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6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4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91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23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19篇
内科学   183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790篇
预防医学   109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36篇
  5篇
中国医学   9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446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总结鲤城区2008—2012年52例EV71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患儿采取专人护理并注意隔离,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护理时严密关注患儿体温、神志、呼吸、心跳及末梢循环等生命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加强基础护理。结果 52例患儿经临床治疗,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 正确的观察与护理可减少院感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2.
目的 了解2017年深圳市龙岗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及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的分子特征,为制定本区手足口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7年辖区哨点医院收集的CVA16及EV71核酸阳性样本的病毒VP1区基因进行扩增,产物回收并测序,用DNASTAR软件分析不同序列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应用MEGA 6.0软件,以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2017年深圳市龙岗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3 443例,发病率为304.83/10万。测序获得26份EV71及27份CVA16的VP1基因序列,基因特征分析显示龙岗区EV71序列均属C4a亚型,可分为3个进化分支。龙岗区CVA16可分为本地流行主分支B1b基因亚型和东南亚流行次分支B1a基因亚型。结论 2017年间,龙岗区CVA16与EV71病原存在多个进化分支,需及时对病原的基因型数据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43.
王芳 《中外医疗》2014,(35):188-189
目的研究分析PCR检测肠道病毒的方法评价及改进措施。方法择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常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检测治疗的50例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抽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均接受PCR方法检测,病毒分离与鉴定,Cox B V中和抗体检测,ELISA检测,并且实施肠道病毒病原与抗体检测,然后对比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中,PCR检测得出EV-RNA阳性者20例,检出率为40%;病毒分离法分离出病毒4株,检出率为8%。通过ELISA检测得出的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24%;Cox B V中和抗体检测出阳性为10例,阳性率为20%,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R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其敏感度、特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2008—2014年东平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东平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4年我县手足口总发病数是9 139例,发病率为164.69/10万(9 139/5 549 284)年发病数分别是373、668、1 327、779、2 254、957、2 781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08%、7.31%、14.52%、8.52%、24.66%、10.47%、30.43%,发病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隔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其中5~8月份发病6 632例,占总发病数的72.57%,明显高发;城区及周边区域(东平街道)发病数最多(2 493例),占27.28%;5岁以下儿童较多(8 508例),占发病总数的93.10%,年龄集中在1~3岁(6 516例),占发病总数的71.30%,其中男5 596例,女3 543例,性别比为1.58:1,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6 221例),占68.07%;其次是幼托儿童(2 488例),占27.22%。结论手足口病传播流行性强,夏季高发,1~3岁儿童最易患病,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病例,在流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提高农村群众防护意识,做好传染源隔离,及早落实托幼机构停课关园、加强消毒效果监测等措施对疫情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5.
目的对2010年-2014年江苏省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中非脊髓灰质炎其他肠道病毒(NPEV)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操作规程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1 369例AFP以及162份AFP接触者的粪便标本,共分离出72株NPEV。各年度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AFP病例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的分离率与年龄分布无关,不同月份组间AFP病例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分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EV感染相关AFP病例7月-9月最高。结论开展AFP病例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监测,尤其是病原体的分型鉴定,对于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及完善全省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应急处置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发病人群手足口病重复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重复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广州市共有1711名手足口病重复感染病例,重复感染病例发生率3.36%,每次感染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 05例,首次感染不同的肠道病毒后,二次感染手足口病病毒类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5.233,P<0.001).结论 手足口病重复感染实验室结果证实了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之间感染后不能形成有效的交叉保护,同一类型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病后是否能获得持久性特异性免疫力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7.
目的 了解洛阳市2011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资料,对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洛阳市所有医疗机构上报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分析每例患者的感染来源.结果 按月发病多集中在3~7月;按年龄发病1~5岁发病最多;散居儿童发病最多,托幼儿童次之.结论 对传染源的管理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对儿童家长及相关人员应进行手足口病防控相关知识教育,以实现全民预防.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2010~2011年宜州市手足口病的发病特征和流行规律.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1年宜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宜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526例,发病率为235.18/10万,重症病例28例及死亡病例6例;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370例,发病率为358.69/10万,出现4起聚集性疫情.4~7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为婴幼儿和儿童,其中4岁以下儿童发病数为3616例,占总发病人数的92.81%.男女发病比例分别为1.5∶1.散居儿童发病数为2940例,占总发病人数的75.46%;幼托儿童发病数为829例,占总发病人数的21.28%;学生为115例,占总发病人数的2.95%.结论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率较2010年有明显上升.做好对散居儿童及幼托机构儿童手足口病的防制工作,是降低本病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常见的手足口病由重症肠道病毒71型引起,并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为了更加科学地认识肠道病毒71型与手足口病的关系,该文就重症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临床症状、流行病学、预防与诊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0.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主要通过影响脊髓灰质和延髓,导致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并可出现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重症手足口病存在一些早期的高危因素,但其诊断标准尚未统一,目前主要根据其特殊的临床症状来识别.该文探讨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免疫检测、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改善其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