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24篇 |
免费 | 197篇 |
国内免费 | 187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61篇 |
临床医学 | 404篇 |
内科学 | 313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3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370篇 |
综合类 | 1074篇 |
预防医学 | 113篇 |
药学 | 289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51篇 |
肿瘤学 | 3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0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179篇 |
2020年 | 151篇 |
2019年 | 102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144篇 |
2013年 | 144篇 |
2012年 | 190篇 |
2011年 | 199篇 |
2010年 | 200篇 |
2009年 | 202篇 |
2008年 | 238篇 |
2007年 | 242篇 |
2006年 | 220篇 |
2005年 | 226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211篇 |
2002年 | 170篇 |
2001年 | 166篇 |
2000年 | 143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检测肝门部胆管癌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蛋白的表达,研究其与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与p53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10例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约1.0cm)及1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Survivin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6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阳性率为82.6%(71/86),p53蛋白阳性率为76.7%(66,86),Survivin与p53在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与癌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Survivin表达与肝门部胆管癌病理分级、Bismuth分型、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和肿瘤大小均无关(P〉0.05),但淋巴结转移阳性组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在肝门部胆管癌中与肿瘤组织病理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相关(P〈0.05),与其他病理学特征无关(P〉O.05)。71例Survivin阳性表达者中同时表达p53阳性者58例,15例阴性表达者中表达p53阳性者8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其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发展、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2.
内镜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3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人行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总管结石者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后取石;对乳头狭窄者行EST或EPBD治疗;对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者行EPBD治疗;对胆管中段狭窄者行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对乳头肿瘤和肝门胆管癌行胆管内支架治疗(EMBE).结果:69例(94.5%)ERCP获得成功.其中未发现异常者7例其中胆总管结石41例,39例经1~3次内镜取石后取净其中乳头狭窄10例,经EST或EPBD治疗1次成功其中胆总管中段狭窄4例,2例行ENBD成功;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2例,行EPBD治疗1次成功;乳头肿瘤和肝门胆管癌各1例,行EMBE治疗后黄疸减退;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者3例.治疗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5%(4/73).结论:ERCP能及早查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并予相应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63.
肝外胆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发现与肝外胆管癌相关的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各种细胞因子和蛋白,并对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为肝外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方法:对34例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根治性切除, 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金属支架内引流和外引流5组,分析各种治疗方式与病变分型,生存时间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生存时间,根治性切除组3.3年,姑息性切除组平均20个月,胆肠内引流组平均13个月,金属支架内引流组平均12个月;外引流组6.3个月;总并发症23.5%,手术死亡率0.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应首选根治性切除,选择性和肝段切除是更适合的,姑息性切除的疗效优于各种内外引流术,胆肠吻合内引流术和金属支架内引流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βG基因/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前体药系统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DOR-βG,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将其转入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检测其表达及β-G前体药对转基因细胞的增殖阻断作用。结果 经G418筛选后的阳性细胞克隆,为高表达βG的胆管癌模型。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原位杂交等证实了pDOR-βG在转基因细胞中的表达;四唑蓝(MTT)比色试验测定β-G前体药对QBC939-pDOR-βG细胞有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β-G前体药浓度为0.292g/L时,其抑制率为67.6%。QBC939-β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βG基因/β-G前体药系统是一种新的自杀基因系统,可作为胆道肿瘤基因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6.
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湖北省肝癌防治研究协作组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肝脏外科学术会议,于2000年10月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涉及肝脏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各个领域,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综合治疗、肝癌切除术后复发与转移机制、肝门部胆管癌的处理、微创技术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及肝脏移植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原发性肝癌仍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绝大多数肝癌病人就诊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属大肝癌或巨大肝癌。因此,早期肝癌的发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7.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方式的改进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目的 规范肝门部胆管癌整块或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改进和提高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1986年至1999年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157例资料。结果 总手术切除率为67.5%(106/157),根治性切除率为37.6%(59/157)。近3年对54例肝门部胆管癌行手术切除,切除率为74%(41/54),根治性切除率为43%(23/54);随访年存活率:根治性切除组为57%(13/23),姑息性切除组为41%(7/17),未切除组为7%(1/14)。结论 术中病理诊断是选择根治性切除术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8.
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预后因素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20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和预后已有了极大的改观,但对肝门部胆管癌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见。本研究应用多因素生存分析对可能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病人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因素。1.资料和方法:选取我院1990年1月至2000年6月间收治的行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病人共4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为57.6岁;手术类型包括:①根治性切除术11例,基本术式为肝外胆管骨 相似文献
69.
���Ų����ܰ����г��Ե������ж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永杰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93-95
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方法。在全面分析评价病人全身状况及病灶局部条件,决定手术探查后,如何实施具体手术操作成为整个治疗过程的中心环节。虽然专科医疗中心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已可分别达到70%和40%左右,但在很多医院有为数不少的原本有可能获得病灶完整切除的病例,由于认知、观念、经验或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最终仅行姑息性减黄处理。术中如何准确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是顺利实现治疗预案和全面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的前提。现就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的术中判断技巧谈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0.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我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黄志强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5):341-346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的癌,包括肝内和肝外胆管癌。发生于胆管不同部位的癌,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性,涉及不同的诊断方法、治疗措施、病程与预后。因而,应分别对待发生在胆管系统不同平面的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