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1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486篇
耳鼻咽喉   251篇
儿科学   114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749篇
口腔科学   63篇
临床医学   1364篇
内科学   364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625篇
特种医学   29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27篇
综合类   2949篇
预防医学   331篇
眼科学   664篇
药学   1151篇
  16篇
中国医学   575篇
肿瘤学   89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243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308篇
  2014年   487篇
  2013年   506篇
  2012年   593篇
  2011年   643篇
  2010年   603篇
  2009年   524篇
  2008年   522篇
  2007年   497篇
  2006年   522篇
  2005年   501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364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为了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在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三叉神经痛模型组和对照组两组,模型组大鼠以铬制羊肠线疏松结扎大鼠一侧眶下神经,对照组大鼠眶下神经不结扎。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TG)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中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本研究发现p-ERK在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TG和Vc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模型组大鼠中p-ERK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ERK可能参与了三叉神经痛(TGN)痛觉信号的传导,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脊髓损伤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在大多数国家年发病率约为20-40/100万.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对SCI治疗仍然是前景悲观.之后随着基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绝大多数急性SCI非离断伤,而表现为挫裂伤、出血、水肿、微循环障碍[1],损伤程度一方面与脊髓瞬间受力所致的初发损伤程度有关,由重至轻可致脊髓横断,完全脊髓损伤,不完全脊髓损伤,脊髓震荡伤4级病理改变,另一方面SCI后几乎立即发生的继发于初期创伤的一系列神经生化、微循环失调形成的恶性病理连锁反应对SCI发展可能扮演更重要角色[2].  相似文献   
73.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研究了鸡胚和雏鸡后根神经节细胞内多巴胺递质的表现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并在细胞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周围靶组织——皮肤对后根节细胞胚胎发育的影响。鸡后根节细胞内多巴胺的免疫反应最先出现于E_(10),只占后根节细胞的0.8%,E_(18)时达5.6%,出壳后雏鸡为8.6%。在鸡后根节内,多巴胺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为较大的A类细胞,和极少较小的B类细胞。免疫反应阳性的周围神经末梢位于皮肤和交感干内。当取自E_9的鸡胚后根节细胞经7天培养后,部分神经细胞出现多巴胺免疫反应阳性;而取自E_6的鸡胚后根节细胞虽经10天培养后仍为免疫反应阴性;然而,将取自E_6后根节细胞与皮肤组织联合培养10天后,少量神经细胞及轴突出现多巴胺免疫阳性反应。作者认为:鸡后根节多巴胺细胞在胚胎时期的发育有赖于周围靶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非悬滴开放式培养法在鸡胚背根节体外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针对悬滴培养法在操作和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改用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的非悬滴开放式培养法培养鸡胚背根节。将数个鸡胚背根节按一定间隔种植在内置生长基质盖玻片的35mm培养皿中,加人适量培养液,置于CO2。孵箱中进行培养。结果显示.从培养24h至60h各时期,培养皿中背根节生长状况均良好,神经突起明显增长,表明用非悬滴开放式培养法培养鸡胚背根节是可行且可靠的。  相似文献   
75.
目的构建鸡胚背根节细胞3D生长模型,观察CSPG对不同浓度的琼脂糖水溶胶培养基对鸡胚背根节神经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①利用多肽缩合剂1’1羰基二咪唑介导CS-B长链与琼脂糖凝胶共价结合。②分别配制0.5%、0.75%、1%、1.25%、1.5%的SeaPrep琼脂糖凝胶溶液和共价结合了CS-B多糖长链的琼脂糖凝胶溶液。取孵育9~10天后鸡胚背根节加入上述凝胶溶液加培养液培养。③培养24小时之后在24 h、48 h7、2 h、96 h进行观察拍照。观察各时间点神经突起生长情况。结果①鸡胚背根节神经突起在1.25%的琼脂糖凝胶溶液中开始呈3D生长,在小于1%的琼脂糖溶液中只能2D生长。②在同一时间点,呈2D生长的背根节突起和呈3D生长的背根节突起在突起长度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3D生长的DRG神经突起在共价结合了CS-B的琼脂糖凝胶中生长长度明显短于普通琼脂糖水凝胶(P<0.05),并且可观察到部分突起长出短而直的成束突起。但是对于呈2D生长的DRG突起长度在两种培养基中却未见差异(P>0.05)。结论鸡胚背根节神经元周围突起生长长度在3D培养中与在2D培养中有没有明显的差异。硫酸软骨素能够有效抑制呈3D生长的神经节突起生长,并且影响到神经突起的生长方式。但是在2D培养基中,未能看到上述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头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0例急性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冶疗前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VAS评分均〉7分,治疗采用1%亚甲蓝1ml,2%利多卡因4ml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每周1次,两次为1疗程。结果1疗程治疗结束后VAS评分均(3分,其中28例无疼痛。止痛率93.3%.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惠性头面部带状疱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7.
本研究利用构建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扩增子质粒载体pHSL,在辅助病毒HSV-1tsK(许可温度31℃)的辅助下,以首尾相连的连接体形式被包装成复制缺陷型的HSV-1假病毒颗粒,得到一种HSV-1混合毒种dvHSL。将dvHSL接种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和大脑皮质神经元后均可获得报告基因的表达;接种大鼠角膜后,lacZ基因在三叉神经节中持续表达两个月;直接注射接种到大鼠前脑皮质后,可在注射部位的局部表达报告基因近两个月。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缺陷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可作为神经系统基因转移的工具,应用于神经系统生理、病理及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8.
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其后的癫痫发作是否具有保护和预防作用以及可能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GM1治疗HIE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HIE模型。用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氧缺血后脑损害的形态学改变,兴奋性氨基酸Glu阳性(Glu-IR)神经元和抑制性氨基酸GABA阳性(GABA-IR)神经元表达和GM1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 盐水处理组与GM1治疗组相比病变较重,Glu-IR神经元和GABA-IR神经元数目减少与GMI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GM1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新生大鼠缺氧拭岂血后病损灶,保护Glu-IR神经元和GABA-IR神经元,尤其是对GABA-IR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提示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的癫痫发作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79.
将J6-2细胞分别分化诱导剂GM3(50μmol/L、DMSO81.2%)处理6天、TPA(100ng/ml)处理3天,观察它们对11种凝集素结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经GM3处理后,J6-2细胞对凝集素结全反应增强的只有UEA(-至+,变弱的只有BAS(++至-),其余的都无变化。  相似文献   
80.
脊神经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传统的观念认为:脊神经节主要由一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构成,其纤维联系也比较简单。近年来由于许多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在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领域的应用(如电生理学、电子显微镜技术、荧光组化法、免疫细胞化学法等),使人们对脊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性质及纤维联系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已积累了不少资料。1989年Plenderleith等将大豆凝集素与脊神经节细胞的胞体和突起相结合,显示了大鼠和猫脊神经节内的小细胞,并认为可将此作为显示小的感觉神经元的标记物。这些新的发现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