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15篇 |
免费 | 569篇 |
国内免费 | 29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5篇 |
儿科学 | 92篇 |
妇产科学 | 37篇 |
基础医学 | 652篇 |
口腔科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1703篇 |
内科学 | 3103篇 |
皮肤病学 | 40篇 |
神经病学 | 230篇 |
特种医学 | 35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272篇 |
综合类 | 3238篇 |
预防医学 | 793篇 |
眼科学 | 372篇 |
药学 | 1183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545篇 |
肿瘤学 | 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1篇 |
2023年 | 314篇 |
2022年 | 346篇 |
2021年 | 470篇 |
2020年 | 430篇 |
2019年 | 264篇 |
2018年 | 149篇 |
2017年 | 215篇 |
2016年 | 265篇 |
2015年 | 347篇 |
2014年 | 504篇 |
2013年 | 511篇 |
2012年 | 658篇 |
2011年 | 740篇 |
2010年 | 702篇 |
2009年 | 661篇 |
2008年 | 722篇 |
2007年 | 651篇 |
2006年 | 607篇 |
2005年 | 681篇 |
2004年 | 550篇 |
2003年 | 439篇 |
2002年 | 339篇 |
2001年 | 350篇 |
2000年 | 248篇 |
1999年 | 192篇 |
1998年 | 172篇 |
1997年 | 204篇 |
1996年 | 180篇 |
1995年 | 172篇 |
1994年 | 149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正>患儿男,13岁,因头痛、呕吐、耳鸣2周余入院。入院前2周,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表现为两侧额颞阵发性疼痛,布洛芬可缓解,偶尔伴有腹痛、非喷射性呕吐和耳鸣。脑电图检查示慢波异常。CT示左侧小脑幕可疑小圆形低密度灶;上矢状窦的空三角征;副鼻窦炎。当地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副鼻窦炎",予以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病程中无腹泻、出汗等脱水史,无发热、抽搐等症状。既往体健,否 相似文献
142.
压阻传感器在脉搏信号测试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搏是心脏和血管状态重要生理信息的外在反映,作者首先分析了在脉搏测量中传感器和放大电路设计的问题-即脉搏信号的特殊性,然后介绍膜型及囊型两种压力传感器;并给出脉搏信号放大电路。指出测量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对临床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3.
对51例经CT证实的脑腔隙梗塞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发现总异常率为35%,其中懒波异常者为28%,广泛轻度异常病灶侧为7%。脑电图异常率不高,且多数为仅病灶侧懒波异常,可能与本病之临床表现较轻有关。 相似文献
144.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在人工心瓣体外脉动流试验中,难以直接、准确地检测模拟主动脉根部压力、流量波形的状况,对可能导致的测试结果非客观、可比性问题进行了脉动流实验研究,并依据前文所建立的理论方法,对在现有人工心瓣体外脉动流检测装置上重建可消除测点后移误差的主动脉根部压力、流量波形,进行了流体力学实验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45.
146.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冠状动脉损伤及心肌炎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急性期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在心电图上可表现出多种异常。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的电生理检查手段,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川崎病早期的心电图表现及电生理意义逐渐被认识,现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川崎病急性期心电改变及临床意义进行回顾及总结,就心电图在川崎病诊治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心电图下壁导联R波切迹对婴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比较162例婴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Ⅰ组)与162例无心脏疾患婴幼儿(Ⅱ组)的下壁导联R波切迹及伴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的发生率。结果Ⅰ组3个下壁导联均有R波切迹的发生率、至少1个下壁导联有R波切迹伴不完全性RBBB的发生率及3个下壁导联均有R波切迹伴不完全性RBBB的发生率分别为27.16%、14.20%、10.49%,Ⅱ组分别为3.09%、1.85%、0.6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诊断房间隔缺损的特异度分别为96.91%、98.15%、99.38%。结论下壁导联R波切迹是婴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一种独立的心电图征象,可以作为诊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8.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脉搏波的稳定检测心率的算法。 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快速独立成分分析(FastICA)算法处理指端脉搏波视频信号。首先通过手机摄像头采集手指视频,在每帧图片中提取感兴趣区域(ROI),根据每个区域中像素灰度值的变化得到血液容积变化的时序曲线;然后通过对ROI进行RGB通道分离和FastICA后,分别选取红、绿色分量与盲源分离后的估计信号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相关性最大的作为后续提取心率的信号,并与波峰法测得的心率进行对比,得到一种稳定的心率检测算法,并利用SPSS软件做相关性分析。 结果:选取R、G通道信号的一致性在95%以上,基于FastICA的算法与统计波峰法获取心率的一致性在95%以上。 结论:FastICA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心率测量的稳定性,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于基于脉搏波的人体生理参数获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9.
脉搏波包含大量的人体生理病理信息。如何有效提取其中包含的信息,一直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目前脉搏波分析的主要方法有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时频分析、数学建模分析和脉搏波速度分析等。研究者们应用上述脉搏波分析方法提取相应的脉搏波特征参数,用于评估心血管功能状态,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进行中医脉象方面的研究。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脉搏波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对脉搏波分析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0.
患儿,男,3d,因反复呕吐3d入院。患儿出生后不久喂奶后出现吐奶,每次进奶后均会吐出,开始不剧,渐加重,不含胆汁样物。收治新生儿科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试用阿托品口服治疗,2d后试喂糖水仍反复呕吐,并有时含胆汁样物,症状渐加重,胎粪量略少。查体见上腹部稍膨隆,可见胃蠕动波,右上腹未触及异常包块。经上消化道碘油造影,提示幽门不全梗阻。B超未见幽门肥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