篇
  2010年   13541篇
  2009年   12867篇
  2008年   13717篇
  2007年   12123篇
  2006年   11300篇
  2005年   11824篇
  2004年   9980篇
  2003年   9077篇
  2002年   7701篇
  2001年   7118篇
  2000年   5444篇
  1999年   4624篇
  1998年   4137篇
  1997年   3822篇
  1996年   3523篇
  1995年   2898篇
  1994年   2342篇
  1993年   1591篇
  1992年   1380篇
  1991年   1132篇
  1990年   977篇
  1989年   933篇
  1988年   258篇
  1987年   190篇
  1986年   152篇
  1985年   105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81.
魏戎  武军龙  朱晓东 《中医正骨》2006,18(8):17-17,19
为探讨立止血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减少出血的效果。选择66例行后路三维矫形融合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0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立止血2kU,静脉注射立止血2kU,术中予以2kU静脉滴注雏持2小时,作为研究组;另36例为对照组,除未使用立止血外,其他条件如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与研究组相同。所有患者术中均常规使用自体血回输。结果立止血组平均自体血回输量为350ml,围手术期异体血输入量平均为650ml。对照组自体血回输量为750ml,围手术期异体血平均输入量为1550ml,平均每例异体血输入量较预存自体输血组多990ml,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来说,围术期使用立止血是一种安全有效、节约血源及经济的方法。联合应用立止血和术中自体血回输可大大减少输入异体血。  相似文献   
982.
目的利用大鼠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模型,探讨早期低压复苏的理想复苏压力。方法W istar大鼠64只,基础平均动脉血压(MAP)为(129.9±14.3)mmHg,断脾法复制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模型,将血压(MAP)降至40或50mmHg,分为3个处理时段,第1时段模拟院前救治时段,用2∶1乳酸林格氏液和6%的右旋糖酐输注分别将MAP维持在40、50、60、70、80、100mmHg,维持1小时;第2时段模拟医院确定性处理情况,结扎脾动脉止血,输血输液将MAP恢复至100mmHg,维持2小时;第3时段,观察第1时段不同压力复苏对大鼠休克复苏效果的影响。观察指标包括动物存活情况、血压、液体输注量、血细胞比容及动脉血气等。结果院前急救采用高压复苏(80、100mmHg),动物存活时间短,在第1时段末就有50%的动物死亡,需要的液体输注量大,血液稀释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明显,血气指标差;而以<70mmHg(50、60、70mmHg)的血压复苏,动物存活时间延长,液体输注量小,血液稀释轻,血气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以50、60mmHg血压输注效果最好,但太低的输注压力(40mmHg)也不利于休克复苏,在第三时段末动物死亡率为75%。结论对非控制性出血休克及活动性出血,止血前采用高压复苏会增加血液丢失及血液稀释,明显影响休克复苏效果,适当低压复苏有利于动物的后期恢复,输注压力以50、60mmHg最好,但太低的输注压力(40mmHg)也不利于休克复苏。  相似文献   
983.
脑电图的波形判定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的头部表面安放探查电极,借助仪器高倍放大所获得自发性脑电活动的记录,通常称之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由于是一种非线性的随机信号,大致上与物理学中正弦曲线的波形相似,所以EEG又被称为脑波。按照这种观点,EEG也是以周期、振幅、位相作为构成其波形的基本因素。从电生理学角度看,用EEG来代表和解释复杂的脑功能,则不论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有时甚至还会带有某种探索的意味,因此做到准确判读EEG,很不容易。另一方面,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EEG问世,即尝试采用肉眼识别、判读的分析形式…  相似文献   
984.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分析本院214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14例中阴道炎引起出血者61例(28.5%),慢性宫颈炎43例(20.1%),功能性子宫出血25例(11.7%),宫内节育器18例(8.4%),恶性肿瘤39例(18.2%),子宫内膜炎9例(4.2%),子宫肌瘤11例(5.2%),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例(2.3%),其他3例(1.4%)。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中感染性疾病最多,大多数是良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绝经时间延长,绝经后阴道出血中恶性肿瘤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85.
PPH术和Milligan术治疗重度痔疮1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分析 PPH与传统 Milligan手术治疗重度痔疮 (Ⅲ、Ⅳ期)的临床效果.方法142例Ⅲ、Ⅳ期痔疮患者,男82例,女60例,72例经 PPH治疗(PPH组), 70例经传统手术治疗(Milligan组).结果手术时间 PPH组为 (16.1±4.5)分, Milligan组为(30.2±7.5)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中出血 PPH组为(20.4±8.4)ml, Milligan组为(38.42±9.47)ml, 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使用止痛药, PPH组 8例 (11.1%), Milligan组 14例(20%),差异有显著性(P<0.01).尿潴留 PPH组为 18/72(25%), Milligan组为 14/70(20%),差异无显著性(P>0.05).住院时间 PPH组为 (4.2±1.2)天, Milligan组为 (7.4±3.4) 天 , 差异有显著性(P<0.01).病人满意度, PPH组为 98%, Milligan组为 96%,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率 PPH组为 4例(5.56%), Milligan组为 6例(8.57%),差异无显著性(P>0.05).肛门狭窄 PPH组为 2例(2.78%), Milligan组为 8例(11.4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PPH治疗重度痔疮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将成为今后重度痔疮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86.
静脉输液不仅是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而且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给药方法,在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输液要求也不断升高,既要求一针见血,尽量减轻疼痛,又要求在拔针后无出血和淤血。2005年7—12月,本院采用2种不同静脉穿刺方法进行输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87.
<正>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1],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腹泻为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位常见多发病与死因,在我国属第二位常见多发病(仅次干呼吸道感染)。近10多年来,我国对腹泻病的研究与控制已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正常菌群与腹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88.
桂建伟 《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430-1431
目的 探讨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原因,对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108例停经时间≤49d,尿β-HCG阳性,经超声检查为宫内妊娠,试行药物流产后出血≥14d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果 108例药物流产后出血的患者中73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不全流产占67.59%。结论 药物流产后长时间出血的患者中,最主要原因为不全流产,其次为子宫内膜炎。  相似文献   
989.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维脑路通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应用常规治疗及维脑路通作基础用药;治疗组加用巴曲酶治疗。两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纤维蛋白原(Fg)较治疗前降低,纤溶酶(PL)较治疗前升高,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联合维脑路通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990.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21):51-51
患者,男,60岁,4年前左眼底出血,经治后视力基本恢复正常,半年前,左眼突然失明,眼前仅存光感,诊为左眼玻璃体积血,经用中西药治疗,不见好转。视力右1.0,左手动,双外眼正常。右眼底乳头色正界清,血管动脉细、反光强、黄斑区中心凹反射存在,左眼底不能窥入,彻照无红光反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