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24篇 |
免费 | 198篇 |
国内免费 | 187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61篇 |
临床医学 | 405篇 |
内科学 | 313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3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370篇 |
综合类 | 1074篇 |
预防医学 | 113篇 |
药学 | 289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51篇 |
肿瘤学 | 3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179篇 |
2020年 | 151篇 |
2019年 | 102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144篇 |
2013年 | 144篇 |
2012年 | 190篇 |
2011年 | 199篇 |
2010年 | 200篇 |
2009年 | 202篇 |
2008年 | 238篇 |
2007年 | 242篇 |
2006年 | 220篇 |
2005年 | 226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211篇 |
2002年 | 170篇 |
2001年 | 166篇 |
2000年 | 143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1.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15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52例,按照术前是否行减黄治疗分为两组:减黄组24例,术前行减黄治疗;未减黄组28例,直接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肝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肿瘤复发率,1、3、5年生存率等指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术后采用电话、门诊检查或住院复查等随访方式,随访时间8 ~ 60个月.结果 减黄组住院时间较未减黄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包括胆瘘、出血、发热、胸腔积液、腹腔感染、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减黄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8.0±51.7)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4.2 ±44.2) U/L、总胆红素为(177.5 ±64.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160.2 ±61.9) μmol/L;减黄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71.2±13.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60.0±12.1) U/L、总胆红素为(93.5±20.7)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76.3±18.1)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前后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随访患者21例,未减黄组随访患者25例,其他失访.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减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功能情况.但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术前减黄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故不推荐常规术前减黄. 相似文献
92.
93.
94.
肝内胆管癌(ICC)是人类第二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上升。根治性手术切除是ICC患者首选的可能根治的治疗手段。但ICC起病隐匿, 侵袭性较高, 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另外, 近年来以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的迅速发展, 有望为中晚期ICC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目前, 国内外各指南在ICC术前胆道引流、肝切除术范围、根治性切除的定义、切缘宽度、常规淋巴结清扫、术后复发、辅助治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检索了2012—2022年国内外发布的12篇针对或涵盖ICC临床诊疗实践的指南或共识, 重点整理和比较了当前各指南在临床管理上的观点, 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以辅助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IRE)治疗无法切除的肝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我科2021年2月收治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肿瘤大小2.2 cm×3 cm,已在外院行减黄术。肿瘤紧邻左右门静脉汇合部,术前增强CT及MR检查均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组织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讨论,经影像科、肝胆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等多名专家会诊,行开腹超声引导下肝S4段肿物穿刺术+肿物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术+肝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活检肝组织内见中低分化腺癌浸润,结合免疫表型及形态,符合胆管细胞癌,大导管型。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指南胆道系统术后之辅助治疗方案,术后拟口服卡培他滨6月。术后8周,患者开始口服卡培他滨2 g/次,每日2次,2021年11月停服卡培他滨,因肿瘤复发行mFOLFOX6方案化疗3个周期。IRE术后共存活25个月。结论 不可逆电穿孔联合外科手术清扫淋巴结是治疗不可切除肝内胆...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 分析组蛋白甲基转移酶Gga特异性siRNA真核表达质粒pSi2.1-G9a-siRNA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组蛋白甲基化和DNA甲基化的关系.方法 构建pSi2.1-G9a-siRNA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QBC939细胞,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检测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RASSF1A m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RASSF1A蛋白表达.结果 转染pSi2.1-G9a-siRNA后,QBC939细胞中RASSF1A启动子由甲基化状态转变为非甲基化状态;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 显示转染组细胞中分别出现RASSF1A基因的DNA条带(280 bp)和蛋白质条带(40×103),而转染前没有相应条带出现.结论 pSi2.1-G9a-siRNA质粒能够诱导QBC939中RASSF1A启动子去甲基化并恢复表达,提示DNA甲基化在一定程度上受组蛋白甲基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98.
目的:调查胆管癌患者血清中肝炎病毒标志物检出率,探讨胆管癌发生与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天津地区11年间3所医院305例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中肝炎病毒感染率和肝炎病毒危险因素接触状况,调查住院期间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检出情况.调查了同期住院的480例良性胆道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胆管癌和良性胆道疾病患者既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分别为3%和2.5%;29%的胆管癌病例可以检出HBV的血清标志物,而良性胆道疾病病例HBV血清标志物的检出率为21%,二者有显著差异.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在胆管癌为4.3%,在良性胆道疾病为5.6%,二者比较无差别.结论:胆管癌患者中并发HBV感染率较高,HBV感染与胆管癌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HCV的检测指标单一,目前尚不能排除胆管癌发生与HC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99.
肝门部胆管癌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59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二维声像表现按团块型、结节型、狭窄型和栓塞型进行超声图像分型;超声显示病变侵犯范围采用Bismuth-Corlette Ⅰ~Ⅳ分型法进行分型;手术方式分为病损切除术与胆道内或外引流术.将声像表现分型与Bismuth-Corlette分型进行比较;观察Bismuth Corlette各型与手术方式的关系;对比不同手术方式与肿瘤最大径的关系.结果 59例HCCA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6.61%(57/59).其中42.37%(25/59)行病损切除术,57.63%(34/59)行胆道内或外引流术.59例中团块型与Bismuth Corlette Ⅳ型所占比例最大,分别达64.41%(38/59)和50.85%(30/59).团块型中以Bismuth-CorletteⅣ型所占比例最大(60.53%,23/38);而结节型均为Bismuth-CorletteⅡ型(100.00%,9/9).Bismuth Corlette Ⅱ型的病损切除率最高,达62.50%(10/16).病损切除术组中肿瘤最大径<4 cm的占68.00%(17/25),而胆肠内或外引流术组中肿瘤最大径>4 cm的占76.47%(26/34),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诊断HCC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声像表现为结节型、Bismuth-Corlette Ⅱ型及肿瘤最大径<4cm可作为HCCA病损切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总结并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治经验。方法总结2000~2008年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62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都发病率为发生率5.45%;术前诊断率为85.5%(53/62);根治性手术率38.7%(24/62);病理诊断为胆管腺癌及粘液癌;随访45例,行根治性手术病例平均存活23个月,行引流术病例存活平均存活8个月,仅行探查术病例存活平均4个月。结论胆管癌的发生与肝胆管结石有关;伴有结石的胆管癌疗效较差,应重视胆管结石的早期根治性治疗,以防止胆管癌的发生;姑息性手术可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